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角度對NEV發展路線的一點思考

從戰略角度對NEV發展路線的一點思考

來自專欄汽車前瞻研究4 人贊了文章

翻看四五年前知乎關於NEV的問題,很多人忽視了國家政策導向的推動力,多數是短線看衰BEV,看好PHEV的,四五年過去了,政策導向能力有多強,市場已經給出答案。最近因為豐田氫燃料汽車,NEV路線再次被炒的火熱。

先說結論,因為不符合整體戰略,不看好PHEV的前景,中國現在的國情和國外不一樣,不存在過渡階段,也不需要過渡階段。

短線看,HEV在中國沒有得到認可,以後也難有機會,國六和雙積分對BEV的推力會強於PHEV,兩者銷量都會攀升,但BEV的攀升速度要強於PHEV,如果短期內解決不了硬傷,以後再也沒機會了。

長線看,任何化石燃料的車型在中國都是沒有前景的,特別是HEV和PHEV,會保持很低的市場佔有率,是輔助,BEV和FCV會成為主要路線,BEV至少要發展到4成以上,脫離石油社會照樣運轉,政策若推動,FCV是未來,作為能源多元化的補充,也要佔據3成以上份額。

路線背後還是國家戰略

很多人從市場層面考量,不支持國家推動新能源汽車。但新能源汽車不單單是市場問題,而是戰略問題,並且是國家戰略,以前在車企,車企戰略是根據行業形勢,為了市場的一畝三分地調整發展方向,國家也有發展戰略,根據國際形勢調整發展方向,保持大國競爭力。大道至簡,但是很多業內人士,都看到中國在發展NEV,但沒有看透國家為啥發展要推NEV;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在推氫燃料汽車,但沒看明白日本為啥發展氫燃料,行業的背後都是國家能源戰略,這個問題以後會詳細講。

各國戰略都遵循這樣的導向:國家戰略——政策推動——行業方向——產品——用戶。汽車是國家管控範圍最廣、掌控力最強的行業之一,中國、美國推動電動化,日本在電動化基礎上,推出了國家氫能戰略,氫燃料汽車是表現之一。在國家戰略基礎上,政府出台多種政策,引導行業發展方向,最後到產品用戶,這是政策導向。市場導向反過來,用戶需求推動產品和行業發展方向,兩者不是對立的,政策導向可以決定市場導向,可以類比為國家經濟宏觀調控。政策導向是人為的,可以對市場導向產生約束力,目前市場導向是燃油車和節能車,兩者都需要化石燃料,通過政策調控,把市場風向變為NEV。

經常給朋友比喻,把汽車變革類比為經濟改革,目前汽車行業從燃油到NEV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變革,沒人願意改革怎麼辦?那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他人就會主動跟上來。沒有企業主動發展新能源汽車怎麼辦?讓一部分企業先做,讓一批NEV進入市場,當NEV到了一定的比例,後市場自然會完善,企業會主動擁抱變革,戰略目的達到了,任務就完成了。

大基調定了,然後是行業發展方向,也就是路線問題,是發展BEV,還是PHEV,是發展HEV還是FCV,或者是甲醇?不管是那個路線,前提都得符合國家戰略,各國都希望能源多元化,不被單一能源掐脖子,BEV和FCV是能完全滿足能源多元化的需求的,其它幾個路線都是附加產物。

日本的核電很發達,但在福島核電事故以後,強力推動氫能源,降低核電引發的能源風險。我們國家是缺少石油的國家,前幾年推了很久節能,然後開始推NEV,BEV是理想路線,各國都在推BEV,方式和力度不一樣。

中國需不需要過渡階段?

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不需要。最早出補貼目錄的時候,只有BEV、PHEV和FCV,不把HEV放在補貼補錄有多個原因,一是HEV本身消化很多石油,二是國內車企HEV技術是在不敢恭維,那幾年PHEV和BEV技術也不咋地,但是沒想到國內三四年的功夫就把BEV推起來了,超出了預期,2013年的時候很多企業和專家都無法相信BEV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能做到160Wh/kg,工況下續航400公里,今天兩者都做到了,目前可以拍著胸脯說,CATL是世界一流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僅次於日韓,強於歐美,中國不存在過渡問題,也不需要過渡階段。

國外發展節能比中國早,在沒有NEV概念的時候,各種混合動力都上馬了,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後來國內政策導向出來了,HEV直接被目錄拋棄了,只剩下了BEV、PHEV和FCV,很多人覺得BEV續航不成熟,PHEV兼顧節能和續航,所以可以當做過渡,這種看法已經被快速發展的BEV推翻了。

在此不做數據列表了,簡單說一下大市場路線的市場反應,PHEV只在2015年和2016年有抬頭趨勢,銷量比例超過了3成,隨著電池續航和成本的降低,BEV爆發,雖然2017年PHEV銷量也在上升,但比例占降低到了2成,這2成中,分企業看,上汽和比亞迪份額佔到了7-8成,上海和廣東佔到了總銷量的8成,合資的一票PHEV根本賣不動,上汽通用的幾款插混銷量不過百台,別的企業想在上海和廣東打倒上汽和比亞迪比較難,合資車企靠插混拿積分?真以為PHEV的2分這麼好拿?幾家自主都依靠精進科力遠提供的動力總成,沒有保障。銷量大的企業已經都去發展BEV,拿3-5分或者係數更高的積分了。

PHEV看起來能解決里程問題不假,但有很多硬傷,如果國家不列入目錄,處境不會好到那兒去。在非限購城市,沒有路權牌照限制,跑長途的家庭買燃油車或者HEV,沒必要大價錢買PHEV,真想上下班代步環保人,大多買價格更便宜的BEV了,2017年非限購城市的NEV銷量已經4成了,說明沒有政策推動,BEV在一些城市也得到了認可。PHEV主銷在限購城市,對里程焦慮的一批人有需求,買PHEV當HEV跑,很多車三四年電池就廢了,當燃油車來跑,真好意思說節能?目前插混的工況油耗測試不完善,很多廠商宣稱自己的PHEV低油耗,百公里1.3L?呵呵。不管從節能還是成本還是市場接受度,PHEV都沒有優勢,長線看,BEV在價格、使用成本和積分上更有優勢。

企業都在怎麼發展?

國內外所有的企業在摸著石頭過河,但都把BEV作為主攻方向。很多企業面對發展路徑的難題,這麼多路線發展哪個?國家要推動哪些?哪些市場接受度高?哪些符合自己企業現狀?不同的企業給了自己的答案,上汽追求大而全,BEV、PHEV和FCV三管齊下,特別是上海本地人,會覺得PHEV有市場,比亞迪走BEV和PHEV兩條線,廣東PHEV也賣的出去,但是別的地方和企業就不一樣了,北汽新能源只做BEV,奇瑞在做BEV和FCV。

接下來一兩年確實有很多企業推出了PHEV,發展PHEV的那點小九九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同期也在緊鑼密鼓推出BEV,本田和豐田的BEV馬上就上市了,本田3款,豐田2款,大眾寶馬和賓士都在悄悄推BEV,連通用都開始做了,因為雙積分細則沒落定之前,合資合作不完全靠的住,PHEV不一定能賣出去,靠自己生產的BEV才是中國市場立足之本。


推薦閱讀:

品類管理:比戰略採購更懂「戰略」
什麼是戰略184
「十三五」鐵水聯運戰略研究
中東亂局隱現美國戰略「黑手」
中國其實早就有徹底肢解印度的大戰略 (2008-12-01 07:11:09)

TAG:戰略 | 新能源汽車 | 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