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場合總覺得大家在看著我並感到緊張——來自精神分析的理解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房間184 人贊了文章
作者按:這篇文章也許有點老調重彈,不過,精神分析是理解人性的地圖,有了地圖,成長與改變就有了方向。本文從弗洛伊德的心靈結構模型入手,分析了這種心理狀況的內在原因,並提出了改善的建議。
先貼上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的心靈結構模型圖:
說明如下:
本我:本我處於潛意識的深層,由先天本能、基本慾望組成(如性衝動,攻擊願望),遵循快樂原則,不受現實或道德的約束。
自我:代表人格結構中的現實部分,遵循現實原則。自我的任務:獲得基本需要的滿足;調節本我衝動與現實情境要求;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出生後頭兩年逐漸發展形成。
超我:超我是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由於超我的約束,可使人的行為符合於社會規範。這可謂是社會通過父母這個代表人,對每個人施加的要求(形象地說,便是《西遊記》中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兒)。大約5歲時開始形成,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升級為超自我(即超我)。超我包括兩個部分,即理想自我和道德自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存在著衝突的關係。本我的願望想要尋求滿足,但代表現實的自我,以及代表道德或理想的超我則不允許,於是就產生了衝突。自我的另一部分起到一個調和的作用,盡量以符合現實原則,並遵循道德要求的前提下,去滿足本我的需要。
舉個例子。某人對他的同事很憤怒,因為對方總是得到領導的認可,有時,他恨不得衝上去打他一頓,或者讓他消失(本我中的攻擊願望)。但他知道這樣做的後果(自我中的現實感),他的道德也不允許他這樣去做(否則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很low的人),內在的憤怒被壓抑下去。回家後,他沖自己的孩子發脾氣,跟妻子冷戰,通過這種轉移的方式,間接地宣洩了無法直接向同事表達的憤怒。
同樣,超我與自我之間也存在衝突,總體來說,超我中的理想自我與道德自我,不斷地對現實自我(也就是結構模型中的自我)進行評價與審判,一旦現實自我沒有達到要求,就進行批評與指責,個體體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下圖中拉架的場景,形象了演示了三者之間的關係:
好了,回到題主的問題,在公眾場合覺得大家都看著自己,並覺得緊張。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反映了自我與超我之間的緊張關係。
一般來說,超我中的理想自我(比如,希望自己是一種好的形象:能說會道,談吐得體,聰明能幹,瀟洒自如。具體的形象因人而異,跟一個人幼時的經歷有關)對現實自我是不滿意的,畢竟,很少有人能夠達到理想自我的要求。因此,超我與自我,總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衝突,那些經常會有很多自我批評,或者對他人或自己有很多不滿的人,往往意味著有一個強大而苛刻的超我。
在平時狀態下,這種衝突沒有被顯露出來,處於一種沉寂的狀態。在公眾場合中,超我與自我的衝突被活化了,超我中的理想自我被投射出去,觀眾成為了具有批判性的理想自我的化身(確實,在觀看的情景下,一些人往往會變得評判與挑剔),個體能夠體驗到一種緊張的情緒,表現為不自在,行為拘束,身體僵硬等反應。
如果現實自我的表現符合了理想自我的要求,那麼,緊張就減緩了,興奮與成就感出現了。相反,現實自我的表現沒有符合理想自我的要求,那麼,除了體驗到緊張之外,沮喪、自卑、內疚、低落等情緒會不斷地浮現出來,然後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慢慢地消退。
這幾乎是大部分人都會有的體驗。那麼,怎樣緩解這種緊張情緒呢?
首先,承認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作為社會人,必然受到理想自我的要求,並體驗到一種緊張。當緊張出現時,不妨認識和接納這些情緒,而不是繼續責備自己(這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自我功能)。
其次,盡量去鍛煉現實自我,培養各種能力,努力達到理想自我的要求。當現實自我具備了在公眾場合演說、表現的能力後,能得到超我的讚許,並體驗到興奮與成就。
第三,不用過度認同理想自我的要求,不斷覺察理想自我的浮現(比如很多的自我批評的想法),認識到這是一些苛刻的要求,不用太當回事(培養出遠離這些想法的習慣)。
第四,去認識理想自我形成的原因,比如,幼時父母過度苛刻的要求,過多的負面評價和比較等,這種認識會體驗到一些難過與哀傷的情緒,有助於緩解超我的嚴苛性,改善超我與自我的關係。
這四點是原則性的東西,每一部分的改善都需要不斷地實踐與探索,從中不斷地增強你的自我功能,當自我功能完善之後,會形成這樣的心理狀態:
此時,自我統攝了本我與超我,人不再是被本我控制的追求慾望而不顧現實或道德的人(被本我主導的人),也不再為活在自卑與內疚中鬱鬱寡歡的人(被超我主導的人),而是能夠在自我的控制下,合理的滿足慾望,調整與超我的關係,達到最大程度的心靈自由。
改變的重要途徑便是增強自我。大部分心理流派的治療,雖然說法不一,但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都是著力於增強自我(包括增加對自己的認識,對內心狀態的覺察,提升自我能力,提升防禦能力等)。不斷地面對壓力,鍛煉能力,覺察自己,超我與自我之間的張力緩解了,兩者出現了一種有彈性的良好關係。此時,在公眾場合,就像在朋友們面前一樣,更多的是自在與興奮,去合理地呈現與表達你自己。
供參考。
————
更多心理成長類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致力於通過寫作與心理諮詢,推動人的成長與改變)
推薦閱讀:
※不自律,是因為不知道怎麼陪伴自己|海菲婭
※[心理諮詢室]出軌的女人
※七年不自信,走路都低頭,該怎麼突破
※別再把成長的責任甩給原生家庭
※如何成為一個督導師?從諮詢師向督導師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