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如果別人都不是那光輝,我就是最後的防線
宮外的雨漸漸大了起來,隨著一聲響雷,楚懷王突然從床上驚醒。他最近的睡眠並不好,每天都有從前線傳來的消息,在他強硬地命令他的將軍屈蓋帶著10萬大軍殺向強大的秦國後,局勢正一點點在變壞。
楚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周朝他們還是諸侯的時候,那時的楚王就去周天子的都城,問朝廷的人,這個鼎有多重?這種彰顯野心的做法後來演變成了一個詞:問鼎中原。但現在情況在起變化。
一、舌頭還在
秦國,這個過去一直被認為充滿「鄉土氣」的國家,正通過一系列的變法改革在變強。除了秦國之外的其餘6個強大的國家都感覺到這個國家的威脅,他們決定成立一個反秦聯盟,但因為一個人,這個脆弱的聯盟很快就將瓦解。
楚懷王前不久召見了張儀。
張儀是魏國人,和另一位戰國知名人士蘇秦是同學,他們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學成之後蘇秦在趙國得到賞識,張儀則到了楚國相國的門下。本來張儀的才能很得楚相的賞識,直到有一次,楚相家裡的一塊價值連城的壁丟了,楚相家裡的下人懷疑是張儀偷的,因為他很窮。於是楚相打了張儀幾百棍,轟走了他。張儀非常不服氣,但張儀的朋友對他說:「如果你不讀書,才能疏淺,得不到楚相的賞識,又怎麼會遭此災禍呢?」
張儀對朋友說:「你看我舌頭還在不在?」
朋友答:「自然在啊。」
張儀說:「這樣就夠了。」
張儀又回到了楚國,這次的身份是秦國的外交官。張儀帶來的是秦國的提議,如果楚國願意和齊國絕交,那麼秦國願意付出之前侵佔的600里城池和土地。這個提議很快在楚國朝廷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大部分人覺得這是個好機會,齊國並沒有給楚國任何好處,而秦國的600里土地則是實打實的。還有少部分人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尤其是一個叫屈原,但此時的屈原已經遠離了楚國的政治中心。
屈原是土生土長的楚國人,屈家也算是楚國的貴族,他們的祖上是曾經經歷過楚國強盛的時期,對於屈原來說,恢復楚國往日的輝煌是從小的志向。屈原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年少便才識淵博,精通歷史、神話、文學,人又長的英俊。年輕時便被大家認為是個詩人(屈原也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楚懷王還是愛才的,屈原20幾歲就成為楚國的「左徒」,這是一個僅次於宰相和令尹的官職。
和張儀的遭遇有一絲類似,屈原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懷王對屈原越來越信任,還讓他草擬法令。他的才華和政績也讓上官大夫靳尚非常不快,在朝廷里對一個人恩寵增加意味著對其他人的減少,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屈原不是6國唯一看出秦國威脅的人,但只有他願意付出更多的行動,這些行動付諸於改革,而改革則會讓既得利益集團受損,其中就有楚懷王迷戀的女人,鄭袖。趁著屈原出使齊國,希望聯合齊國一起對抗秦國的時候,屈原的對手們通過不斷對屈原的詆毀,楚懷王第一次失去了對屈原的耐心。
二、士兵儘力了
由於屈原的意見變的不重要,楚懷王聽從了張儀的建議,授予張儀楚國丞相的地位,儘管只是形式上的。隨後他派人去和齊國斷絕關係,這個脆弱的聯盟在張儀的意料之中出現了裂隙。同時得到好處的還有鄭袖和靳尚,他們得到了張儀從秦國帶來的數箱金錢和禮物。
楚懷王於是決定派人隨同張儀去接受那600里土地,當使者到達目的地後,張儀卻突然莫名地「生病」了,這個怪病持續了3個月之久,直到楚懷王意識到可能自己對齊的斷絕證據還不夠打動秦國,於是他周到地派了一個名為宋遺的勇士去齊國罵齊國國君,楚王成功地斷絕了齊楚聯盟,並將齊國推到了秦國的懷抱里。
這個消息果然讓張儀的病好了,於是張儀帶領楚國使者去領受土地,詭異的是張儀堅持宣稱當時答應的是6里土地,而不是600里。楚王大怒,一場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不幸的是,即使楚國之後派人去齊國想要彌補之前的裂隙,儘管齊楚又一次結成了同盟,但他們已經回不到從前,楚國軍隊將面對的是一支,準備十足,士氣高昂的秦國軍隊。
在這場後來被稱為「丹陽之戰」的戰役,以及之後又進行的一場「藍田之戰」後,楚國派出的10萬大軍,僅有2萬餘人回到故鄉,剩餘的8萬將士永遠地留在了戰場上,他們的頭顱被秦軍砍下,別在了腰間,這些頭顱將被用於計算士兵們的戰功,另外包括大將軍屈蓋及裨將軍逢侯丑在內的七十餘名將領被俘,和士兵被殺的區別僅僅在於他們將貢獻更多的功績。在經歷這樣重大的慘敗後,楚懷王終於想起了那個在朝堂上就敢於否定他意見的人。屈原又回到了朝廷,不過這次擔任的卻也只是負責宮廷禮樂的三閭大夫,儘管官職和權力都被削弱,但屈原不願意就此屈服,即使只負責禮樂,也掩蓋不了他的光芒。
在看到楚軍如此慘敗後,屈原寫了《國殤》以紀念戰死的將士,這篇《國殤》和屈原之前創作的另10首詩歌后來被合稱為「楚辭」中的名篇《九歌》。這場慘敗也讓齊楚都認識到離開對方只會被秦單獨擊破,而讓齊楚重新走到一起的任務又交到了屈原的頭上,似乎好運又要眷顧屈原了。但要說起如何才能破壞這個聯盟,沒有比張儀經驗更豐富的人了,儘管當時沒人敢相信張儀還願意去出使楚國,但張儀還是那個張儀。
即使是秦王也勸張儀:「現在楚國連漢中土地都不要,就要你的腦袋,你這一去不是送死嗎?」
張儀則說:「如果張儀的一顆腦袋能換秦國的漢中的土地,那麼張儀去楚國就有價值。」秦王的眉頭短暫地皺了一下,眼角感覺有一絲的濕潤,在1.5秒的沉默後,向左右嚷道:「拿酒來!」秦國這個國家一直以來都以士兵的勇敢而著稱,秦王見過許多勇敢的將領和士兵,而這一次,他看到了另一種勇敢。
張儀的車隊向楚國進發了,和張儀一起出發的,除了他的腦袋,還有一車車比上次去楚國更多的金銀珠寶,畢竟腦袋這玩意還是自己的好。
這些金銀財寶被順利地送進了鄭袖和靳尚等王公貴族家裡,隨禮物附贈的還有一則消息:張儀又來了。在朝堂上面對怒氣沖沖的楚懷王,張儀提出過去的都是誤會,這次秦國不但願意歸還漢中的土地,還願意和楚國聯姻,正式確立同盟關係。此時的屈原還在齊國出使,正當他與齊國眾人解釋齊楚同盟的重要性時,他的祖國又一次背叛了他。
三、人性的光輝
公元前278年,屈原在長沙的江邊散步,這是他第二次被流放的地方,距離前一次流放過去了20多年了。儘管有過短暫地回到朝廷,但那不過是和楚懷王的最後道別,在被流放的日子裡,楚國完全被秦國掌握在手心裡,楚懷王也在成為人質後客死在秦國,現在的楚國由鄭袖的兒子,公子橫繼承,也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這個楚國朝廷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容納屈原了。
就在江邊,屈原創作了一篇叫《漁父》的文章,講的是屈原和一名漁父的對話,大意是這樣:屈原在江邊,面色憔悴,形如枯槁,江邊的漁夫問,這不是屈原大人嗎?你怎麼變成這樣了?
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整個楚國已經奄奄一息,秦國「親切」地告訴他的盟國,將於不久之後攻打貴國,具體攻打日期將擇日告知,如有疑問皆可商討,除了攻打楚國這件事本身。
身體已經不允許62歲的屈原再次為國效力,即使身體可以,他也無法撐起一座已經倒了一半的牆。但至少讓後人知道歷史上這個國家曾經發生過的事,至少讓人們知道這個國家曾經有人為自由奮鬥過,屈原是這樣想的。
在一個有少許雲的白天,汨羅江上有一艘小舟向江心駛去,有人認出在舟上的是屈原,突然屈原跳入了江中,正如他在《漁父》中寫的那樣。周圍的百姓看見屈原落水,紛紛劃著自己的小舟想去救他,他們沒有成功。
屈原投江的消息很快傳開,隨著他離去的還有楚國的都城。有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張儀,張儀並沒有一絲高興,只是淡淡地低語:「一個國家的滅亡總會伴隨一些個人的光輝,如果別人都不是那光輝,那也許你自己就是最後的防線。留在歷史上的不是我們,而是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