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端,傳說與現實纏綿親吻
1
傳統文化篇:在雲端,傳說與現實纏綿親吻
華夏的故事太多,人神鬼獸,難以分辨。有邏輯鬆散的,譬如三皇五帝的人選,三皇有八說,五帝有六說。而關於三皇五帝的實質,又有神話故事說、部落首領說、虛構體系說(如天皇地皇人皇、天皇地皇泰皇)。他們有時候是人,有時候是神仙,還有時候是異形(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而他們之間有時是兄弟,有時是直系親屬。相當錯亂。
你如果唯物一點,是不是覺得其實就是一個落寞的形象。
這種體系,古人自己表面上看來也不是很認可。否則也不會六說八說。但你認為這完全是瞎扯,那些神仙又偶爾跳出來嚇你一跳。
不僅是三皇五帝,就是後來所謂的夏商周,大部分人都覺得很難確信(周相對好一些,有文字記載嘛,只是時間節點的細節比較麻煩)。這一切到了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甲骨文被發現,通過研究表明,古老史書中記載的商朝諸多史實確有其事。
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動輒就說某些傳說、某些人類早期傳聞是「人類早期對世界幼稚的想像和理解」。老實說,哥哥對此嗤之以鼻。
這些故事裡,有一個是值得一讀的:
伏羲氏在黃河邊觀天下,看見一匹龍馬浮出水面,龍馬的背上呈現出一幅圖,史稱「河圖」,心有所感,興奮地大聲呼號:「這是文明出現並昌盛在東方的徵兆啊!」
2
傳統文化篇:河圖的玄機
與之對應的,還有洛書。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們將河圖簡化一下:
再來個加了點料的變化圖:
哥哥作為學霸和數學狂人,看到這個圖非常興奮,原來三皇五帝也是數學帝啊。
有人認為河圖洛書都是後人偽造,我都懶得反駁。三個個位數相加等於十五,找出8種可能性。怎麼看怎麼覺得小學三年級的小明就可以做出來,——伏羲人首蛇身這麼屌這麼酷——在人神之間自由演繹——你竟然懷疑他沒有小學三年級的水平?他晚上一定會來勸說你信他的~
3
後面的不好寫,我一直是隨想隨寫。現在總算要面對易經的起源了。我有一些自己思考的心得,希望大家能喜歡。
易經,還是比較神秘的。但它承前啟後,所謂承前,它總結了人類最初對世界的看法、對經驗的累積表達,所謂啟後,直接延伸出了後來的諸子百家。
這是一棵神奇的水果樹,即長香蕉,又長蘋果……還有其他五顏六色的果果,正所謂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天地洪荒,世事奇幻,原不過如此耳。
4
傳統文化篇:易經,一部古老的史詩
易經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又比我們想像中簡單。在數萬年前,甚至數百萬年前,文字還沒有產生,但是易經已經產生。
從遠古開始,我們祖先的記憶、經驗便開始以符號的形式不斷累積、疊加。這就是易經。後來的子孫包括今天的我們,往往為長城等世界古老奇蹟的整體輪廓而感嘆,卻無法還原當時一磚一瓦累積的過程,彷彿長城亘古以來就坐落在那裡,直與天地齊老。
在這個遙遠達數萬年乃至數百萬年的時空里,易經本身也不斷變化。簡而言之,在周易出現之前,極有可能還存在各種易經的版本,只是已經完全無可考據了。
根據不少古今學者的說法,易經發展到夏商周的後期有三支——即周易、歸藏、連山,而後兩者已經失傳。有的教你怎麼經世治國(「君子學」),有的教你算命卜卦看風水(「堪輿五行」),有的教你治病扶傷(「中醫」)。
水被盛在杯子里,杯子的形狀就是水的形狀。惟其如此,易經成為華夏古老的回憶。我們可以肯定,易經在夏商周分別各有不同,南方之易又不同於北方之易,更不用說夏商周之前每個年代了。
在易經的變遷中,那些我們今天無從得知或所知極為模糊的大事件,毫無疑問,在易經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最近的大事件是什麼呢?哥哥認為,就是全球神話體系中均有記載的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這場大洪水,幾乎讓當時的人類頻臨滅絕。
所以,今天的易經中,你可以從這場大洪水中去感受,去聆聽,去冥想。
後世的諸子百家,正如同易經一樣,其實並非在春秋戰國那時才產生。大家去稍作了解即可得知,道家在老子之前尚有代表人物,儒家、法家其他同樣如此。唯一和春秋戰國關聯最大的是,那是一個風雲突變、華夏內部大融合大交流大碰撞的時代,此前一直處於分散、遊離的百家在時代的號召中,激烈碰撞,發出炫目的光芒。如同液態水在衝上100度高溫的瞬間,成為一股絢麗、強勁的氣流,噴發於整個華夏大地。
言至於此,哥哥想說的是,那場大洪水和那段波瀾壯闊的全民治水記憶,在曾經沒有文字的時代,沒有足夠史料的時代,那個年代的古人站在我們面前如同一個啞巴,有口而不能言;而我們站在那些古人面前,卻猶如聾子和瞎子,不能聽聞求實。唯有一段以符號流傳至今的易經,可觀端倪。
由此而下萬千百十年,我們的文化被深深打下了水的印記,我們的傳統文化堪稱是一種水文化。
《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中華文明以水來象徵智慧,水無常形,你只有在「變化中」(易)去把握;而對於大山大川,「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因此,成為求仁得仁的寫照。
在前面有一章節,哥哥曾經以「在雲端,傳說與現實纏綿親吻」為題,要隱喻的,正是藏身於那些神話年代裡的細節,卻實實在在地與我們今天的現實緊密相聯,互為印證。正如同華夏一族淵源不斷的血脈。
所以,祖先和先賢們啊,雖然午夜夢回,我們面對面卻無法言語、無法傾聽、無法直視,但我們一直感受著彼此的心跳,古老而又年輕,帥氣而又滄桑,悲愴而又壯麗,曾經無數次死亡有無數次涅槃歸來。
華夏不滅,華夏永昌。
推薦閱讀:
※人美錢多有才華,這位紐約藝術界女王,改變了抽象表現主義的歷史!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66
※考古揭秘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皇帝的前世今生-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