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論語》學習428-429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
季氏篇第十六·八(42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錢穆譯】先生說:「君子有三項敬畏。一敬畏天命。一敬畏在高位的人。一敬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畏了。對大人只求親狎。對聖人言則多加戲侮。」
【楊伯峻譯】孔子說:「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聖人的言語。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它;輕視王公大人,輕侮聖人的言語。」
【傅佩榮譯】孔子說:「要成為君子,必須敬畏以下三者:敬畏天賦使命,敬畏政治領袖,敬畏聖人的言論。至於小人,不了解天賦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討好政治領袖,輕慢侮辱聖人的言論。」
大人,位居高位的人。狎,狎昵,親近而不莊重。侮,侮蔑,輕視。
上篇《論語·季氏7》說君子有三戒,是有三個不能做的地方,本章講君子有三畏,是有三個不能不敬的地方。一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而又不可知,非人力能左右,應心存敬畏;二畏大人,大人位高權重,是百姓命運的決定者,不可不敬畏;三是聖人之言,聖人之言是聖賢智慧的結晶,能行天下大道,也應心存敬畏。但小人完全相反,他們不知天命,所以不懂得敬畏;對大人只求狎昵,或阿諛,或犯上,所以不懂得敬重;對聖人之言更是不能理解,所以就無所顧忌地輕視。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24》)君子能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所以他們能不斷上進向上。小人不畏天命,狎昵大人,輕視聖人之言,所以他們只能沉淪向下。
人生就是這樣的不同,人有敬畏,就知道有些東西不能不敬;有警戒,就知道什麼堅決不能做,這就是君子之道。所以對每一個人,時刻保持內心的清醒,明確人生的追求,修於內而形於外,方能從容面對人生。
季氏篇第十六·九(42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錢穆譯】先生說:「生來就知道的,那是最上等。學了才知道的,那是次一等。經歷困境後才知要學的,又次了一等。若經了困,仍不學,那就只算是下等了。」
【楊伯峻譯】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學習然後知道的是次一等;實踐中遇見困難,再去學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見困難而不學,老百姓就是這種最下等的了。」
【傅佩榮譯】孔子說:「生來就明白人生正途的,是上等人;學習之後明白人生正途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難才去學習人生正途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肯學習的,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我們先來看下本章是講天資還是講學習的態度。
第一段「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是講知的二個方面,一個是生來就知道,一個通過學習才知道。我們不禁要問:「有生來就知道的人嗎?」孔子自己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19》)連他這樣的聖人都不敢自稱生而知之者,哪還有誰能做到?堯、舜、還是周公?
第二段「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是講學的二個方面,實際上是三個方面,包括前面的「學而知之者」,這個學是主動的。次一等的學是遇到了困難去學的,雖不是主動的,但為了擺脫困境,出於無奈而學也是值得嘉許的。再次一等的就是遇到困難,依然不去學習,這樣的人只有算是最下等的了。
這樣分析下來,孔子並不是在討論天資,而是在說人們針對學習的態度。生而知之者,當然好,但可遇不可求。人生在世,不要幻想自己能生而知之,也就是不學而知。實際上,世間根本沒有這樣的人。孔子這樣說,只是表達一種理想,一種願望,他就是想告訴人們只有學了才能知道人生正途。
學習也分等級,一種是主動學,有強烈的要求上進的主觀願望;一種是遇到困難後,才不得不想起來學習,有點被迫的感覺;一種是遇到困難後,仍然不學,這樣的人被孔子稱為「民斯為下」。這樣的人完全是混日子,根本不思進取,孔子也拿他們沒辦法了。
所以,無論怎樣,學習是我們人生修鍊提高的唯一途徑,不要幻想生而知之,更不要陷入困境了還不知道學習,為了理想、為了目標的追求,主動做個好學的人。
推薦閱讀:
※我讀《論語》95:子貢的困惑
※盡量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論語》學習441-442
※儒家經典語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說的是誰——《論語》學習467
※中國儒學-孔子與早期儒家經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