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我接納,會不會導致自我放棄?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接納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ZeeTea CEO | 創業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師

自我接納是考不上清北就普通 985,不行就 211,再不行就普通一本;自我放棄是考不上清北,算了不學了。不完美的的做完總是比完美的半途而廢好。

本周末我會講講「升級你的操作系統——人人都要懂一點的經濟學」。經濟學運用範圍的廣泛絕對超乎你的預料,大到國家發行貨幣,小到日常購物技巧,都需要經濟學的背景支撐,經濟學裡的概念比如「複利」「沉沒成本」也不僅僅只在經濟學領域有用,更多的是在這個

底層思維模型裡帶給你的思考。我會在本周末的語音里講講有什麼一定要知道的經濟學

底層模型和他們可以作用的地方。

自我接納,會不會導致自我放棄?

作者:SusanKuang

來源:SusanKuang( ID:susankuang2014 )

幾個月前,我受邀參加了一期一諾老友記活動。活動上,我和一諾都談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叫做自我接納。在之後的提問環節,有位小夥伴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擔憂,她說:「會不會自我接納之後,想著反正自己就這樣了,於是就乾脆自我放棄,不再努力了呢?」

說實話,她這個角度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不過我特別感謝她的這個問題,因為它讓我意識到,我只是在強調自我接納,卻忘記了解釋為什麼要自我接納,它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當時因為時間原因,我無法做深入的解答,然而在我看來,學會自我接納非常重要,它可以說是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基礎。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深入聊聊「自我接納」這個話題。

-  01  -

「完美主義情結」從何而來

先跟大家說個故事。我在美語訓練營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學員,她在訓練營開始前,就在群里很坦白說,自己有完美主義情節,所以希望自己能夠每天堅持下去,因為一旦有幾天沒有交作業,她就會徹底放棄。說實話,她所謂的「完美主義情結」一點都不讓我感到意外,因為這太常見了,它的具體體現就是,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做到自己期待或者承諾的樣子,我們就不願意再繼續下去了。聽她說得如此確定,我似乎已經看到了結局——她肯定堅持不下去。果不其然,堅持了幾天之後,她就放棄了。

這個故事是不是聽著很熟悉?我相信,這種類似的事情應該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說到這裡,你會不會好奇:這種「完美主義情節」到底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它和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自尊有著直接的關係。自尊很重要的一部分來自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好的評價會讓我們心情愉快,自我感覺良好,不好的評價則會讓我們產生與自我相關的負面情感,比如自責、自卑,自我羞愧等等。

既然是評價,那就一定得有評價標準,這些標準決定了什麼才是好的、優秀的和成功的。那麼,我們的自我評判標準又是什麼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這些標準通常就隱藏在我們頭腦中那些「我應該…」或者「我必須…」這樣的信念當中。其實,所有帶有「應該」和「必須」的語句,都暗含著某種非黑即白的絕對化評判標準,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必須怎樣」或者「應該怎樣」時,我們就已經在潛意識中給自己設定了某種評價標準,只要自己沒有達到這種標準,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不滿或者失望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是人的本性。這種本性會使得我們不自覺地想要追求和維持好的自我評價,並且逃避一切會有損於自我形象的事情。明白了人性的這個特點,我們就不難發現,「完美主義情結」中的完美,指的是其實我們心中那個「應該的自我」,而所謂的「情結」指的則是我們想要追求和維持這種自我形象的本能。

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美語訓練營的那個故事。這個時候,大家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如果有幾天沒有堅持,那個女孩就會選擇徹底放棄。那是因為她頭腦中有一個應該的自我——我應該每天堅持。為什麼應該堅持呢?

原因在於,她在潛意識中把能否堅持看成了評判自己是否優秀、是否足夠好的標準——如果不能每天堅持,那就意味著她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是一個失敗的人。

所以,當她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堅持的時候,她就會對自己很失望,覺得自己很失敗,並因此產生強烈的羞愧感。為了逃避這種痛苦,她乾脆選擇放棄,因為這樣的話,她就不需要面對一個令人失望的自己,也就不會時刻被提醒自己的意志力有多差,自己有多失敗。

如此說來,「完美主義情結」其實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因為它會降低我們應對現實和挫折的能力——當現實的自己和應該的自己發生衝突時,我們會拒絕接受現實,而執著於頭腦中的「應該」。然而問題是,現實是我們改變不了的,如果不接受現實,這種內在衝突就不會消失,我們就會一直陷在自我不滿的負面情緒中。這種負面情緒不僅會消弱我們的自信,還會降低我們的行動力。這就使得我們很難突破現實。

-  02  -

自我接納,是為了更好地成長

說到這裡,我們來解釋一下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就是當現實中的自我和頭腦中的「應該自我」不一致時,我們選擇不帶偏見地接受現實,不把所謂的「應該」當成標準來評判和指責自己。

有人也許會提出疑問:可是那些標準都對我們有好處的呀!難道我們不應該對自己有要求,不應該拿一些標準去鞭策自己嗎?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我接納的意義,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前段時間我在The Tim Ferries Show聽到的,Tony Robbins與Tim Ferries的一段簡短的對話。順便解釋一下,Tim Ferriss是美國的知名作家和播客主,經典暢銷書《每周工作四小時》,以及最新的暢銷書Tools of Titans(《巨人的工具》)都出自他手;Tony Robbins則是美國極具影響力的人生激勵大師,很多名人都曾受到過他的影響,比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脫口秀女王奧普拉,黛安娜王妃等等。

這段對話其實是Tony Robbins為了說明提問的力量而做的一個演示。對話是這樣的:

Tony問: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最渴望得到誰的愛,你父親的還是母親的?」

Tim:「應該是父親的。」

Tony又問:「為了得到他的愛,你需要成為誰?」 

Tim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可能是服從,或者說無條件地接受他的命令。」

Tony繼續問:「那麼你母親呢?為了得到你母親的愛,你需要成為誰?」 

這次Tim不加思索地回答:「我不需要成為誰」 ,他繼續解釋:「我母親會讓我去接觸不同的事物,如果我表現出某種興趣,她就會去支持,所以我能夠感覺到,不管我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我母親都會接受,只要我自己是快樂的。」 

這段對話非常簡短,然而卻給了我意想不到的啟發,因為它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有條件的父母的愛,什麼叫做無條件的父母的愛,以及這兩種愛會對孩子產生的不同影響。

什麼叫做有條件的愛呢?如果你在心中對孩子有著明確的要求和期待,比如必須成績優異,必須多才多藝,必須考上很好的大學等等,並想方設法讓孩子成為你所期待的樣子,只有當孩子達到你的標準時,你才會表示認可,否則你就會對他感到失望,甚至是覺得很沒有面子。這個時候,你對孩子的愛就是有條件的愛。

那麼,無條件的愛是怎樣的呢?無條件的愛意味著,不管孩子是怎樣,是否滿足那些所謂的「優秀」的標準,你都愛他,而且不論他做出怎樣的決定,你都會選擇支持和認可,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他身上。你當然也希望孩子上進,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但是你不會強迫孩子,而是會選擇用啟發、引導、鼓勵,甚至是以身作則的方式,去激發孩子出的好奇心和上進心,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學習和成長。

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他們得到的信號就是,自己必須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才能得到認可和關愛,那麼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愛,他們就不得不努力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這樣的孩子,往往內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他們總是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讓父母失望。更讓人難過的是,他們通常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因為他們從未探索過自己的興趣,從未思考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僅僅是在滿足父母對他們的期待。相反,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無條件的愛,他們就不用擔心自己不夠好,沒人愛,因此也就不會缺乏安全感。如此一來,他們便可以自由地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就算他們最後沒有獲所謂的「成功」,但起碼他們內心是幸福和滿足的。

說到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我的父母。曾經有讀者問我,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我的今天是否有影響。我的回答是,影響非常大。說實話,我之所以能夠不被主流價值觀束縛,敢於跟隨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父母給予了我無條件的愛。雖然他們都是老師,但從小到大,他們從沒有讓我感覺自己必須得很「優秀」,從不拿我和其他小孩比較,也從沒有表現出某種特別的期待,而是給了我一個非常自由的成長空間。正因如此,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自己的未來,不用擔心他們會不支持。

由此可見,接納和無條件的愛並不意味著放棄,也不會導致墮落,恰恰相反,它會讓人變得更有自主性,更願意成長。

為什麼會這樣呢?事實上,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是渴望成長和進步的,都有著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因為成長和探索是快樂的重要來源。但問題是,這種渴望和自主性只有在我們感到足夠安全,不用擔心「做不好,沒人愛」的時候才會體現出來。接納的意義就在於此——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肯定會給孩子特彆強的安全感,這個時候,他們內在的好奇心就會出來,他們會跟隨著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和成長,這些行為背後的動力是成長的快樂,而不是為了獲得父母的稱讚和認可。

同樣道理,自我接納也不會導致自我放棄,反而會更有利於我們的自我發展。如果我們總是不接納自己,總是用各種標準去評判和指責自己,我們就因此而缺乏自信。自信可以說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因為我們的自信程度直接決定了我們的行動力、創造力和學習能力,沒有自信,我們的自我發展自然就會受到限制。自我接納的價值則在於,它能夠讓我們從無時無刻不在的自我評判和自我不滿中解脫出來,不再活在「自己不夠好」的焦慮和羞愧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漸走出不自信的狀態,自我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  03  -

從自我接納到自我超越

到現在,大家應該已經能夠很好地理解自我接納的意義和重要性了——自我接納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自我發展。這個時候,大家可能又會問另一個問題:要怎樣才能做到自我接納呢?接下來,我就根據自己的經驗,分享兩個實用的訓練方法。

方法一:改變自我對話模式

我們都知道,一段關係好不好,從兩個人的對話模式就能看出來。同樣道理,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如何,也可以從我們的內在自我對話模式中看出來。如果我們與自己的對話總是充滿指責和不滿,那麼我們對自己的態度一定是消極的,相反,如果我們與自己的對話總是充滿愛和鼓勵,那麼我們的自我關係一定是積極和正面的。實際上,語言和態度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消極態度導致消極語言,而消極的語言也會導致消極態度,所以,如果想改變對自己的態度,我們可以從對自己的語言下手。

具體的方法就是,你需要每天有意識地與自己進行積極的對話,直到它成為一種習慣。

這種對話最好是用日記的方式寫出來。自我對話的時候,你可以把內在的自我想像成一個脆弱而敏感,但又特別渴望被愛和被認可的小孩,你甚至可以給他取一個有趣的或者可愛的名字,然後用第二人稱去和他說話。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當你試著從這個角度去看自己的時候,你會更富有同理心。

自我對話需要包含三個部分的內容,首先是表達,也就是你需要幫助你的內在小孩把藏在心中的那些關於自我的負面情緒,以及引發這些情緒的事情和信念說出來;第二是重新解讀,一般來說,負面情緒都是因為看待問題的視角或者背後一些非理性的信念引起的,為了走出負面情緒,你需要帶著他從一個更加積極的角度去看發生的事情,或者審視相關信念的合理性;最後是鼓勵和讚美,你需要經常說鼓勵和認可他的話,幫助他慢慢擺脫那些已經形成的自我否定的信念。

當然,你對自己的態度不會立馬發生改變,因為新的思維習慣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形成,但是只要你堅持練習,你頭腦中的那些關於自我的負面聲音就會慢慢消失,你也不會再習慣性地去評判和指責自己,取而代之的是接納、理解和無條件的愛。到那個時候,你會驚喜地發現,你已經成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方法二:用「目標思維」替換「應該思維」

除了改變內在的自我對話模式之外,還有一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改變自我評判的習慣,那就是用「目標思維」替代「應該思維」。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不自信的和沒有安全感的人有個明顯的特點,那就他們的「自我」特別重,也就是說,他們的關注點總是在自己身上:他們會特別在意自己的表現,總是在擔心害怕自己做不好。自信的人卻很不一樣,他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少會去想自己,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全都在當前的目標和任務上,他們也不會因為結果沒有達到預期而自責,而是會把這些結果當成一種反饋,然後利用它們來改善自己的行動策略。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我發現,現在很多人都深受拖延的困擾,為了克服拖延,他們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想讓自己變得更自律,擁有更強的自控力。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在意自控力呢?那是因為,他們在潛意識中將自控力和優秀等同起來,他們覺得想要變得優秀,就應該有強大的自控力。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那些優秀的人之所以有強大的自控能力,是因為他們有清晰的目標和強烈的內在動機,事實上,這些人在行動的過程中,根本不會去想自己有沒有自控力,因為他們全部注意力都在

目標上,他們只會想如何去實現這些目標。

事實上,當你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你不僅無法專註眼前的任務,還會因為過於擔心自己的表現而焦慮,這反而會對結果產生負面影響,而當現實結果不符合你的預期的時候,你的自我意識又會讓你陷入自責和自我不滿之中,這又會影響你接下來的行為和結果。想要擺脫這個因為「自我」而引起的負循環,你就得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去想自己做得好不好,而是要把意識的焦點牢牢地鎖定在與目標相關的任務上。如何才能做到呢?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就是,一旦你發現自己陷入了與自我相關的負面情緒中,就要趕緊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想要的結果是什麼?為了實現目標,我此時需要做什麼?」 這些問題能夠迅速地把你的注意力從自我上轉移到與目標相關的任務上。

只要你能夠把關注點一直放在目標上,持續行動,並根據反饋不斷調整策略,那麼就一定可以實現目標。當目標實現之後,你的自信心就會有所提升,你便會更有動力去完成下一個目標。等到成功經驗積累多了之後,你就會變得越來越有自信,那些自我評判的聲音也就會自然消失。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SusanKuang( ID:susankuang2014 )

作者:Susan Kuang,一個在自我卓越的道路上實踐了七年的積極行動派和精要主義者。留美MBA,《斜杠青年》作者。

封面圖 by thomasrohlfs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上周末我們談了「讀書」,想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閱讀是最低成本但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我曾在三天之內寫完一個 PPT 並拿下了北京最好的商圈最好的一個位置,我在快速入門一些其它領域例如品牌、PR、管理的時候也是依靠讀書。我是如何建立閱讀習慣的,如何提高閱讀效率並有效輸出的?彭縈在上周末的語音「我的讀書經驗」里進行了詳細的分享。以下是會員反饋:

@會員 盼

感謝彭縈姐的分享,聽完這次語音,我想到了以下三點。

1、費曼學習法

2、通過輸出倒逼輸入

3、快速閱讀

提高注意力,打破傳統用聲音逐字念的壞習慣,多練習書-眼-腦,眼腦直映的速度法,並且善用圖像,對已讀內容建立練習,從而激活自己的全腦思維

1)明確目標

2)找到最相關的資料或者書籍

3)拿到書之後快速瀏覽目錄,了解這本書的大概內容和邏輯,然後定位到最關心、最感興趣的章節。可以分兩遍來讀,第一遍快速閱讀,了解大概邏輯;第二遍找到章節中的重點內容,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本章內容梳理一遍

4)通過費曼學習方,將輸入進行高效輸出。用自己的語言把核心觀點或者概念將給身邊的朋友聽,從而發現自己被卡住的某個重要的點或者哪些地方自己理解的還不夠透徹,回到原材料重新學習,直到用簡單的話語解釋整個概念,最後試著去簡化說法或者用圖像來表示。通過輸出-反饋-修正的方式,從而助力自己收穫知識升級認知。

@會員 NONO

學習到了:1.一個星期學會一個東西的辦法:原麥山丘的例子,做個好ppt,只讀懂一本書即可,一天時間讀完,兩天時間反覆打磨PPT。

2.讀書要目的清晰,有時間限制。閱讀只是手段。

3.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清楚讀書要獲得什麼。

4.快速學習,提高閱讀速度,找到決定性的信息源。如:只讀最好的一本書。

5.去問那個領域最牛的人,利用你的優點去和別人交換信息。如果接觸不到,就讀他的書。

6.不要從頭開始讀,而是選擇自己所需來讀。有些書是沒到那個境界讀不懂,有的書需要反覆讀。

7.怎麼讀?有些書是粗讀,不用按部就班,特別是一些大部頭的書。 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即可。值得精讀的書有限,大部分書速讀即可。

8.讀書要快速獲得反饋才能更好理解。做主題閱讀。假裝給朋友解釋這個主題,要這個朋友也能聽懂。

邊看書,邊把書中的精華髮朋友圈裡。或者寫在博客里。

9.看不同的書,但是類別類似的,把他們串起來。

現在就加入會員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上期語音

「我的讀書經驗」

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

會員

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


推薦閱讀:

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愛
〓〓☆不要放棄今生的約定。☆〓〓
不屬於你的東西,要學會儘早地放棄 | 【美圖控】
當婚姻遭遇小三,是堅守還是放棄?
連載丨大明餘暉(65):舉棋不定的崇禎放棄了最後生機

TAG:自我 | 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