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知的六個維度

人類認知的六個維度

來自專欄意識解密

「一切科學的偉大目標:要從儘可能少的假說或者公理出發,通過邏輯的演繹,概括儘可能多的經驗事實。同時,從公理引向經驗事實或者可證實的結論的思路也就愈來愈長,愈來愈微妙。理論科學家在探索理論時,就不得不愈來愈聽從純粹數學的、形式的考慮,因為實驗家的物理經驗不能使他提高到最抽象的領域中去。」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在上一篇『尋找意識體系的普適模型』中,給出了許多大師所提出的人的認知模式或理論,如果用意識百問來進行檢測的話,這些理論在全面性、系統性、應用性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本文我們來介紹一個全新的認知模型。

這是一個可以細緻而深入的闡述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環境間各種或簡單或複雜關係的理論模型,即人的價值與認知分級演化模型(簡稱價值認知體系)。其模型結構的形狀酷似一朵雪花,故也稱為雪花模型

價值認知體系有三個方面的量度,分別對應上圖中的外、中、內三個環形珍珠鏈。

外圈代表的是價值認知體系的作用層,它直接對應的是人的各種行為表現,不過,這裡對行為的描述不是通過肢體的外在運動軌跡來表示的,而是通過激活肢體運動的內在傳導信息和傳導載體的活動情況來描述的,這種內部的信息傳導作用過程與外部的行為表現是一一對應的,因此基於信號作用邏輯的作用層可以直接用來指代行為。這種基於信號的描述方式的好處在於,它可以直接對接神經系統,以及載入於神經系統之上的認知和價值表現。每一類行為場景中都包括觸發信號的基本作用要素、負責傳導信息的機體作用組件、組件傳導信息的基本程序、組件的結果狀態展現等,這些組件及組件活動只在信息傳導過程中才有意義,當缺乏信息傳導時,則只剩下毫無生氣的軀殼。對於人的價值認知體系來說,總共可分為六大基本作用場景,從最底層的感覺系統的機械式感應,到最高層的針對矛盾關係的選擇處理,每一類場景都代表著一組或多組刺激信號的採集,以及所觸發的機體組件的響應過程。作用過程強調的是認知過程的輸入參數,以及這些參數在傳入神經中樞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機體組織,這兩者都是可以觀察的,可以量化的,並且可用來定性認知這一黑箱系統的運作條件。

中圈代表的是價值認知體系的關係層,它是認知過程對作用過程的關係刻錄。基於作用過程所搜集的各種輸入信號,結合神經系統的信息傳導規律和主觀思維表現,來演繹推導認知系統對輸入信號的加工處理邏輯,從而解構認知層級的內部運作機制。認知體系的總體表現與一個基本的邏輯規則高度相關,那就是同步關聯原理(5.1節),因為同步的條件不同、參數不同、結果不同,造就了關係認知的多樣性,並且隨著認知層級的升級,催生認知的條件和參數愈趨複雜,最終塑造出了一個具有強大關係處理能力的超級系統。每一個認知層級所刻錄的基本邏輯關係,不僅僅是認知體系對場景要素的認知結果,同時也是人體適應自然環境的一種價值體現。六個層次的六種關係統稱為趨性關係

內圈代表的是價值認知體系的意識層,意識層沒有具體的指代,它是通過作用層和關係層來間接體現的,它對應的就是那個虛無縹緲的內心世界。這個內心世界有著其固有的共性邏輯,這個邏輯不是體現在意識的具體表現上,而是體現在意識的運行法則上,這個法則就是柬汰機制,也稱價值分化機制(4.4節將做進一步講解)。如果把內在精神世界看作是所有認知要素的關係集合的話,那麼柬汰機制就是分揀精神世界當中關係要素屬性的執法者,基於此而衍生出了每個個體所特有的行為表現、關係認知和價值觀。當我們說意識的時候,它可以指行為趨向、關係認知或價值分化的某個具體過程,也可以是行為、認知和價值趨向的泛稱。

上述三個層面本質上是一體的,只是闡述的角度不一樣,從不同的側面可以有助於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價值與認知體系的內在邏輯。

價值認知體系的六個意識層次之間存在著遞進演化的關係,簡要說明如下:

  • 初級層次個體建立了對基本的刺激信號的感覺體驗(即感受過程),並基於刺激信號的影響趨性做了價值分化(宜態分化),如冷熱酸痛等,從而形成本元關係認知,這一意識層次稱為本覺
  • 第二個層次個體建立了對刺激信號的分類組合感知能力(即感知過程),基於對特徵信號的關聯性運算,分化出特徵信息的關係差異(焦點分化),從而實現了對事物的區分識別,形成關聯關係認知,這一意識層次稱為叢覺
  • 第三個層次個體基於焦點目標牽引和感覺系統反饋,構建了基本的行為作用方式(即機動過程),並實現了感受過程和感知過程的同步融合,形成了對作用對象的趨性分化(性狀分化),催生了作用關係認知,這一意識層次稱為履覺
  • 第四個層次是個人在面對趨性目標或行為刺激時所喚醒的能夠趨近適宜狀態的特定行為認知反應(即消解過程),基於情緒的校驗反饋固化了個人對作用動向的效用趨向(效用分化),形成了需求關係認知,也初步樹立了個人的價值觀基礎,這一意識層次稱為弭覺
  • 第五個層次是個人的需求進程受到外界影響時的特定行為與認知反應(即調諧過程),柬汰機制同時在行為趨向和認知導向兩個方面進行校驗,並由此催生了個人對不同主體間交互關係的多維度效用認知(義利分化),形成了嵌套關係認知,這一意識層次稱為勢覺
  • 第六個層次則是個人對存在價值趨性矛盾的場景關係的再認知能力,基於問題回溯而生成矛盾關係的價值差異,進而觸發行為實踐(即擇處過程),通過實際結果表現來校驗原有行為決策的有效性,從而使得個人不斷獲得在各種矛盾場景下選擇更具環境適應性的關聯背景(趨勢分化),形成了發展關係認知,這一意識層次稱為虞覺

雪花模型闡釋了人的六個認知維度,它們對應著六個不同的關係處理層次。在這六個層次的進化過程中,越底層越原始,越頂層越智慧,前三層表現出一種機械性,故描述時多用「個體」,而後三層才逐漸展現出人性,故描述多用「個人」。場景刺激信號被認知系統加工處理為各個基本關係要素,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聯被印刻在認知系統當中,不同的意識層次,刻錄的關係維度有所不同,越到高層,關係就越複雜。每一個層級的跨越,認知系統就增加一個關係維度,同時系統針對這個維度進行校驗,在兼容底層價值評價原則的基礎上基於校驗所形成的差異而生成新的價值趨向,由此逐步推動個體去適應更多關係維度的複雜場景,然後基於此發展出更複雜的行為認知能力,直至校驗機制不足以應付系統的複雜性為止。

以上是對價值認知體系的簡要概括。價值認知體系的意識層級雖然不多,但各層級之間的關係極其龐雜,其中底層是建構高層意識的基礎,而高層意識又具有重構底層價值趨性的能力,因此在解構、分析時存在著各個維度的相互干擾,這種錯綜複雜的關聯會帶來理解上的困擾,並且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思維的悖論。為了更好的沉浸在這套邏輯體系中,應當盡量清空大腦中已有的先驗知識,轉而基於建構的思維,把人想像成一部機器、一個未知系統、一個原始生命,從最初始的自然科學邏輯開始,一步一步堆積,從而模擬出一個智能系統建構的可能方式。在體系架設過程中,使用對稱性的限定條件來審視這套智能體系與人的已有認知系統有多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其中的任何邏輯問題或差異表現,都是可以用來反思這套智能體系建構的成效,這不僅是理解這套邏輯體系的基本方法,也是檢驗這套邏輯體系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推薦閱讀:

評估來訪者的10個維度
【心靈文萃】《維度,能量與人類自身》
刀劍的維度(一)
你是否進入了第五維度?關注七大基本信號
意識的維度和體驗:你也是一個造物主

TAG:認知 | 維度 | 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