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筆下的鳳慶茶

徐霞客筆下的鳳慶茶

提到徐霞客,雲南人都能津津樂道幾句,徐霞客和雲南茶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話。雲南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自古就有種茶、採茶、制茶、飲茶的習慣。

提到鳳慶茶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徐霞客,鳳慶的佳茗也正是通過徐霞客得以出名。

明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從右甸(今昌寧)到順寧(今鳳慶),在龍泉寺食宿二日,有住持以茶招待。住持給徐霞客沖泡的是當時有名的太平寺茶,泡茶用水取自龍泉。徐霞客喝得蕩氣迴腸時,住持又進屋很神秘地從一個紅木箱里取出一包東西,放到徐霞客面前,對徐霞客說:「這是另一種茶,叫『鳳山雀舌』,采自雲遮霧罩的鳳山,前一泡『太平茶』濃醇而回甘,這一泡『鳳山雀舌』一定讓你滿嘴留香。」兩泡茶竟讓徐霞客喝出一種留戀來,據說他立刻將擔子中的銀子拿了些出來,換得一袋茶帶在身邊,解渴除熱,當寶一樣收藏。

徐霞客從鳳慶到雲縣,曾設想從雲縣返回昆明,不料雲縣無其他陸路可通。時逢八月,瀾滄江水漲,舟渡難以安全過江。徐霞客在雲縣數日後返回鳳慶,住東山寺,在寺中又品飲了東山白膠泥土種出的東山名茶。東山寺住持的泡茶方法與龍泉寺住持泡法不一樣,東山寺住持用一青石板架在炭火之上,再放些茶葉,邊炒邊抖,茶葉泛黃出香,再置於杯中,以沸騰的水沖泡品飲。白膠泥土的滋味溶進了青石板的氣息,普通的芽葉,竟萌生出別樣的鮮香,這茶讓徐霞客喝得連聲叫好。

帶著對茶的回味,八月十四日徐霞客從鳳慶城經青樹、紅塘、三溝水到了高梘槽(今鳳慶馬庄村)。時已黃昏,徐霞客在一草屋借宿,草屋內有一梅姓老翁。當晚徐霞客在火塘邊與老者聊天,梅姓老人聽說徐霞客是從江蘇遠道而來,馬上煎出有名的太華茶招待貴客。梅姓老人土法烹制的太華茶,讓徐霞客感慨不已。

茶畢,徐霞客取出隨身攜帶的紙與筆,略作思索,便寫下「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的兩行詩,算是對梅姓老人的一種感謝。這「香泉」、「新茶」的產地就是有著五百年種茶歷史的鳳慶縣大寺鄉馬庄村。在滇西瀾滄江邊這個只有56戶人家的小村落,早在明朝便進入徐霞客的遊記中,在鳳慶算是第一筆附著了旅行家感情色彩的記錄吧。

「又東北下七裡面,盤一岡嘴。又下三里,有一二家當路右,是為塘報營。又下三里,過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於高梘槽。店主老人梅姓,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飲予。」書中這一段文字雖然簡短,卻是一幅畫,歷經數年,仍然從粒粒文字中,體會得出浸淫其間的太華茶香。

如今鳳慶古茶樹還在,農戶們仍然種植著茶葉,仍然用採摘的鮮茶葉製作名目繁多的茶品,這些茶葉已不是當年給旅行家烹制的粗製品了,而是千年工藝沉澱下來的精心製作,是「10·17牽手號」普洱茶。當年鳳慶茶人的後代,仍然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茶葉的外觀也許有所改變,不變的是對待客人的熱情。

當時雲南名茶有三,太華茶、通感茶、普茶。通感茶,產地大理,大理三道茶,第二道便是通感茶,飲時要加糖,加桃仁之類。普茶,就是普洱茶。明代太華茶名列雲南三大名茶,可見鳳慶茶葉自古有名,茶香遠傳。想要了解更多鳳慶茶文化和「10·17牽手號」普洱茶的內容請關注米小粒官網。


推薦閱讀:

你這是在壺說八道「You gotta be potting me」(三)
普洱茶怎麼泡?有什麼功效?
如何優雅地「鬥茶」?
7-30
天天喝茶對每個人身體意味著什麼?

TAG:徐霞客 | 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