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餘名研究者聯合抵制AI武器;醫用CT或增加兒童患腦瘤的風險

千餘名研究者聯合抵制AI武器;醫用CT或增加兒童患腦瘤的風險

來自專欄知識分子13 人贊了文章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郝春暉、楊梟、宋宇錚、王爍

責編 | 惠家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1. 天文學家新發現10顆木星衛星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新發現了10顆木星衛星,這意味著木星的衛星總數達到了79顆,居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首。新發現的衛星體積都比較小,其中兩顆離木星較近,且運動方向與木星自轉方向相同,其餘的八顆則位於逆行衛星區。奇怪的是,新發現的衛星中有一顆很「另類」,它的運行方向和身邊衛星相反,好似在高速路上逆向駕駛一樣。因此,這顆衛星隨時會和其他衛星發生碰撞,湮滅成灰。研究者認為,這些新發現可以幫助人類了解行星形成的奧秘。

文章鏈接:nature.com/articles/d41

2.上千名研究者聯合抵制AI武器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科幻電影中,人工智慧崛起反抗人類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大家是否擔心,這樣的場景有一天會成為現實?7月18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上,特斯拉CEO馬斯克領銜2千餘名研究人員、150多家人工智慧公司共同簽署協議。協議中承諾,他們絕對不會開發、製造、交易或使用能夠自動識別和攻擊人類的機器人。據悉,該活動最初由 「生命未來研究所」發起,旨在呼籲各國政府建立強大的國際規範和法律法規,以有效地反對和禁止致命AI武器的研發。業內人士強調,如果我們將生死決定權交給強化的AI,將面臨無法承擔的風險。

文章鏈接:

theguardian.com/science

3.海平面上升或將毀壞網路設施

圖片來源:Pixabay.com

互聯網已然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網路設施的運行卻正面臨來自海洋日益嚴峻的挑戰。去年登陸美國的颱風"哈維","瑪利亞"導致沿岸多個城市網路通信中斷,令人警醒。除了此類極端天氣,現在人們發現海平面的上升也會對網路設施構成巨大威脅。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全球網路設施圖,以及海平面上升圖進行估算,研究者預測15年後將有4100英里的光纖被淹沒於水下,還有1100個集線器將被海水包圍。不同於海底電纜的是,這些陸上設備都不具備防水能力。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將來很容易出現信號中斷的問題,帶來難以估量的打擊。

文章鏈接:

scientificamerican.com/

4.醫用CT或增加兒童患腦瘤的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com

CT掃描是現代醫療的常用手段,但有學者懷疑CT可能會增加兒童罹患白血病和腦部腫瘤的可能性。荷蘭癌症研究所最近調查了近17萬名接受過CT檢測的荷蘭兒童,並記錄了每個人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結果顯示,這些兒童的總體癌症發生率是正常水平的1.5倍。研究者認為,腦部腫瘤的發生與輻射劑量有關,偏高的輻射水平會使腦部腫瘤發生的風險提高2~4倍。不過,白血病的發生率則可能與CT的使用無關。在CT掃描時,人體骨髓接受的輻射劑量相對較低。這一研究說明,低劑量的輻射也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在兒科使用CT輔助診斷時,一定要注意輻射劑量是否超標,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兒童罹患腦部腫瘤的風險。

文章鏈接:

academic.oup.com/jnci/a

5. 科學家繪製出最完整的果蠅大腦神經網路

圖片來源:Credit: Z. Zheng et al./Cell 2018

果蠅是科學家們常用的一種模式生物。它的大腦包含大約10萬個神經元。現在,科學家可以通過使用一個包含大約2100萬張圖像的數據集來詳細追蹤這些神經元。根據Cell本周的報道,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的Janelia研究院的科學家通過一種被稱為序列切片透射電子顯微鏡的成像技術,繪製出了這張成年果蠅大腦的高解析度數碼快照。研究人員可以據此追蹤到果蠅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網路連接。精確的神經元連接網是支持果蠅特定行為的基礎,這為我們深入觀察果蠅的大腦以及探索未知區域提供了機會。

文章鏈接:DOI: doi.org/10.1016/j.cell.

6.可快速識別體內微生物的晶元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僅靠一枚晶元就能識別人體微生物的種類,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只用一個筆記本電腦大小的便攜設備就能實現了。無需漫長的培養微生物過程,在讀取樣本關鍵的遺傳標記後,這一設備可以在兩小時內判斷出人體內存在的數十種微生物。對研究人員而言,它不僅大大節省了時間,而且準確度與標準遺傳分析技術旗鼓相當。同時,該晶元還可以識別出微生物基因變異所帶來的耐藥性,幫助醫生更精準地開處方。美國InSilixa公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進一步提升晶元性能,把可識別的微生物種類提高到一百個,並將建立一個開源平台,讓世界各地的醫學從業者都可以參與進來。

文章鏈接:nature.com/articles/Nbt

製版編輯 | 黃玉瑩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天文學家發現131億年前古老星系
12個宇宙未解之謎,而Wow只有天文迷才懂
天文家以多名香港巨星命名小行星 你覺得誰最實至名歸?
天文界首次獲得「暗物質捆綁星系」圖片
十八十九世紀天文學

TAG:天文學 | AI技術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