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一字之師?俗詩與千古名句之間,只差一個字

何為一字之師?俗詩與千古名句之間,只差一個字

好詩好詞之中,往往有非常重要的句子或字詞,這些單句、字詞才是全詩全詞的重心,是最能突出作者意境的關鍵所在,就像畫龍一樣,最重要的一筆是點睛,其他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這最重要的一筆做襯托,我們把這些起到關鍵作用的句子或字詞形象地稱為"詩眼"。王安石苦思冥想,才想到"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綠字就是詩眼。有些詩人自己寫好了詩,卻還欠一點兒火候,別人幫他"點了睛",還成了一段佳話。

五代時有一位著名的詩僧齊己,他在一個冬末初春的早晨,發現梅花已開,詩興大發,寫了一首《早梅》。全詩如下:"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寫完之後,他又吟誦了幾遍,自己對其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這一句非常滿意,興沖沖的拿去給自己的好朋友鄭谷看。鄭谷也是一位詩人,素有名氣,看了好友齊己的詩之後,他認為這句詩中的"數"字不好,如果用"一"字更妙。齊己聽罷,連讀幾遍"昨夜一枝開",心服口服,向鄭谷連連拜謝,稱鄭谷是自己的"一字師",一字師的典故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我們來看這首詩,如果鄭谷不改這一字,"昨夜數枝開"是非常平俗的,是毫無亮點的,在這千年之間可能很難流傳下來,但是改成"昨夜一枝開"就成了千古名句,這之間的差別在哪呢?如果梅花已經開了"數枝",那麼開放的順序定有先後,說明還不夠早,詩名《早梅》如果不夠早,那就不夠好。如果改成"一枝開",則說明是開的最早的那一枝,與題目最為貼切,這一個"一"字勝過千言萬語。

"一字之師"的佳話在詩壇上數不勝數,著名的詩僧賈島與大文豪韓愈之間也有一段這樣的故事。賈島寫詩素有痴心,那一日他在街上騎著小毛驢埋頭苦想,到底是該用"推"字還是該用"敲"字,行路上不小心撞到了韓愈。韓愈當時可是朝廷命官,衝撞了韓愈的儀仗是要問罪的,好在韓愈為人大度,對詩僧也略有耳聞,不但沒有治賈島的罪,這兩個人反而因詩結緣,成了好朋友。在韓愈的建議下,賈島決定用敲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在荒郊的幽寂夜晚里,一陣陣敲門聲傳來,驚動了宿鳥,異常突兀,卻異常的妙,響中寓靜,若用推字則無法形成這樣的效果。而且賈島本為尋友,敲門更加自然、更加禮貌,推字倒顯得太過唐突、不知禮數了。

到了近代,郭沫若先生那一輩,可以說是中國最後一批傳統文人了。有一次郭沫若在觀看自己的話劇《屈原》時,聽到那一句痛斥宋玉的台詞:"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將這句話反反覆復的讀,總覺得語氣差了點。這時,旁邊有一位話劇扮演者提議,不如把"是"字改成"這"字,句子就變成了:"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語氣立刻就變得嚴厲了。郭沫若聽後,非常贊同,對這位演員肅然起敬,尊稱他為自己的一字之師,郭沫若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情。

古人風采,一字便可拜師,這是一種多麼謙遜的姿態啊!在我國的傳統意識里,老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素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已經成名者,還願意放下身段尊稱默默無聞者為師,這需要的極大地勇氣,只有真正痴迷於詩、真正渴求知識的人才會這樣做。若是心有雜念,顧掛聲名,斷然不會如此虛懷若谷。人生就像一個杯子,如果只守著自己杯中的水,那永遠都只能盛一杯水,最終只會變成死水,如果願意將自己的水倒出去,把別人的水盛進來,就能盛世間所有的水。

推薦閱讀:

每節課教師講幾分鐘豈能硬性規定
教師文化(3)----教師的微笑
一位教師給「教師節」的特殊禮物:網上曬出學生禮單
教師節祝福簡訊及動態圖大全!

TAG:詩歌 | 教師 | 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