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大佬的鑽石長啥樣?
09-13
古代印度大佬的鑽石長啥樣?
手指的那個是祖母綠誒?鑽石呢?哦是這幾個大玻璃? 好像也沒見著啥切工?火彩啥的也一點沒見著
「Mirror Diamond」上的5顆鑽石總共重約96克拉,其中最中間的大鑽石重達28克拉,是現存的最大的檯面切割鑽石。周圍四顆鑽石從16克拉到28克拉不等。這五顆鑽石的頂部和底部都是平坦的,並且邊緣有小平面。檯面切割鑽石表切割鑽石相比現代明亮型切割鑽石更薄,就像是一顆鑽石的切片,與其用「顆」,或許用「片」更準確。 除了中間那顆鑽石,其餘四顆檯面切割鑽石是近似八角形的形狀。中心鑽石有9或10個側面,光線通過這些側面產生折射形成火彩。GIA推測,這五顆接近無色的鑽石是從同一塊鑽石原石上切下來的。看起來跟我們日常見過的鑽石很不一樣對不對?其實我們今天所了解的鑽石切割方式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並不存在。最早期的鑽石塚型是這樣的:
你可以看到鑽石晶體就一座山一樣聳立在戒托之上(像是現代圓鑽倒過來鑲嵌了)這就是最早期的尖琢型到了15世紀才出現了檯面切割。這種琢型在最早期的尖琢型的基礎上打磨掉了一個頂,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檯面,這種琢型的出現標誌著鑽石規則琢型的出現。
3 人贊了文章
古代印度大佬的鑽石長啥樣?
原創: Lumia利美鑽石 利美鑽石 8月22日歡迎關注「利美鑽石」!
都知道鑽石是印度第一個發現的,(lulu小課堂—鑽石去了哪兒(一))到19世紀以前,印度都幾乎是唯一的供貨源,印度的君主大佬們都占著鑽石的主要資源,自然可以說手裡的鑽石不是論顆而是論把來計量的,手裡一把一把的!他們那會兒做出來的鑽石首飾,長這樣:跟常見的成品鑽石完全不一樣!
說好的blingbling呢?怎麼看都像是直接把原石隨意切兩刀就做項鏈了不能因為手裡資源多,就不把鑽石當鑽石啊! 剛剛這串「雖說是祖母綠鑽石但是怎麼看怎麼像水果糖+大冰糖」項鏈叫「Mirror Diamond」,來自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價值2000萬美元。雖然項鏈上的鑽石看起來跟沒切割似的,但其實這是古早的檯面切割(table cut)。檯面切割在當時的印度非常受歡迎,貫穿了整個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歐洲人民意識到寶石的光學特性才開始琢磨最早的單反式切割(Single Cut )。
為何並無火彩的檯面切割會在當時的印度盛行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當時的莫卧兒皇帝和印度君主來說,寶石的質量和大小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工匠們都盡量朝著「大寶石!」「大尺寸!」的方向努力,通常只去除裂紋和夾雜物。 再加上那個時代的切割技術並不先進,經常切割出形狀不規則和不對稱的寶石。因此就誕生了「Mirror Diamond」這串旨在強調鑽石之美同時不犧牲大尺寸的皇室項鏈。到了十七世紀歐洲人民研發出新的更能發揮鑽石特性展現鑽石之美的切割方式之後檯面切割才逐漸被淘汰。但是對之前的印度大佬們來說,鑽石這個東西依舊是: 大大大才是關鍵!有錢,我就隨便切切!最後再一起來欣賞一下檯面切割的珠寶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