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割了梵高的耳朵?殺死了梵高?

到底是誰割了梵高的耳朵?殺死了梵高?

人物:文森特·梵高。

梵高的名字,是特意繼承死去的哥哥的名字。梵高母親曾有一位叫文森特的兒子(梵高的哥哥),夭折。梵高母親走不出喪子的悲慟,鬱鬱寡歡,給梵高的童年渲染了一層陰鬱,這層陰鬱正如文森特這個名字一樣,如影隨形。

時間:1890年7月27日。

地點:荷蘭奧維爾的一片麥田。

兇器:一隻左輪手槍(擊中左胸)。

在這個入秋的夜晚,128年後9月的今天,梵高自殺的畫面,在我的腦海里閃回和重現:

金色麥田裡,鴉雀成群,溢出淡淡死亡的氣息。

在一顆樹下,梵高絕望地拎著一隻左輪手槍,笨拙地,拿起手槍並瞄準了自己的胸膛。

槍響了!

梵高倒在一片血泊中。

此時此刻,穿過128年的時空,自殺的情景,透過文字,又映在了你的眼前。

梵高為什麼會自殺?

我們不妨從他的耳朵聊起——

1.到底是誰割掉了梵高的耳朵?

再說,

2.梵高為什麼會自殺。

《黃房子》梵高

到底是誰割掉了梵高的耳朵?

可能性一:耳朵是高更誤傷的。

1888年,梵高和高更一起住到了法國的黃房子里。

在此之前,梵高是一個人住在黃房子,但是高更生病了,並且他的畫賣不出去,朋友高更的生計都成了困難。梵高為了照顧老朋友,就寫信要求高更和他一起住到黃房子里。

兩人相處剛開始還不錯,但是隨後,由於梵高和高更的藝術見解、他們鐘意的畫家、喜歡的繪畫風格、繪畫時顏色的選擇等等不同,產生巨大分歧和矛盾,嚴重時甚至大打出手。

在離開黃房子之前的最後一次矛盾中,高更用劍誤傷了梵高。梵高是一個對情感極其極其極其重視、熱枕的人,事後從未提起關於耳朵受傷一事。所以,關於耳朵受傷的原因,梵高絕口不提。只留下一些自畫像《割耳後的我》。

《割耳後的我》(其一)梵高

可能性二:耳朵是梵高贈送給妓女的禮物。

一天晚上,梵高和高更又像往常那樣發生了口角,高更一氣之下走出了黃房子。梵高陷入了瘋癲狀態,他隔下了自己的左耳的耳垂(世人總說梵高割下的是整個耳朵,其實不是的,他只割下了一小塊肉),然後用紙包好,送到了一個他常光顧的妓女那,妓女嚇得當場昏過去了。第二天,高更回到了黃房子,看到梵高倒在地上,立馬找來了醫生,但是他覺得梵高太瘋癲、太危險了,直接離開了黃房子,再也沒有回來。——《梵高傳》

補充:

妓女是梵高的第三位戀人。曾說過,喜歡他的耳朵。

可能性三:耳朵是梵高自己割的。

耳朵是梵高自己割的,為什麼?受疾病的影響。梵高出身於荷蘭世家(近親結婚),身患家族遺傳性精神病史。梵高經受某種刺激:可能是前文「可能性二」中失戀(之前兩次,房東的女兒厄休拉、表姐凱)、也可能是前文「可能性一」中友誼破裂,還可能是經濟原因,弟弟對梵高的經濟支持因結婚而逐漸缺位;……總之,梵高受到了刺激,陷入了瘋癲狀態,自己割掉了耳朵。

……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切入點,比如說梵高是同性戀(高更其實是第四位戀人),見仁見智。

在1889年1月22日,梵高寫了一封信給高更,內容如下:

「我開始自責,或許是太過於堅持讓你到這裡來,並強調那樣做的種種好處。我現在很自責,或許我就是你離去的原因。儘管如此,我仍然希望我們兩可以儘可能地相互欣賞,如果需要,可以重新開始。」

不如我們重頭來過?圖:張國榮/梁朝偉 《春光乍現》截圖

我們將視角回到128年後的今天,客觀地看三種可能性。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是淹沒在你我他的耳口相傳。

不管真相是什麼,我們可以確定一些基本的事實:

1. 梵高的耳朵是受傷了的,缺失部位只有耳垂,是左邊的耳朵。

2. 梵高畫了兩副自畫像《割耳後的我》,姿勢相同,右耳包紮著繃帶, 口裡銜著煙斗, 頭戴毛皮帽, 身著大衣。同時期1989年,高更也有自畫像。二人風格不一樣。

《割耳後的我》(其二)梵高

3. 高更和梵高對於藝術是有嚴重分歧的。

高更自畫像特點:抽象的彩色平面、曲折盤繞的線條,還有傳統的具有象徵意義的飾物。

梵高自畫像特點:把有象徵意義的色彩和構圖與自然肖像畫法結合起來,實踐了傳統風格新探索的合成。

自畫像構圖區別:高更是基於象徵物,如蘋果、百合花、毒蛇等來構圖;梵高則是襯托受傷者/自己的漠然平靜神態和緊張氛圍,基於肖像畫中人物來構圖。

梵高所畫

高更所畫。

4. 梵高備受打擊:

3段戀情(也許是4)打擊、生活拮据經濟窘迫(對弟弟提奧的經濟依賴)、事業不順(畫賣不出去)、和好友不和、提奧訂婚後減少對哥哥的開支。

事業、愛情、友誼、親情都皆不順,而且疾病、貧困纏身。

梵高生前唯一賣出去的畫,《紅色葡萄園》

5. 梵高在割耳19個月後,自殺(他殺?)。梵高放下滴血的剃鬚刀片(?)後不久,又拾起一把左輪手槍。

當然,我們還易忽略的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梵高的畫。一個人的作品,是不會說謊的,是絕不會三人成虎、任人編譯的,是畫家思想的直接載體。

6. 我們來看一看梵高的畫:

(一)

梵高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早期最為有名的作品。畫的人物是底層礦工人民。

如果你查閱一些其他的梵高的作品,你會發現梵高的一些作品,例如割麥勞作、人物畫像、郊外景色等,具有平民的視角和對底層深深的同理心。而同理心很強的人,必然敏感、重情和容易受傷。

梵高出生顯貴,荷蘭世家,對藝術有著極高的審美,接受過精英教育,卻有著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視角,這是非常難得的。不妨讓王丞將相寫個《憫農》試一試?李昱寫不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溥儀看一眼摸一下就能辨真假,抵得過萬千珠寶鑒賞專家,都是正反一個理。而梵高是超脫的,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個人猜想,也許,梵高母親的陰鬱、母愛的缺失,讓小梵高從小潛意識就對愛有一種來自於原生家庭、近乎瘋狂的偏執,也對陰鬱的家庭、貴族有一種天生的叛離和規避。在《至愛梵高》中,創作團隊收集了近800封梵高寫給弟弟的信件,其中與船夫相關的信件中,也透露出梵高融入不了貴公子圈。個人猜想似乎得到了印證。

補充:《至愛梵高》中,梵高自殺後有一失誤是梵高留有遺書,真實是可能的。如果留有遺書,必然不會有梵高死亡的謎團。當然,《至愛梵高》中這種細節處理是女導演的看法,嚴格講也不算失誤,而是藝術的加工。

(二)

遊客欣賞梵高的《向日葵》

梵高最富盛名的除了《星夜》,就是《向日葵》。

如果說最能表現梵高「瘋狂」的是《星夜》,那麼最能表現「理性」下的梵高的就是《向日葵》。在不瘋狂時,梵高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嚮往、對生命的激情,如燃燒的向日葵一般,融為一體。雖然深處憂患之中,卻對生命有著極其炙熱的愛(你也可以理解為偏執),有著近乎亢奮的生命活力。

梵高的《向日葵》僅由絢麗的黃色色系組合。梵高認為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陽光又象徵愛情,因此具有特殊意義。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作品以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中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熾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洩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梵谷雖然只活了37歲,但他的生活和藝術卻始終保持著旺盛狀態,即使窮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維繫生命與精神的畫筆。他畫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他生命與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讚歌。梵谷的藝術中那種狂放不羈的風格,那種充滿激情的色彩,那種暢神達意的線條,脫卻了自然物象的束縛,而進入了頗為自覺的藝術狀態,儘管梵谷的藝術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但卻受到了20世紀現代藝術家們的青睞。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後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術館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自從梵高畫了一組11張向日葵油畫後,向日葵就屬於梵高。梵高畫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燒,浮雕般色彩如此強烈厚重,感情筆觸如此飽滿有力,真正是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陽旋轉之花。梵高嗜畫向日葵,因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農民之花。畫向日葵即畫太陽,也是自畫。太陽、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體。

(以上二則源自網路對《向日葵》的鑒賞)

梵高《向日葵》

行文到這裡,也許該基於事實做出定論了。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不嚴謹,我也不是偵探,所以只是表達我所認為的一種可能性,或者排除一些不可能性:

在20世紀30年代,當畫家的死亡仍在人們的記憶中,著名學者約翰曾前往奧維爾採訪過一些當地人。之後,他向很多人,包括至少一個記錄員說起他聽到的謠言,幾個「小男孩」意外擊中了梵高,男孩沒敢出來承認,是因為他們害怕被指控謀殺,最後梵高選擇保護他們,自己將這次槍擊事件攬下來。

(在《至愛梵高》收集的近800封信件中,提到拉烏老闆女兒的描述中,梵高對小孩親近。)

有一情況,在其他說法中得以對應佐證,我認為可以是7事實。梵高中槍後,並未死在田野的樹下,即沒有中槍立即而亡,而是回到了旅館中,過了一晚第二天才死亡。

綜上所述,我確信梵高不是自殺,或者嚴格說,在主觀上是不願意死的。

1.通過畫,梵高對生命的誠摯熱愛、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是絕不容自殺。

2.通過信件,梵高死前未曾留下任何隻言片語,換句話說沒有遺書。

3.梵高慣用手是右手,如果用右手持槍,射擊左腹部,或者左手持槍射擊左腹部,姿態都過於扭曲。

4.如果自殺,自殺未遂完全可以再補一槍,可是沒有,他有所隱瞞。

5.找不到槍。

回到割耳事件,談論的都是他人,梵高自己卻緘默不語,正如他的死亡一樣,留給後人巨大的謎團。

也許,早在割耳的那次一念之差(無論是可能性1.2.3)之後,這次死亡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順勢而為。

在割耳事件中,無論是真正割耳的是誰,我們從梵高的出發,都能看到一個受傷、獨自舔舐傷口的梵高,正如《割耳後的我》中落寞的表情寫照的一樣。不管兇手是誰?三種可能性,都讓梵高痛苦。多麼痛苦,梵高的善良、對生命的熱愛、不願牽連弟弟,對愛情的嚮往,給梵高築起了一層牆面,他選擇緘默不語,只能默默承受和接收一切!

愛有多深,痛就有多深!那些向日葵,世人也許只看到了梵高的愛,可是沒有看到梵高的痛啊!愛恨之間只隔一層腦壑。梵高的緘默是對的,我們根本不理解,他活著的時候一輩子也沒人理解,後人也是。

在愛里,築起一堵牆,在牆裡,梵高渴望愛,終究永遠得不到。他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

在割耳的瞬間,我感受到了極致的快感,我充分表達著我的愛。我憎恨自己的醜陋與得不到賞識,我畫的畫不好無人欣賞!我喜歡的厄休拉早跟別人訂了婚;我喜歡的寡婦表姐,我用油燈火焰燒著自己的手等著她,她都不願意見我,寧願守活寡也不願和我一起;妓女,許諾每月供給必需的費用,就嫁給我,可自己的畫怎麼也賣不出去。 我恨我自己!而我攻擊我自己的時候,割耳的體驗中,畸形地感受到無與倫比的快感和超脫現實的如釋重負。哪怕體驗過後是一臉落寞,和回歸現實的壓抑緊張。

19月後的奧維爾小鎮里,128年前的田野中,在我的腹部被人射中後,內心的那份對生命熱愛的緊繃的弦隨著生理痛苦的蔓延鬆弛了,與之而來的是嗜血的快感和無盡的愉悅。

痛苦是那樣的真實,我忘卻了現實的一切,這次痛苦/快感比割耳那次來得更加強烈,更加血淋淋,我更加的享受,並樂在其中,以至於我忘卻了時間的流逝。

我享受著,滴答滴答,我沉浸在快感之中,滴答滴答,……

然後,我死了!

梵高死了!

推薦閱讀:

梵高之於畢加索的境遇,就如同白居易之於杜甫的境遇。

白居易,生於中唐時期,而杜甫處在由盛轉衰的時期,兩人境遇可想而知。目前世界上拍賣史上最貴的十幅畫作中,梵高佔了4副,但梵高生前貧困撂倒,死後才得以揚名天下;反觀畢加索。年少成名,被譽為天才,25歲《亞威農的少女》(1906)就入駐了盧浮宮。

推薦閱讀《畢加索的畫小孩子都可以畫,為什麼那麼貴?》

原文鏈接:

到底是誰割了梵高的耳朵?殺死了梵高??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中國的梵高
梵高是如何創作出《吃土豆的人》
008. 梵高的媽媽有一雙綠色的眼睛
梵高油畫450幅
006. 一間看不見風景的房間

TAG:繪畫 | 梵高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