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怕同流合污欺世偽善——《論語》學習447-448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4 人贊了文章
陽貨篇第十七·一三(447)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錢穆譯】先生說:「一鄉中全不得罪的那種好人,是人類品德中的敗類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沒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敗壞道德的小人。「
【傅佩榮譯】孔子說:「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正是敗壞道德風氣的小人。」
錢先生對鄉原的解釋:鄉,其群鄙俗。原同願,謹願也。一鄉皆稱其謹願,故曰鄉原。賊,禍害,敗類。
鄉原現在是一個詞語了,沒必要分開解釋了,指鄉里中言行不一、偽善欺世的人。實際上就是人們所說的「好好先生」,或者通俗地說是「偽君子」,沒有是非原則,裝好人。孟子對這種人解釋的很到位,「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孟子直接撕開了這種人「同流合污,欺世偽善」的嘴臉,
小人會同流合污,但他們不會欺世,不會偽善。他們求諸人,要什麼會直接提出來,想什麼會直接表露出來,不會表裡不一,言行不一。他們只是心智未開化,沒有修養成德。但鄉原不但同流合污,而且欺世偽善,沒有是非原則,沒有道德標準,比小人更可怕,所以孔子直接罵這種人「德之賊也」。
為什麼會有這種人?因為他們心中根本沒有道德標準,沒有是非觀念。我們現在還有這種人嗎?當然有,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文明在進步,但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還是存在的。如果不是這樣,就沒有現在的「好好先生」這一說,這種人讓人感覺太虛偽了,太拿他們沒辦法了。所以我們要記住,做人處事有原則,有是非對錯。人生不易,不要無原則把自己的臉讓人踩在腳下以博取他人一笑,也不要不分對錯,對世上所有的一切都說是。人沒了真誠,就好像無本之木,你苟活於人世,無非是一張對什麼都點頭哈腰的畫皮而已。
陽貨篇第十七·一四(448)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錢穆譯】先生說:「在道路上聽便在道路上說的那些人,是品德中的棄物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傅佩榮譯】孔子說:「聽到傳聞就到處散布,正是背離德行修養的做法。」
道聽途說,路上聽到就在路上說。
道聽途說現在引申為沒有事實依據的傳聞,但孔子說的是一個人對於他聽到的話,如果不內入於心,細細琢磨,聽了說了便罷了,就是金玉良言,聖賢之言,也不可能對自己的德行修養有幫助,所以德行修養應該摒棄這樣的做法。
且不說道聽途說有空穴來風之嫌,就本身的行為也與君子作風格格不入。孔子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論語·為政18》)對別人說的話不僅要存疑,還要慎言,這樣才能減少過失。孔子也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22》)說話時也要不肯輕易出言,因怕自己行為追不上。所以君子應「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里仁24》)寧願說話遲鈍些,而做事敏捷些。
現在人們也對道聽途說的做法很不認同,但一些娛樂八卦、小道消息很多都是道聽途說而來,因此對傳聞,只能姑妄聽之,姑妄信之;對自身,盡量做到慎言慎行,保持做人的嚴謹。
推薦閱讀: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169張照片彙編一本書,紀念一隻存活69年的大象
※玉壺先春——一片冰心可鑒
※再談網路文學定義問題兼小論文學史虛無主義
※曾國藩用人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