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建築】番外篇:東部伊斯蘭世界的建造技術
來自專欄寫給吃瓜群眾的古代建築史84 人贊了文章
在時隔一個月的停頓之後,有關伊斯蘭的內容又可以照常更新了(我又能去圖書館了)這次我們所要講述的內容屬於計劃之外的番外篇:我們將花上一期的內容來簡要講述一下東部伊斯蘭世界(主要指的是大伊朗文化圈內)的建築技術。
伊朗的文明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從史前時代開始,伊朗的先民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建造古老的建築了。在伊朗或其它國家(大致在大伊朗範圍內)的古老建築記載著這片土地滄桑的歷史,承載著千百年來居住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人文底蘊,那些出自伊朗建築大師之手的傑作令人為之讚歎……本文將從技術方面入手,講述東部伊斯蘭世界所使用的建造技術。
材料的選擇
在伊斯蘭時代的伊朗,建築技術吸收了幾千年來伊朗文明的發展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磚結構的使用。在整個伊朗高原,隨處可見的建築材料是腳下的重粘土(heavy clay,指粘粒含量多於60%、塑性指數>25的粘土)將粘土通過壓縮和在陽光下乾燥,就可以製成足夠堅固可供使用的粘土磚(土坯磚)
這種晒乾磚(dried brick)在伊朗的歷史十分悠久,在這樣的乾燥地區它是最方便實用的,因此它也從未被拋棄使用過。人們將厚重的塑性土與堅韌的石灰砂漿結合在一起,也促進了磚的開發和使用。而此後燒結磚(baked brick)在伊朗的出現更是進一步降低了制磚所需的工藝要求和成本。
除了磚結構的發展和應用外,在伊朗另一種被重視的建築材料是灰泥(Stucco,古代的灰泥和今天的灰泥在成分和用料上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的伊朗傳統灰泥gach/ganch是指由石灰、沙子和水製成的緻密材料)。和用作建築主體的磚不同,灰泥的用處多用於建築表面的雕塑裝飾。具有象徵性和裝飾性的灰泥浮雕在古代波斯藝術中就已被廣泛採用,這種傳統也在之後的伊斯蘭時代被繼續使用。
當建築物靠近水源時,滲漏也是需要被考慮的重要問題。在防水材料的選擇上伊朗人會使用一種名叫sarooj的傳統防水砂漿。人們會用它來建造橋樑和一種被稱為yakhchal的用來儲存冰和食物的地窖,它是由粘土和石灰石以六四比例混合製成拌合物,再用兩天的時間加以揉捏製成的。其他的防水材料還有以香蒲纖維、雞蛋(蛋清用作減水劑)和稻草混合固定,然後再用木棍攪勻所製成的混合物等。
總的來說到了塞爾柱時代的伊朗,最常用的建築材料是品質上好的燒磚。當然土坯磚、石材和夯土也仍然被使用。石材在此前的阿契美尼德時代曾被廣泛用來建造各種建築,但在這一時期它僅僅是在亞塞拜然這樣的特定地區和建築中的一些特定部分上被人們所使用。木材在伊朗高原屬於稀有建材,故不在本文考查範圍。在這一時期的伊朗,磚被廣泛使用於牆體、拱頂和表面裝飾上,僅僅是靠磚本身的排列圖案就能在建築表面創造出豐富的造型和構圖效果,同時也不失結構上的功用。而隨後蒙古人對伊朗的入侵又從中國帶來了彩色陶瓷、彩釉和琉璃瓦磚這種新的裝飾材料,它們取代了磚在表面裝飾上的地位,並在其後完善了具有伊朗特色的bannai鑲嵌技法。
總的來說在整個伊斯蘭時代的伊朗,磚結構能夠迅速普及可能得益於它在建造大型宗教建築時的高效和實用,並且在造型和工藝上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不管是什麼原因,從11世紀開始,磚一直是最能代表伊朗的特色建築材料,並伴隨著伊朗文化對周邊的影響,發揚到了更廣大的地域……
過渡區的處理
在用磚塊砌成建築的主體框架後,伊朗工匠們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集中式建築里必須處理的一個問題——如何將圓形平面的穹頂覆蓋在方形的平面上,即過渡區如何處理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不同地區的工匠採用不同的方法。
在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希臘,工匠們會現在方形平面的四個邊放券,然後再在四個券間向上砌成球面三角形的帆拱(pendentive),四個帆拱的上緣正好連成圓形。以這個圓形為基礎就可以砌築完整的穹頂。這樣砌成的帆拱不僅在外觀上自然協調,還解決了拱頂的承重和穹頂的跨度問題,並為此後諸如聖索菲亞大教堂這樣的一系列建築的建造提供了技術上的基礎。
在伊朗,處理過渡區的手段有很多變體,但是它們基本上都是基於同一種原理達成的:即使用突角拱(squinch)。通過突角拱對方形房間上角的填充,將原先的方形基座轉換為一個八邊形的平面。更進一步的還可以用更小的突角拱將八邊形變成更接近圓形的十六邊形(具體可見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的北穹頂),進而變成真正的圓形基座,然後就可以在上面砌築鼓座和圓穹頂了。突角拱的技術發源於前伊斯蘭時代的伊朗,在薩珊王朝的一系列宮殿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些突角拱最初的實例。這種過渡區處理廣泛流行於東部伊斯蘭世界,塞爾柱、帖木兒和薩法維時代一直都在沿用這一技術。
在伊斯法罕的聚禮清真寺上,我們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結構的突角拱:傳統的高冠四心突角拱(four-centred arch)和一種帶有三個葉片的拱券。葉片和拱頂的三個剖面對應,即和拱券垂直的中央拱頂加邊上的兩個四分之一穹頂。每個剖面均向下延伸至方形標高處。突角拱在此處的變化演變出了一種新的構造,這就是在後來被稱為muqarnas的蜂窩狀裝飾結構。在之後的伊朗建築里,它一直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拱頂裝飾。
建造穹頂和拱頂
接下來我們將要探討的內容是伊朗式穹頂(dome)和拱頂(vaulting)的建造方法,這個問題是一個比起過渡區處理更為複雜的問題。直到現在有關的研究上還存在信息不足之處。
在塞爾柱時代的伊朗,最顯著的技術更新就是雙殼穹頂的出現,兩個殼體剖面不盡相同,期間以相隔一定距離的磚帶相連。在伊朗第一次有記載的使用雙殼穹頂的伊斯蘭建築是哈拉甘的墓塔(Kharraqan towers),在中亞第一次使用雙殼穹頂的建築是塔吉克的阿布·法德勒陵(Abul-Fadl mausoleum)。在這一結構中外穹頂和鼓座合為一體,內穹頂則大多用一個多邊形結構支撐。
在伊朗和中亞,由於木材的缺乏使得人們無法製作木構的穹頂殼體,伊朗的工匠們使用磚來搭建他們穹頂的肋拱。穹頂較小時,肋券可以先建造;穹頂較大時則是一起建造。肋券本身沒有特殊的功能作用,它本身也不負責支撐,在一定的情況下,肋券也可以形成很漂亮的裝飾圖案,不僅僅在伊朗,在遙遠的西班牙也有這樣的例子存在。
蒙古人進一步達成了波斯穹頂的結構、過渡、鼓座和殼體的最終布置,隨後的演變也被限制在穹頂外形和殼體幾何形狀的變化。在伊爾汗國時代穹頂的鼓座更高了,還出現了類似三殼穹頂這樣更為複雜的結構;帖木兒時代穹頂高大宏偉,在穹頂上還出現了凹槽;薩法維人鍾愛球莖式的穹頂,並用複雜的圖案和斑斕的瓷磚裝飾它們……直到今天,穹頂在現代伊朗人的陵墓中仍然扮演者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地下空間
人類自遠古時代起就開始了對地下空間的利用。在伊朗,人們在數千年前就開始建造一種名為Qanat的古老地下供水系統,用一個具有緩慢坡度的地下通道將水從地下的含水層或水井裡輸送到地面用於灌溉和飲用,通過一系列的暗渠、豎井和明渠加以連接。這項技術在伊朗和中亞這樣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非常實用,它解決了當地居民的供水需求,這項技術向東傳到了新疆,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坎兒井。
除了修建地下空間用於供水外,在伊朗的清真寺、民居和學校等傳統建築的地下還可以找到另一種用於空氣調節的地下空間系統:shabestan。在炎熱的夏季,shabestan能夠起到類似空調一樣的為室內降溫的作用。在一千年來,伊朗地區的人們在炎炎夏日裡就是依靠這種方式降溫的。
shabestan是一種立體的通風換氣系統,通常位於地下的qanat隧道負責將外部的熱空氣吸入,空氣在與流動的水源和管壁接觸後冷卻,再通過類似伯努利效應的原理將冷卻後的空氣抽入房間中。通過這種手段可以在房屋內外創造出15°的溫度差,最後,建築物頂部的煙囪狀結構風塔(windtower)上的背風口負責將空氣排出,達到流通的效果。同時風塔本身的四個開口裡的向風口也可以為房屋內部帶來流動的新鮮空氣,在伊朗的亞茲德(Yazd),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冒出大大小小的風塔,構成了亞茲德最獨特的古城建築奇觀。因此,亞茲德又被稱為「風塔之城」。
建築裝飾
在穆斯林時代的伊朗,與建築裝飾相關的技術主要分為兩種:依靠磚結構本身的裝飾技術和依靠表面覆蓋灰泥的裝飾技術。這兩者之間是不衝突的,在一座清真寺里你可以同時看見這兩種裝飾技法。以磚砌結構為主體,同時用相對較少的灰泥覆蓋;或者外露砌體較少,同時採用大片雕塑灰泥都是伊朗地區常見的技術手法。
灰泥雕塑技術在塞爾柱時代的伊朗仍然繁榮發展,其類型之多,功能之廣已經在伊朗分化出了許多不同的流派。與磚結構本身相比,灰泥能夠描繪更為精細的裝飾,雕塑絢麗繽紛的花紋,因此在伊朗的一些地區,裝飾設計者們會將灰泥重點運用在拜向龕、壁龕、檐壁和門上,在謝拉夫營寨(Ribat-i Sharaf)和賈姆(Jam)的一些牆面上,灰泥裝飾已經完全掩蓋了建築本體。彩繪壁畫在這一時期也被廣泛運用,有很多色彩痕迹留存至今。
和灰泥裝飾悠久的歷史相比,燒磚裝飾技術大約在10世紀時起源於波斯,並在其後的11世紀達到了繁榮階段。在這一時期的伊朗,諸如伊斯法罕的聚禮清真寺這樣的大清真寺里,主要的裝飾結構都是磚本身。圖案通常都是由長短邊交替砌置獲得的鋸齒形紋樣演變而成,
不同尺寸的磚塊之間的組合可以造成更多複雜的效果,這種鑲嵌技術在後世被稱為bannai,這個時代bannai的顏色還略顯單調,因為它只是單純依靠普通磚來進行裝飾。但隨著時代的演變,它將不斷臻於成熟。
如果磚砌結構以浮雕的形式呈現,那麼它就會被稱作hazarbaf(波斯語thousand weavings,指複雜編織外觀)薩曼王朝伊斯馬儀陵墓上和賈姆宣禮塔上的hazarbaf就體現了那個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它們創造出了正負空間的區分,使得牆面有了明晰的光影。
塞爾柱王朝後期和蒙古人統治時代對釉磚釉瓦和各種顏色絢麗的馬賽克磚的使用取代了普通磚的裝飾作用,bannai鑲嵌技術也在這個時代不斷地趨於成熟。不同的統治王朝喜歡不同的裝飾顏色:塞爾柱人喜歡藍綠色,蒙古人喜歡藍色,帖木兒王朝喜歡金碧二色……這一時期的人們會將彩色釉面瓦片與普通磚塊交替鑲嵌,從而創造出更具效果的組合圖案。有時在裝飾上還會使用磚塊拼砌出單詞,用來創造庫法體的箴言。到了薩法維時代,裝飾更為繁複華麗的Qashani瓷磚又將裝飾藝術推向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總的來說,在伊斯蘭時代,以伊朗傳統建築為代表的建築技術佔據了東部伊斯蘭世界建築的主導地位,隨著伊朗文化向四周例如中亞、伊拉克和印度的擴散,伊朗傳統建築技術也傳播到了更遠的範圍,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經過數千年的傳承,伊朗的建築融入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從而使建築風格趨於多樣化。我們今天所提到的伊朗建築技術僅僅也只能代表其中的一小部分。
作為一個具有22處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明古國,伊朗是一片歷史悠久的富饒土地。這裡的人們深諳數學與結構力學所能展現出的理性美感,並將華麗繁複的伊斯蘭裝飾體系與之完美結合,用並不昂貴的建築材料創造了令人震撼的空間。在今天,儘管遭受了現代化建築的衝擊,但伊朗這個古老國家的傳統建築仍然在今天散發著它的巨大魅力。該如何理解傳統建築在當代的文化意蘊,以及如何對身邊的傳統建築進行保護與研究是中國和伊朗這兩個國家所要面對的共同課題,只有珍愛自身古老的傳統,才能在新的時代創造出新的價值。
參考資料:
《世界建築史 伊斯蘭卷》王瑞珠《世界建築史叢書 伊斯蘭建築》約翰·D·霍格
Iranian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Persian domes
文章中所用所有建築樣圖均掃描自王瑞珠《世界建築史 伊斯蘭卷》
圖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
推薦閱讀:
※北京四合院:京味文化的建築之美
※最是俘虜我眼球的建築?
※宋韶光大師坐陣半山墅論風水:人與建築和諧助力人生運勢
※它們是與布達拉宮相似的建築,建成更早,為何仍被稱為山寨版?
※這些世界罕見的建築,你可能一個都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