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長的思考和分享

關於成長的思考和分享

8 人贊了文章

前兩天,借一個活動分享的契機,總結了一些我自己成長中受之有用的方法和思考,希望分享給大家。科學都可以證偽,所以我所分享的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更多希望是帶給大家啟發,結合自己的情況,去其槽粕,取之精華(可能有精華吧)。

先總結一下,受益多多的方法主要是在三方面:

第一,不斷提高視野,保持獨立思考,提高學習能力,讓自己不再迷茫,和面臨選擇時,做更高質量的決策。

第二、相信人生概率論,通過主動進取、勤奮努力和自省來提高成事的概率。

第三、有了好結果時要延遲滿足感,而當面臨和預期不一樣時,要多思考為什麼,而在很多低谷時,還要做好打破自己的準備。


第一、不斷提高視野,保持獨立思考,提高學習能力,讓自己不再迷茫,和面臨選擇時,做更高質量的決策

關於提高視野

熟悉我的人,無論是同學還是好友,都知道我很少迷茫過,即使很多時候選擇都是逆向的情況下,也都比較堅定,我對這一點一直認為是受益於我的視野,之前在創新工場實習時,我的知識面比較廣,還有個外號,包括開復老師,也叫我「小靈通」。後來很多朋友迷茫時或者面臨職業或者人生選擇的時候也總會找我尋求建議。我給他們總結分享過一段「大霧理論」。

我們每個人其實就像是在大霧中徒步,誰都看不清前方是什麼樣子,也許前面就有自己喜歡的或想要的,可是如果自己不往前走,就永遠都不知道,所以也就可能迷茫了,而我們的「行動」就是不斷去體驗和嘗試新的事物或方向。

但這樣也是不夠的,如果改變不了自己的「大霧迷局」,就只能靠行動去被動的遇見,但我們需要掌握主動的預見。而主動的預見就需要我們提高自己在「大霧」中能見度的能力,當別人的能見度是1米,而你的能見度是1000km時,別人看見的是身邊的戈壁,發覺眼前是一片迷茫,但你能看到的是戈壁後的綠洲,甚至是綠洲後的每一座城市,你自然可以堅定的朝著希望的方向去了。

什麼是「能見度的能力」?對我人生影響比較大的一句話是開復老師分享的,他的導師講過的,「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忘了所有知識後所剩下的能力」,回到「大霧」中,我們每一次行動是一次人生體驗或經歷,而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每一次體驗或者經歷結束後,所積累的核心能力,這種核心能力也許覆蓋人生的方方面面,但是最終積累的其實是「能見度的能力」。

所以提高視野就是不斷的去體驗和嘗試,以及所積累的核心能力。當逐步提高視野之後,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主動預見我們未來的選擇。

保持獨立思考,提高學習能力

保持獨立思考,提高學習能力是我們在做出高質量選擇的關鍵。選擇的本質其實就是做出決策。決策的本質是基於信息,然後通過判斷力得到結論。高質量的決策,依賴的是充分且高質量的信息,同時能夠判斷的前提也是學習和理解。

充分的信息來自哪裡?來源於我們的視野以及基於學習能力獲取更多的信息,而「獨立思考」是我們保障信息高質量的關鍵。另外一方面,快速學習和理解,往往需要能夠把陌生的事情,通過抽象和類比成我們已知的事情。

我們今天能夠學習的渠道和碎片化的信息很多,但是真正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是少數,所以經常會有朋友圈各種事件冒出,然後又快速的進行劇情反轉。或者看了很多「雞湯」和「乾貨」,但缺很難知行合一。

我對獨立思考的理解,是需要我們「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並且需要「多追問本質」。我分享一個自己創業諸葛io的早期故事:公司早期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我和前輩創業者姚欣(PPTV創始人,藍馳投資合伙人)交流,大概如下,他問了我幾個問題:

姚欣:你最近時間是怎麼分配的?

我: (噼里啪啦講了一堆,時間都花在產品技術,還有活動演講上)

姚欣:你覺得CEO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找人、找錢、找方向

姚欣:你沒有思考

我:為什麼?

姚欣:這三個詞其實是有順序的,你的順序是什麼?不同階段重點不一樣,順序自然也不一樣。

姚欣:而且你剛剛講的所花時間,又有多少花在了這些事情上?

我相信很多CEO也看過不少文章,都知道這三件事情,但是多少人知道當下的順序,多少人又真正的花時間在上面?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了人和信息,也帶給了我們更多的信息,我們今天不缺乏所謂的知識,知識面廣闊的人也大有人在,當我們把所有認同的文章或者乾貨點了收藏,也許你會發現有很多理論甚至都是相悖的,而那些羅列的知識點或者經驗,多少人能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呢?

關於學習能力

再說說學習能力,我在學習新事物,除了上面所說的視野和思考,還有兩個關鍵,「解構、抽象、類比的思維」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這兩個對應的假設前提是「很多事物的本質是相同的」以及「一定有人想過」。

我以前是Full Stack工程師,從前端到後端到移動端,後來到分散式爬蟲、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並且做過相關的商業產品和項目。舉個例子,從寫桌面程序到Android、iOS,以及網站項目的本質是一樣的,編程語言是工具,但其實抽象層面上都是GUI編程,核心都是UI圖形樹,以及線程機制(如主線程繪製界面,非同步線程機制處理數據),基於這個層面有了一致理解,只要會一門圖形化應用開發技術,其他圖形化應用編程也是相對容易去學習理解的。

在一些大的工程項目上也是,技術、組件、框架背後,其實往往設計模式、數據交互、協議底層是相通的,我們解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找到背後的業務核心場景,然後從實際應用場景出發,找到合適適用的技術,然後去學習也是相對容易的。

其實諸葛io的產品也是一樣,我們抽象了大數據的採集、收集、處理、建模、分析、應用的流程,以及市場、產品、運營分析背後的用戶模型和分析模型,形成底層的通用大數據PaaS平台和中台的功能場景模塊,這樣針對不同行業的問題,形成不同的數據接入方案,最佳實踐和指標體系,減少了二次開發的成本,所以我們的產品服務才可以高效服務八大行業,幾百家付費客戶,也不乏中大標杆企業。

美團前COO阿干曾經分享過一個他們的「科學運營法」,核心之一就是「觀測、解構、對標、學習和重構」,美團團購是一個新興的商業模式,但是他們結合上述方法後,最後對標成零售商超。

商超裡面,其實不同品類的毛利是不一樣,一般生鮮是虧錢的,但其他飲料酒水副食品類是掙錢的,所以生鮮往往就是吸引流量,但客戶來了超市一般也會買其他品類,最後商超複合毛利是掙錢的。

團購也一樣,有電影票、餐飲、休閑等不同品類,在同樣補貼5元的情況下,補貼電影票和補貼一些其他品類對用戶的感知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標成商超後,就可以靠類似電影票等一些客單低的品類補貼來吸引用戶流量,然後帶動整體消費提升,從而實現商業價值提升(當然還有對這個業務前提的判斷,以及一些其他思考,這裡不贅述,推薦大家看看)。

上面兩個故事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解構、抽象、類比的思維」,而「獲取信息」則不是讓大家直接找到答案,而是與前者思維結合,複雜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構和簡單化,不斷解構也許就是一個已知世界解決的問題了,對於解構思維,我推薦李善友教授分享的「第一性原理」。「獲取信息的能力」往往也不是那麼簡單,也是需要視野為基礎,然後結合思考,和持續的積累。例如運用搜索時搜不到內容,可能需要的是優化搜索技巧、搜索渠道、變換問題,或者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抽象;還有一些獲取信息的渠道來源於一些經驗人士或者專家,這個時候需要的往往是持續的人脈經營和積累。


第二、相信人生概率論,通過主動進取、勤奮努力和自省來提高成事的概率。

「成功」的概率是可以提高

取得「成功」往往沒有捷徑,也依賴運氣。但我相信「成功」的概率是可以提高的,我們可以通過主動去改變自己對待生活或者工作的態度,以及思考和學習的方式,來不斷影響這樣一個個到達人生高點的進程,然後不斷挑戰和達到人生的新高度。

這種影響不是一種必然,但是可以提高我們走向「成功」的概率。我們假設失敗的概率是p,假設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試驗嘗試的過程,那麼成功的概率就是1-p^n,如果失敗的概率是99%,嘗試一百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就是1-0.99^100,也就是63%了,概率提高就是兩方面,一方面是經驗方法本身的積累和訓練,讓失敗的概率p更低,另一方面就是變得更加勤奮和努力,迎接挑戰,增加n的次數。如果比別人失敗概率低一些,p是96%,同時比別人勤奮一倍,n是200,那麼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就是99.97%

關於「主動進取」

關於「主動進取」,我也分享一下自己關於成為開復技術助手的一段經歷,如果不是「主動進取」,我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加入創新工場時,我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技術實習生,我清晰記得雖然我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但是我們那一桌實習生裡面我的學歷和學校是最差的,對面的都是清華北大的實習生,旁邊的有斯坦福、賓夕法尼亞等等,或者其他985的研究生。

加入工場後,因為比較擅長用各種技術解決問題,例如去了解不同部門的業務流程和痛點問題,寫了一些自動化的程序或者瀏覽器插件幫助HR部門和其他部門去簡化優化一些流程性的工作,也做了一些微博數據挖掘的腳本,例如基於pagerank演算法幫助投資部門和HR部門高效的找人和找項目,例如工場上海開幕,也幫助工場策劃並開發了有趣的二維碼尋寶活動,並一個人完成了整套產品設計+移動端和後端的開發,所以那兩個月內,大多實習生都是正常的上下班和周末休息,我每天都會加班很晚,周末也會去上班。

我主動去做這些事情的,純粹就是想要幫助別人,也希望用技術解決問題,同時通過一些項目目標學習到新的技術。但因為這些事情,所以後來很多我幫助過的工場同事也在開復面前提起過我,我才有了開復老師約見我的機會,也才有了後續一系列的發展拐點。

勤奮努力+自省

另外一個我認為一直對自己加速發展有益的方法是,勤奮努力+自省。我大學時簡單統計我的項目目錄,寫了超過10萬行代碼,為了一些比賽也熬過很多個通宵,也從未在假期回家過。我放棄保研,從參與創業到自己創業,一直到現在,都是很強的工作強度。我並不是在建議大家像我這樣拚命,但如上所說勤奮和努力能通過提高經歷的密度,而提高「成功」的概率。多提一點,努力不是自認為努力,如果努力也是一種「力」,力是要產生作用的,我對努力的定義是這個作用(即結果)是要能夠影響別人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影響別人的同時,也會影響自己,也許是短時好的回報,也可能是未來的某個機遇或者某個貴人。

不計較邊界或得失,去幫助別人,既能夠去增加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的密度,同時也是為以後的發展在積累人脈和資源,後來我個人的發展中,也有類似上面經歷中有一些重要的拐點,也都是因為曾經的主動進取去幫助或影響他人而帶來的。我很感激這些幫助過我的人。

另外一個我常用的方法是自省,我以前沒有創業時,主要是關注自己的成長,我每過兩周都會去回望一下,自己有沒有學習到新的東西,失敗的經歷有哪些啟發,這次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到現在,除了一段時間因為忽略自身角色的切換以及過於忙碌而沒有做好自省,但後來調整過來後也常常會抽出時間獨處,或是復盤公司的問題和發展,或是自己作為CEO的自省。自省是有夠幫助降低失敗的概率,從而提高成功的概率。


第三、有了好結果時要延遲滿足感,而當面臨和預期不一樣時,要多思考為什麼,而在很多低谷時,還要做好打破自己的準備。

延遲滿足感

什麼是延遲滿足感?常見的解釋是,延遲滿足感就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現的可以自我控制力。

為什麼要延遲滿足感?延遲滿足感,是因為滿足之上,不斷有可以追求的更高價值。快速的成長經歷和事業的提高讓我更早接觸到類似上面提到的開復老師、姚欣這樣的成功人士。優秀的人,並不在於他們的財富多少和名譽多高,而是大到人生格局、小到談吐舉止,從視野、到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做事的方式,這才是嚮往。

在努力向上的同時,更多的是這個不斷修鍊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而即使今天去看他們的言論分享,正在做的事情,也會發現他們並沒有滿足於「功成名就」,也是在延遲滿足感,而不斷追求更高的事業或者自我價值實現。

其次,延遲滿足感可以讓我們更多的去思考和隱藏在好的結果背後的問題,以及專註我們的長期目標。滿足感容易讓人鬆懈,但是事實上,每個人或者每件事都有自己不能發現的盲點,我們達成了一個目標,不代表這些盲點會消失。

今天的社會、商業、競爭各個方面的演進變化太快,下一個時間的瞬態都意味著格局變化,而這些盲點更有可能會成為未來長期發展的某個地雷或阻礙。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延遲滿足感,然後去解決和優化,為更長遠的發展鋪墊。

多思考為什麼

而當面臨和預期不一樣時,要多思考為什麼。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因為太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何況若非親身經歷過的,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分享一個我的故事,我曾經參加過姚欣、王小川、程浩的AI創業營(極力推薦),我上過一次私董會,私董會對我的最大啟發之一,其實就是「多問為什麼」。私董會有七步,躬問、探究、澄明、定見、解析、精思、心得,不贅述,可自行百度。私董會是各個企業的一把手帶著問題來的,「躬問」這一步就是給大家闡述問題的過程。但私董會流程,並沒有馬上就是參與者中,各個其他企業一把手提出建議,而是先進行探究,然後澄明,找到真實的問題所在。

探究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相關客觀的信息,這個過程不爭論,不做建議,不提結論,而是由參與者多問「為什麼?是什麼」這一類可以挖掘背後信息的問題,然後再根據信息,澄清問題,所以也有可能重新定義一個問題。

回到我當時的情形,我是技術背景的CEO,所以我提出來的問題是如何提高銷售團隊的執行力?比較慚愧的是,大家問了我一系列問題,例如「為什麼覺得執行力不高」「團隊如何溝通」等等問題後,最終台下的五組大約30位CEO澄清的問題,有四組是一樣,新的問題是「如何從一個CTO成長為一個CEO」。

這次私董會對我的啟發和幫助很大,雖然很羞愧的一段經歷,但是分享出來,也是為了幫助更多人去理解多問為什麼的意義,很多時候很多方面我們都會容易下結論,但是大多數情況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但有很多是我們不知道的,哪怕是我們所熟悉的領域也不可避免存在這樣的認知障礙。

多問為什麼,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才更有可能去理解更多的現象,而找到根本的原因。而面對這些違和,或者顛覆自己認知的情況時往往是非常難受的,我們需要的就是不斷打破自己,重塑認知,然後才能變得更好。


今年聽聯想高級副總裁喬健總,分享過一個墓志銘《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墓志銘》,分享給大家: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 - - - - - - - - - - - - - - -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以上就是我結合自身發展的思考感悟和分享,也許你視野很開闊,也一直主動進取,勤奮努力,獨立思考等等,但也未能成功,別擔心,遲早的事情,也有一首小詩送給你: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有人25歲就當上CEO,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卻在50歲去世。

and died at 50.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然後活到90歲。

and lived to 90 years.

有人依然單身,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同時也有人已婚。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奧巴馬55歲就退休,

Obama retires at 55,

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but Trump starts at 70.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里,你也是!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所以,放輕鬆。

So, RELAX.

你沒有落後。

You』re not LATE.

你沒有領先。

You』re not EARLY.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里,一切都準時。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推薦閱讀:

如何把興趣變能力並賺錢養活自己
蛻變┃第四章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五)
腳踏實地, 注意細節, 才是成功的基礎!
POINT數據分析師特訓營(北京場)正式開營

TAG:成長 | 職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