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P2P鬧劇的底色
7 人贊了文章
P2P爆雷潮,未完待續…
截至2017年年底,網貸平台總數5382家,其中問題平台家數3631家,佔比67%。簡直是嚇人。
據網貸之家的統計數據,今年6月停業及問題平台數量達到80家,其中問題平台63家,停業平台17家。7月,P2P「爆雷潮」延續,目前已超過40家,其中包括四家交易規模「百億級」的大平台:錢爸爸(300億元)、牛板金(390億)、銀票網(140億元)、投融家(103億元)。——猛的號?《邪不壓正:於無聲處聽P2P爆雷》,20180717
但是,P2P的「至暗時刻」仍未到來,未來一年仍將「加速出清」。鑒於對行業混亂現狀的判斷和美國只有60多家P2P的參考,筆者預測:
最終能「剩下」的P2P公司可能只有100家左右,這意味著這個行業的存活率只有2% ,不可謂不慘烈。——劉勝軍《P2P墓志銘:一場陣亡率將高達 98%的裸奔遊戲》,20180719
你買過P2P嗎?
- 你有沒有買過P2P理財?
- 你買的P2P,它的底層資產是什麼?換個問法:這些 P2P 拿著你的錢,去幹了什麼?
這兩天,我用上面這兩個問題,問了十幾個身邊的朋友。
這個調查樣本很隨意,沒什麼嚴肅價值,說一下結果供大家參考。
11個人知道 P2P 是什麼,其中7個人買過 P2P,6個人知道 P2P 做的是借貸業務,只有1個人投資前了解過自己所投 P2P 的底層資產。
讀者中,投資P2P的想必也不在少數。下邊咱們討論兩個問題:
1. 目前的投資者,投資 P2P 的決策邏輯是什麼。
2. P2P 的底層資產是什麼,也是就它拿著我們的錢幹什麼去了。
既然 P2P 問題平台這麼多,賬面收益又比較高,那如何從這些平台中甄別出沒有問題的平台,就是一個嚴肅工程了。
投資P2P的主流決策邏輯
P2P官方解釋叫「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台」,簡單說就是,一邊是投資者有閑錢,但不知道該借給誰;另一半是借款人想借錢,但不知道找誰借。P2P說,得嘞,這事交給我吧,我做個線上平台給你們倆做一個匹配,怎麼樣?
於是,投資者把錢交給P2P平台,它把錢借給借款人,借款人把約定的利息和本金按時還給P2P平台,P2P拿走部分服務費之後連本帶利給到投資者。於是,投資者就完成了一次「P2P投資理財」。
如此說來,我們投資者最關心的應該是平台把錢借給了誰、借錢的人還款能力如何才對。也就是說,我們至少得弄清楚了 P2P 底層資產質量怎麼樣,才能進行投資決策吧?
但是,目前投資P2P的主流決策邏輯,好像很奇怪。
大家關心的問題,逃不出下面這些——
網貸之家或網貸天眼的排名是否靠前?體量大不大?專家大咖有沒有推薦?平台的老闆還在不在?員工的工資有沒有及時發放?平台股東背景硬不硬?平台高管是否發生變動?
這難道是我們進行一項投資的先決理由嗎?
中國P2P爆雷潮 VS 美國次貸危機
我翻了許多理財自媒體大V和P2P網站,很少有講P2P的底層資產是什麼的。這可不是什麼好事,要知道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因為投資產品包裝的過於好而忽略底層資產太爛的事實,才爆雷的。
只不過人家這個雷比較勁爆,把世界金融都炸塌了半邊。
當時的底層資產中,次級貸款佔了76%。所謂次級貸款是指償貸能力很低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也就是批給中低收入和貧困家庭的貸款。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張圖很有意思:
美國次貸資產太會包裝,從表面看不出毛病;中國P2P表面上就呈現出太多問題,這不全是壞事,但大家不能假裝看不見。不管表面好不好,我們都要看底層資產,要看底牌(kù)。
當大家普遍把P2P當成了一個習以為常的理財手段時,我們更要問問,P2P的底層資產是什麼?P2P的底層資產質量比美國當年的次級貸款,又好了多少?
P2P的底層資產
P2P的底層資產,說白了就是借款人的利息。其底層資產來源,可以分為下面兩類:
有抵押物的:房屋抵押貸款、車輛抵押(或質押)貸款、企業抵押貸款。
無抵押物的:無抵押信用貸款,包括現金貸、消費分期和大額信用貸款等。
監管規則規定,個人向P2P平台借款累計額度不能超20萬,企業不能超100萬。
P2P的底層資產,是一種債權資產。投資人的收益來源,就是P2P平台向外放貸回收的利息。
假設一個P2P產品的年化回報率是10%,那麼P2P向外放貸的利率需要達到多少才能支撐正常運營呢?我們簡單推演一下。
首先毫無疑問要大於10%,對吧。
從借款人角度來說,為什麼要以這麼高的利息找P2P借錢?我們知道,銀行的基礎業務就是存貸,他為什麼不找銀行借?
他從銀行等正常渠道借不出足夠的錢來。而借不出來的原因,顯然是銀行認為資質沒達到,借給他錢是有風險的,所以不借給他。
於是,他找P2P借,而且承諾支付高額利息。
你覺得,這個債權資產的質量,能歸為優質么。
好,既然是風險資產,那麼違約率、壞賬比例高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僅僅大於10%的放貸利率就不夠了,因為你得把高違約率考慮進去。那麼,20%、30%以上的放貸利率才合適?
實際上,P2P平台貼著高利貸利率(年利率超過36%即為高利貸)放貸,不是什麼新聞。
這裡不是說P2P等同於高利貸,但是我不認為P2P的底層資產會比高利貸優質很多。沒有極高的放貸利率,10%的投資回報根本維繫不了;而很極高的放貸利率,反過來也證明了這些資產的質量不可能好,必然很差。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 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 的就很危險,10% 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20180614
P2P的本質應該是債券
P2P在美國出現後,美國證監會(SEC)嚴格界定了它的4個特點:
- 投資人有投資回報預期;
- P2P平台向公眾銷售,幾乎沒有資質限制;
- 通常投資者會將P2P視為投資;
- 現有的管理框架中沒有其他方式可減少投資人的風險。
基於這四點,證監會認定P2P 交易為債券發行,需要遵守聯邦證券法,需要在SEC 註冊。
中誠信7月16日發布的債市周報中匯總了上周9隻公開發行的公司債,評級包括AAA和AA+兩個級別,分1年、3年、5年3種期限,收益率分布在4.43%-7.75%之間。
你可能會想,P2P怎麼能和公司債混為一談。
但是,如果我們從債務、信用、風控的本質去思考的話,如果把國家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通盤考慮的話,你會發現這些東西的里子應該是一樣的才對,只不過,不論是信用評級機制的完善程度,還是收益風險的科學確定,目前P2P都做得太差了。
不妨礙我們多問一句:以P2P的底層資產質量,你覺得它能排在整個信用體系的哪個位置?
恐怕是最末流。
資產質量不佳,偏偏承諾高收益甚至剛性兌付,即使初心是好的,也非常危險,這是P2P亂象背後的致命矛盾。
P2P亂象暴露了社會投資認知水平
2017年10月22日,在公眾號「盧泓言」發的一篇對趣店CEO羅敏的採訪稿《趣店羅敏回應一切》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做現金貸的羅敏究竟是個什麼認知水平。
盧泓言:你們有沒有蓄意教唆人,在還不起錢的時候去向親人朋友借,去其它平台借錢,來還你們的錢。
羅敏:沒有。凡是過期不還的,我們這裡就是壞賬,我們的壞賬,一律不會催促他們來還錢。電話都不會給他們打。你不還錢,就算了,當作福利送你了。就這樣。
如果說賈躍亭總說些別人聽不懂的話,那麼羅敏就是在公開秀自己的金融無知了。
一個大學生在現金貸平台上借了5000塊錢買iPhone,還款期限是1個月,每天還款利息10塊錢。算一算,到期要還5300,月利率6%,摺合成年利率就是72%,是高利貸紅線的兩倍。
到期的錢怎麼還?要麼是父母還,要麼是借新債償舊債。
2017年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全面叫停現金貸。
文中對現金貸的定性非常準確——
無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無抵押。
現金貸的可怕之處在於,借款人對於還款利率是多少根本沒概念。銀行不會批信用卡給這些群體,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風險意識和還款能力雙雙不夠的人。
而在投資者這一邊,他們也群體性意識不到自己投資的P2P底層資產質量幾何。
平台方無知,借款人無腦,投資者不懂。社會投資認知水平整體偏低,這既表現了中國金融基礎教育的缺失,也是當前投資領域最大的風險。
要不,再去瞟一眼幣圈做個印證……
要麼老實活著,要麼就去死
P2P老實活著的要點,有兩個。
第一個是乖乖接受監管。這個就不用說了,沒有哪個國家會允許公眾參與的投資在嚴監管之外玩下去。
金融監管原則
- 涉及的投資人少(如私募基金),監管應寬鬆;涉及的投資人多(例如公募基金),監管應嚴格。
- 投資人風險承受力強,監管應寬鬆;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弱,監管應嚴格。
第二個是把其中的次級資產都拿掉,杜絕畸形發展。因為那是不可能長久的。政府不可能看著你把次級貸款包裝成精美盒子在金融市場上售賣,否則,那就真成了中國版的次貸危機了。
這一輪的清理還遠遠沒結束。國家不希望這麼多以低質量信貸為底層資產的金融機構活著。
已經上岸的大平台,開始慢慢脫離單純的P2P機構進行轉型。比如宜信已經悄然拿下多個金融拍照,開始構建自己的金融大廈。
P2P著實熱鬧了好長一陣子,而最近的日子也實在難過:投資者開始撤資,唯恐平台跑路;借款人四散謠言,唯恐平台不倒。雙向擠兌之下,國家層面冷眼旁觀,意圖凈化行業。
P2P還能不能投?
P2P有沒有存在價值?當然有。
即便是高利貸也沒什麼錯,因為借貸需求永遠存在,有人願意接受高風險,就有權索取高回報。願意接受監管的高利貸,能夠更好地匹配供需的借貸,都是進步。藉助互聯網和大數據,P2P可以大大優化小額借貸關係。
只不過,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 P2P的資產標的整體上不是什麼好資產,是次中選優。
- 收益率降到合理區間,風險水平回歸真實,爆雷才可能被根治。
所以,P2P還能不能投?
看懂底層資產和底層邏輯,注重平台的真實、合法、合規,能正確識別風險水平願賭服輸,當然可以投了。
任何投資選擇不都應該這樣么。
投資靠跟風,成不了巴菲特,在任何領域都只能做韭菜。
- End -
推薦閱讀:
※債市吸金鏈條曝光 「85後」炒債券1年買車買房
※【實務】債券質押式回購交易結算風險控制指引發布
※如何看待AAA級債券也開始違約了?
※城投債號角剛吹響,就被口水給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