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篇(36)·硬骨魚
來自專欄百科不大全·動物篇193 人贊了文章
這次,我們來正式說一下硬骨魚。
其實在硬骨魚中,還分為兩大類——肉鰭魚、輻鰭魚(我們常見的基本都是輻鰭魚)。
肉鰭魚,正如其名,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到明顯的肌肉組織。這是因為它們的魚鰭里有中軸骨,而非從根部輻射開來。
大部分的肉鰭魚在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大滅絕中都已消失殆盡,目前基本僅存矛尾魚和肺魚。
說到肺魚,它們的魚鰭其實已經變得非常細小,背鰭、臀鰭、尾鰭甚至和身體癒合在一起,但它們卻可以靠著這細小的魚鰭在陸地上行動。
甚至,還可以在遭遇乾旱的時候鑽到泥土中進行休眠,直至雨季來臨(休眠期最多長達4年)。
此時它們不再用鰓呼吸,而用鰾來作為肺進行呼吸,這也是它們得名的原因。
因此,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陸生脊椎動物,都有可能是從當年的遠古肉鰭魚進化而來。後續說到兩棲類的時候,我們再展開這個話題。
而輻鰭魚,才是硬骨魚中的主角。在現存超過3萬種的硬骨魚中,除了2種矛尾魚+6種肺魚之外,剩下的99.9%都是輻鰭魚。
而輻鰭魚發展至今,也分為三大階段。
軟骨硬鱗魚
軟骨硬鱗魚是最原始的輻鰭魚,顧名思義,它們的身體內是軟骨(某些種類頭骨有部分區域骨化)、鱗為板質硬鱗。
此外,它們的上頜骨與鰓蓋骨、下眶骨固結,基本不能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華鱘,它們頭尖吻長,而且背部有明顯的板狀突起。
從下圖可以看出,它們的上頜骨與常見的魚類不同,基本無法活動。
在鱘形目中,還有吻部更為誇張的匙吻鱘和白鱘,它們的吻甚至可以達到體長的一半左右。
軟骨硬鱗魚的壽命較長,體型也較大。
比如中華鱘,可以活到40歲,體長可達5米,重1000斤。
而在歐洲的鱘魚——歐洲鰉(黑海鱘),甚至能活到100歲,體長超過7米,重3000斤,是現存最大的淡水魚。
而我們俗稱的魚子醬,其實嚴格意義來說也只有鱘魚卵才能算。但因為鱘魚數量稀少,所以後來也用鮭魚卵來製作。
全骨魚
全骨魚,出現的則比軟骨硬鱗魚(泥盆紀中期)晚了1億多年,要到二疊紀晚期。
它們的頭骨、脊椎已經骨化,並且上頜可以自由活動,也進一步提升了捕食能力。現存的全骨魚種類不多,只有雀鱔科和弓鰭魚科。
其中,雀鱔可是和亞馬遜食人魚並列的兇猛淡水魚類。如果上圖看起來比較人畜無害的話,請看下圖中它們的頭骨。
在國內,雀鱔作為入侵物種也對其他淡水魚類造成了巨大威脅(基本雀鱔所在之地,其他淡水魚死光光)。
此外,全骨魚的鱗片雖然也是板質硬麟,但比軟骨硬鱗魚更為輕薄(提升了它們在水中的靈活性),體表也沒有類似中華鱘的板狀突起。
特別要提一下的是,這種板質硬麟和我們常見的魚鱗不同(這是未來真骨魚的特點),並非是圓形的,而是菱形的。
另外,雖然從外觀上不明顯,但全骨魚的尾巴是「歪」的。
如下圖,雀鱔的脊椎會向尾鰭上半傾斜,這也是全骨魚、軟骨硬鱗魚的特點。
但全骨魚最為特別的,是它們都和肺魚類似,擁有在空氣中靠魚鰾呼吸的能力,其中的弓鰭魚甚至也擁有鑽入泥土休眠的能力。
然而,它們並沒能登上陸地,並且還丟掉了海洋(全骨魚也都是淡水魚)。
所以,不能小看一切小短手(誤)。
真骨魚
真骨魚的出現則比全骨魚更晚,要到三疊紀時期。
在前面的部分,我們已經提到了真骨魚的一些特點:
1. 鱗片從板質硬鱗變成了骨質圓鱗,更為輕便靈活(鱸形目更特殊一些,鱗片為櫛鱗,相當於是圓鱗的升級版,邊緣有鋸齒狀突起)。
2. 尾巴不再是「歪」的,這使得它們的尾鰭得以更好的發展,加強遊動能力。
3. 上下頜大多較短,並且上下頜肌肉進化,可以讓頜部向前伸出,加強捕食能力。
4. 鰭在不同的環境下發生了各種特化,比如:
但最奇特的,還是鮟鱇,它們頭頂的小燈籠,其實就是特化的背鰭。
下一次,我們就來說說大家喜聞樂見的深海魚。
推薦閱讀:
※別讓可惡蟲子吞噬你的狗!正確驅蟲方法大科普
※科普批評6
※葯應該飯前吃還是飯後吃?原來這些年都做錯了
※【科普】車內最危險的座位,居然不是副駕?
※地球吞噬人類的方式——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