藝術家張曉剛個展在紐約開幕:失重和懸浮是他想要呈現的狀態
「張曉剛:近作」現場圖,佩斯畫廊紐約空間,2018年9月7日至10月20日,攝影:Guy Ben-Ari ? 張曉剛,佩斯畫廊供圖
紐約。
張曉剛個展「張曉剛:近作」於9月6日在紐約佩斯畫廊開幕。這是佩斯畫廊為張曉剛舉辦的第六次個展,展出了11幅2018年創作的紙本油畫及綜合材料拼貼。延續了其2016年在北京佩斯展出的作品中的錯位感和超現實意味,藝術家此次引入不同的媒介和意象:在不規則、多層次、看似古代壁畫殘片的平面上,蹲在板凳上的人,懸浮在空中的人,浸泡在浴缸里的人以及熱水瓶、鏡子、電筒等意味深長的道具,在一個生鏽的多維度劇場中積累時間的塵埃。沉寂無聲的畫面傳遞出張曉剛近年來在繪畫中尋找的關於對碎片的感受、對時間性的表達,以及在信息混雜的當下中悖謬感。
藝術家張曉剛
今年年初,張曉剛接到佩斯紐約個展的通知。由於創作時間緊張,藝術家決定用紙這一相對輕鬆的媒介來展開構思,但中規中矩的紙上油畫隨著草稿的誕生產生了變化。「我今年給自己提了一個要求,我一定要做一點『破格』的東西」,張曉剛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採訪時說道。
張曉剛,2018,《鏡子2號》,紙本油畫,紙張、棉線拼貼,142 x 112 cm,? 張曉剛,佩斯畫廊供圖
在紐約舉辦個展,對這位經歷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40年的藝術家來說仍舊壓力不小。與其保守應對,他選擇用以往沒有嘗試過的畫面形態和處理方式,把一層層的紙疊加,再加入雜誌、電線和繩子這些拼貼元素,給已經類似於老牆皮的表面更豐富的肌理。參差層疊,透露出一種對歷史的揭露或修補。藝術家解釋道:「同樣的形象因為材料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空間的處理。」壁畫殘片這一意象和他想要表達的時間性恰好相關:每一層都是一個空間的皮膚、一段時間的表面。
錯位與失重感
展出畫作中統一的沉悶灰色背景帶來了壓迫感和與外界的疏離感,畫面中的人與物彷彿一個個來自上世紀被浸泡在福爾馬林中的標本。所描繪的行為有何種意義?每個畫面中的人物之間又有什麼關係?他們是否代表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章節?
「張曉剛:近作」現場圖,佩斯畫廊紐約空間,2018年9月7日至10月20日,攝影:Guy Ben-Ari ? 張曉剛,佩斯畫廊供圖
這些年來,張曉剛感受到中國以一種快到令人難以接受的速度在變化,但同時有些東西一直不變。這兩方面形成一種反差, 構成了「共存共生」的悖謬感。他說:「
現實和記憶的關係被時間攪拌過以後,它形成的錯位感可能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在心理上所面對的很多困境。時空的錯位和碎片的感覺,其實在影響我們對生活和命運基本的判斷。
」
張曉剛,2018,《床1號》,紙本油畫,紙張拼貼,109 x 99 cm,? 張曉剛,佩斯畫廊供圖
為了表達這一心理,張曉剛將幾個空間之間的關係作為遊戲,通過打亂它們間的通常聯繫來製造錯位和詭異感。在《床1號》中,他將這兩個在他過去作品中多次分別出現的意象所佔據的空間重疊;在《鏡子1號》和《鏡子2號》中,他模糊了鏡子反射的空間和人所佔的空間的虛實關係。沒有必然聯繫的人物與物品的並置形成了時空的錯位,或者意識上的斷層。如崔燦燦在為展覽畫冊撰寫的文章中所說,「張曉剛的繪畫超越了現實的存在,它將觀者引入一個由閱讀、感知、聯想所主導的虛像空間。」
張曉剛,2018,《跳躍1號》,紙本油畫,紙張拼貼,194 x86 cm,? 張曉剛,佩斯畫廊供圖
面對時代的困境,沒有預謀地,他讓幾張新作為失去重心的人物形象所主導:站在板凳上的人似乎隨時可能摔倒;向上跳起的人,似乎更像在向下墜落,或者懸浮在水中。《跳躍1號》中的女孩形象其實來自一友人孩子歡快蹦跳的照片。張曉剛發現,人向上跳和向下墜落的形象是一樣的,而且無論跳得多高也無法逃離最終下落的無奈。
自認為是一個「體驗式」而非「觀念式」的藝術家,張曉剛坦言,在創作過程中他才慢慢察覺,原來失重和懸浮是他想要呈現的狀態。
「我只能畫我記憶中的東西」
張曉剛在2016年佩斯北京的展覽中已經開始探索人與物在室內環境中的角色感。在它過往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意象,比如一扇門、一面窗、一面鏡子等都扮演著不確定的角色。在2016年《黑沙發》扮演配角的三個熱水瓶在這一次唱起了獨角戲。他將從前最常見的生活用品重新組合,熱水瓶的功能變得毫不相干。
張曉剛,2018,《浴缸》,紙本油畫,畫報、棉線拼貼,144 x 203 cm,? 張曉剛,佩斯畫廊供圖
藝術家認為,把物質本身的功能性降到最低以後,它的非物質性、心理性的特徵則得以實現。三個熱水瓶和在《浴缸》里的套著泳圈的小孩似乎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它們的存在都是一出荒誕的黑色喜劇。一組「站在板凳上的人」,具有更突出的舞台感、儀式性和表演性。畫中的男孩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拿錦旗的、敬禮的、「亞洲蹲」的。藝術家還將繼續為這個系列添加不同的表演者 。
「張曉剛:近作」現場圖,佩斯畫廊紐約空間,2018年9月7日至10月20日,攝影:Guy Ben-Ari ? 張曉剛,佩斯畫廊供圖
張曉剛自認為是一個對時尚不太敏感的人,因此所畫之物多為記憶中的意象:「我不屬於那種到一個階段要把一個東西重新認識的一個藝術家。我總是沿著一條路慢慢走,可能走到一個路口的時候,停一下、看一看、調整一下,繼續往前走。」距離張曉剛「大家庭」風格的確立過去了20年,他在創作上先後開啟了「失憶與記憶」、「綠牆」等多個系列及媒材的探索,從未迴避對記憶中世界的迷戀以及對一系列特定意象的執著。在2016年展出系列的基礎上,他在最新作品中減少了畫面中的元素——突出了畫面人物作為單獨個體的情感,嘗試強調心理層面。雖然敘事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存在,這兩年來,他改變了敘事結構、打破簡單的線性敘事的方式。在他的畫面中,故事的碎片交叉、引指、 共生共存。
(採訪、撰文/呂斯喬 )
張曉剛:近作
佩斯畫廊紐約空間
展至10月20日
推薦閱讀:
※懸浮青年:活得挺好,但很難更好了
※侯瑩舞蹈劇場兩部作品《意外&懸浮》將同台亮相北京, 舞蹈家侯瑩將親自出演
※地球懸浮在宇宙中不會掉,是這個原因,要不然就會飄往宇宙深處
※耗時三年,史上最強磁懸浮輪胎問世,輪胎廠商坐不住了!
※量子懸浮賽車將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