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別看不起老鄉造!探秘中國古代由農具改造的軍用長柄武器

別看不起老鄉造!探秘中國古代由農具改造的軍用長柄武器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38 人贊了文章

古代軍隊的來源之一就是農民。當武器缺乏時,這些農民出身的兵員往往便會使用趁手的農具充當武器。在使用的過程中,軍隊會對農具的外形進行調整,使其更適合作戰,農具便演化成了軍用武器。古代不少兵器都由農具演化而來,典型的有叉、耙、鏟等。

▲西周銅叉

江蘇丹徒出土過一件帶鐏的西周銅叉,叉為雙股,造型圓滑。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出土過一件西漢時期的銅叉,銎部有蛇頭造型,兩股叉尖向外分開。1982年,浙江淳安縣桐子塢鄉馱花塢村的山坡上出土一件鐵叉(部分文獻稱「鎲」),長66cm,寬28cm,中部裝有銅質套飾,後部有銎。該墓為宣和年間墓葬,當時淳安是方臘的活動區域,因此這件鐵叉有可能是方臘軍隊的武器。

▲電影中的鏜鈀

明代的叉耙類武器較多,《武備志》中記載的叉耙類武器有:鏜鈀、鎲、馬叉、楊耙、扒、鏟。鏜鈀實際就是一種長柄三股鐵叉,通長七尺六寸,重五斤,根部直徑一寸。鏜鈀的叉頭中鋒起脊,兩橫股為四棱形,中鋒高出兩股二寸。《四鎮三關志》中也有鏜鈀的插圖,與武備志略有出入。武備志里的鏜鈀為普通鐵叉的造型,但四鎮三關志里的鏜鈀的兩股之下帶有小勾。

▲武備要略中的鏜鈀

《四鎮三關志》里另外還有一種茅鐮鎲,與鏜鈀造型類似,都是下部帶有小勾的鐵叉狀武器。《武備志》中的鎲以鐵制,外觀為大型鐵叉狀,但兩股上各自裝有四根小枝。馬叉亦為三股鐵叉,從存世的清代實物來看,馬叉和鏜鈀的區別主要在於兩股的造型,馬叉的兩股非四棱形,而是扁平形。馬叉是步騎兩用的武器,「上可叉人,下可叉馬」。

▲瀋陽故宮收藏的鐵馬叉

楊耙是五股木叉,股長二尺一寸,用硬木製作,帶有三寸的鐵鋒,股間以橫木相連,柄長三尺。南方人使用竹子製作楊耙,主要用於水戰,楊耙的頭部寬闊,作戰時可以隔開敵人的兵器。耙為木製,外部包鐵,外形與民間的釘耙類似,也是水戰時使用的武器。鏟通長小尺一丈,刃部為向外弧曲的月牙狀,鐏部尖銳。《籌海圖編》中錄有大篷鏟,橫二尺,長八九尺到一丈,書中說,大篷鏟是馬步戰第一利器,既可以直推傷人,還可以勾步兵的腳,還可以在上風口揚塵用。

▲西漢蛇頭叉

《四鎮三關志》中有仰月刀,合月刀,均為鏟型武器,合月刀與大篷鏟造型類似,仰月刀也與大篷鏟類似,但刃部弧曲方向與大篷鏟相反。武備要略中有峨眉鏟,剷頭為丫形。清代也有若干種叉耙類武器,《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的此類武器有:綠營馬叉、綠營鳳翅擋、綠營五齒擋、綠營月牙耙、綠營通天耙,另外有一種蛇鐮槍,雖然名為槍,但實際為擋類武器。

▲東征軍革命史陳列館收藏的叉

鏟類武器在清代淪為武術用具,雖然也有部分江湖人士使用月牙鏟之類的武器,但軍隊已經不再使用此類武器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叢林血戰~萊城(2)瓦烏之戰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4月首航 山東有大量艦艇命名 這一優勢很獨特
宣岩時評-0225,面對危險,中國毅然以軍事變數應對
中國晉陞第二航母大國 和第一差多遠?

TAG:歷史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