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這是個分析起來會沒完沒了的話題

「原生家庭」,這是個分析起來會沒完沒了的話題

2 人贊了文章

「原生家庭」,當你會用這四個字形容家庭教育,就一定受過或大或小的創傷,如果成長的完美又幸福,你只會稱它為「家」。但是理想化的父母、盡善盡美的家庭是不存在的,即便父母做事方法理性又正確,孩子也可能感覺很糟糕,世上安有兩全法?缺憾的體驗,大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現代社會,人的成長期被嚴重拉長,從大腦發育到人格養成,從思維習慣到三觀界定,父母參與了整個創造過程,而且還有十幾年的機會不斷強化。

有的書上說,家庭教育不過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經歷教育共同影響,你可以自我治癒。我覺得這很扯,家庭教育本質是個「本能養成」,本能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會形成極簡的行為標準,在之後的所有行為決策里,都可能找到它的痕迹,烙印一旦打下了,就永遠都會在那裡。

  1. 創傷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還小的時候,認知能力是有限的。父母可能出於保護的目的,篩除一部分信息不向我們暴露。因此,我們記憶中的家庭,往往是基於不完整的信息形成的

人總是更容易關注到危險的信號,在有限的信息中,創傷記憶往往印象更深刻。對引起我們創傷感受的其他人,我們可能只是「恨」,但是孩子對父母有著更高的期待,期待父母的愛、期待理想化的狀態,期待落空了就產生「怨」,「怨恨」是被扭曲的愛

帶著怨,我們更難理解自己的家庭,而且這是一個沒有對比的環境,無法識別出家庭中的特異之處,我們會誤以為這就是常態,被迫的去接受。

「我生你養你,你怎麼能不聽我的!」

「我花這麼多錢給你讀書,你怎麼能辜負我!」

「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

小時候,你很難去質疑這些的正確性,於是自卑、自責、虧欠的心態就這麼種下了,後來,總是會不自覺想著去彌補、去討好、去屈從。

之前有段話在微博上很火:

「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如果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投胎全憑運氣,當你走到生而為人的輪迴,就開始了這場沒回頭路的賭局。大家都在賭場,只是開局有先後。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系統性的問題,一個家庭對孩子的養育是文化、社會、家族等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謂病態的父母、奇葩的父母,他們自己也是所處綜合環境的受害者,我們用當下的社會機制和精神文明去衡量我們的上一代人、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都歸因到父母的身上,讓個人承擔集體的責任,這也有點不公平的。

東野圭吾在《時生》中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2. 試著去了解故事的全貌

既然自己的成長軌跡源自一副不完整的拼圖,你就無法得到一個完整的故事。你看到了父母對你的行為,但靠臆想彌補了太多動機、前因後果。

如果不理解,就不要先急著評價,當你看過故事的全貌,你會看到家庭里的每個人,為什麼會在這個家庭中,家庭之所以如此運作的原因。你會理解你的父母作為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僅僅作為父母的一個切面——在他們成為你的父母之前以及之後,他們都還有其他更多的身份,那些身份是否和家庭中你體會到的一面,有很多不同?

理解不等於無條件的原諒,因為最終的目的是和自己和解。當能夠讓你對家庭、對自己的遭遇、都形成更客觀的態度,至少情緒會平和的多,至少,。

3. 不是改變,而是圈定邊界

子女不要指望改造父母,他們也沒有義務被你改變,幾十年養成的處事方式,早已與他們所處的環境契合,你不可能再按照自己的意志把父母改造成理想的狀態。合適的溝通方式是必要的,最終的目的是相安無事,而不再爭對錯。如果把注意力全放在對父母的改造上,不過是找了個託詞——「我要過得不好全是他們的錯」。你是否給母親買LV盡孝,和她是不是拿著LV去菜場裝魚,是完全兩碼事。

既然大家都已成年,就要尊重彼此作為成年人的看待問題的方式。長輩需要學會「去權」,子女需要「賦權」,這個過程強調的不是一定要從原生家庭分離,而是強調子女要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行為結果負責。無論如何子女都會比父母在這個世上多呆一段時間,雖然很無奈,但該讓孩子學會在沒有父母幫襯下也能好好活,不是嗎?子女學會了獨立覓食,才能更好的反哺,不是嗎?

4. 更重要的是未來

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的問題里出不來,反覆的陳述,只有反覆的痛苦。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也不是每一個創傷都需要被修復,更沒必要把現狀的親密關係當做情感投射或者填補。

當組建自己的新家,這是開了個新局,你正在給孩子搭建屬於他的原生家庭。做一個「足夠好」的家長就可以了。也許需要的,只是別再重複上一個傷痛模式。

寫在最後:

我自己還沒當媽,也不是教育權威,一定少了些立場,多了些一面之詞,只是一路走來,聽過、經歷過很多家庭的故事。「原生家庭」,是個分析起來沒完沒了的話題,各種角度都有解讀方式,也沒有標準答案,即使相同的方法,都能造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過去的,已經無法改變,與其沉浸痛苦,是不是可以試試邁一步,與其糾結既定事實,是不是可以就此放過彼此?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深受其擾的朋友,願你們承受過艱難,依然相信未來。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卡里爾·紀伯倫,《先知》第四章

推薦閱讀:

被邪教扭曲的家庭關係
吳銘峰的「曠世奇緣」:轉山,轉水,你在尋找誰?
11句父母常說的話,害了孩子一輩子
韋貴妃的真相:一生無寵 兒女待遇凄涼
如果父母不同意你的婚姻,可以參考這10個已婚女人的做法

TAG:原生家庭 | 家庭關係 | 父母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