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魏陽先生 一文的批判
09-12
對魏陽先生 一文的批判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百家博客批判
對魏陽先生《無論你多成功,到了四五十歲
必然會深陷危機》一文的批判 於《騰訊網》《大家》欄,讀到魏陽先生《無論你多成功,到了四五十歲必然會深陷危機》此文後,感到此文的重大缺陷,就是一刀切地太過片面論定: 無論什麼時代、處於什麼階級地位、有什麼不同的家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人,都會出現「無論你多成功,到了四五十歲必然會深陷危機」!這是不確切、不全面、也就是不科學的論斷!
我不想用其他的實證事例和理論思想,對這一荒謬論斷進行枯燥的批判。 我只是當今一條守望窮山的草根網狗,無求金錢名譽,立志吠盡天下資產階級落後錯誤思想,已寫下千百篇批判天下文論的博客。 只在此引用筆者曾經在四五十歲的時後,寫過的一篇舊體文,加以映襯對照: 人到四五十歲,是否必然會深陷危機? 中年賦(並序) 丁卯(1988年)冬後,余年已近半百而知命,雖諸事叢挫, 心甚憂虞而彷徨無地,仍悠然自得而又無所適從,乃漸感老之將至, 遂有感而發於此文云: 時過春夏,已漸秋冬。人到中年,萬事叢挫。雖可收人生之碩果,亦甚傷年華之已過;
鬢染繁霜,顏多皸皺;漸悲老羸,亦恥醜陋; 視力減衰,齒牙鬆動,小病不斷,藥物常用; 偶感大疾,腸胃穿孔;心臟血管,時虞疏漏; 腎脾功能,紊亂多故: 一身多感疲累,二便常難通透, 三餐漸覺不香,四肢笨拙疼痛, 五官時感不靈,六情已漸麻木, 七竅偶或不通,八節時復違和, 但立志九死其猶未悔,雖十惡不赦而無所懼尤!而乃以漸衰之毛血身軀,還為國家解難分憂,妄冀為民族樑柱。
乃既無少年之幼稚天真幻想,又保持青年之敏捷熱度; 智慧有所積累,經驗略可豐富; 而感情多受摧折,志向有所銷磨; 人生頗享痛苦,思想盡藏包袱。 雖不至弓杯蛇影,傷情惱怒,但常心懷忐忑,無所適從。 撫今思惜,或多痛猶未定,痛中思痛; 能不顧慮重重,總懼翻復? 何況年華早逝,歷經艱難困苦; 事業未成,意念往往無所適從;幾經動亂,流離顛簸,浩劫餘灰,鵑魂化鶴。
猶自激昂慷慨,倜儻風流。亦能輕歌漫舞,瀟洒自如。 只為時不我遇,大隱於市,每常高歌狂賦; 何能安於落後, 營營苟苟,追隨俗眾,鎖碎卑下,愚庸鄙陋? 唯可放情山水,低吟長詠,以清苦自娛,非為林下悠遊,實乃耕耘自苦! 非誇才具千里,知音不求,駑馬十駕,驅策尚可; 而能老驥伏櫪,志趣方酋, 雖因少壯虛度,術業未有專攻; 偶然機遇,當可成就於使用發揮之中,功業大有建樹。 而乃天涯落拓,立身無謀,沒沒無聞,飄零淪落;自不免感嘆孤窮,念天地之悠悠,滄然向誰泣訴?
唯有廢然聊奈,寂寞牢落,自慚形穢,自繭作縛; 乃唯偷安暴棄,勞形苦作,甘之如飴,安之若素。 故能居於凡庸,任人輕侮,甚或凌辱欺負,踐踏躪蹂; 但難能卑躬屈膝,奴顏媚骨,捧上壓下,私利以求! 無恥鑽營,以求騰躍; 也難抗言驚俗,嘩眾喧呼而取寵; 但必橫眉冷對千夫所指,於魔官貪腐,仇視蔑如; 於倒行逆施,亦當敢言敢怒,雖流血坐牢,拋擲頭顱而不顧! 故雖已無青年之戀情歡樂,亦當無老年之傷懷寂寞;甚或有少年之熱情澎湃,精力旺盛,奔放鮮活;
更當朝氣蓬勃,幹勁十足; 也能觥酒應酬,酒吧歌廳,青春放彩,翩翩起舞; 引吭高歌;熱衷於吉它彈唱, 鋼琴古曲;簧管笙簫,任情幾度; 迷戀於電聲伴唱,流行歌曲,舞迪斯科。 但愛情堅定,溫情脈脈;齊眉舉案,伉麗情懷深厚; 祈願天長地久,天地同疇! 又可有老年之涵養成熟,經驗豐富, 知識飽和,性請穩固,意態從容;也可無少年之稚氣淺薄,不學無術,
修養不夠,不能自控,難以約束而放任自流, 或行常粗魯,言多失誤;久戀嬉戲,任性追求, 舞池歌場,放蕩無度, 沉迷於脂塗粉抹,燈紅酒綠, 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盟山誓海,虛假迷惑; 而貪求男歡女悅,解放性慾而狎邪無度,淫穢醜惡。 且性情不定,遇人浪孟,事事失策,時時悔錯。 但又可無老年之因循守舊,事多框束,固步自封; 垂垂老朽,暮色沉沉,老氣橫秋;衰顏瘦形,意態凄楚;難以卒歲,悲愁痛苦,
氣息奄奄,如黃昏已過,西山日薄; 而哀九泉之茫茫,辛酸泣哭;痛生平之虛渡,哭人生如轉篷; 恥行事之乖戾,惜事業未成時光虛度, 痛離人零落,生活無著,人生慘苦! 當官者老而多師心自用,遇事推逶,瞻前顧後; 甚或狡焉思逞,自深城府;文過飾非,圓滑事故; 固執己見,剛愎自用,死硬頑固,殃民禍國! 故心懷頗不自餒,意志常更堅固; 雖不能高張大纛,陷陣衝鋒,斬將擎祺,建業立功;也當兢兢業業,勤勞辛苦,留心世務,奮力求圖,
大膽開拓,勇於拼搏;更能顧盼自如,慷當以慨,心胸開闊; 意態從容;無心腹之重疾,不氣喘而咳嗽、氣衰而力竭,靠扶杖以奔走; 有健強身軀,乃可攀高以絕塵;可奇幻想像,當標立以開拓; 雖不懷功利之急好,也能弄巧以奪天功; 不大老而徒傷,可望洋以鼓勇。 雞鳴晨興,練太極之拳術;鳥歸夕下,踱房後之百步; 而乃詩酒笙歌,得歡娛於成功; 情酬書劍,獨立傲嘯以抒綉; 不悲天以憫眾;當求實以脫俗; 不唯上與唯書;養浩氣於胸腹; 高舉馬克思主義批判大旗,以天下文論為的鵠! 發明先進思想以超前古,創新理論體系以求自贖! 為天地之奇瑰,萬眾中之獨秀。 乃矢志不渝,艱苦卓絕, 縱使鐵杵磨針, 嘗膽卧薪, 必當盡瘁鞠躬,死已而後! 時為丁卯大寒後五日,呵凍於龍天岩上附文 導讀衰老中的中年人,荷爾蒙存量有限,睾酮素餘額不足;與繁殖密切相關的生命快感與激情,他不再能感受到,失落在所難免。兒子問我:什麼是中年危機啊?我說:工作不順心,小孩不省心,老婆不貼心,父母不放心,氣力不從心,夢想還不死心!兒子顯然不太明白。我又說:你上次看的那個小說《1984》,是個英國作家叫喬治·奧威爾寫的。他說:任何生活,從內部觀察,都只是一系列的失敗。換句話說,你的人生,就是不斷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兒子說,這怎麼可能呢?我笑著說:可能的。因為說這話的那一年,奧威爾正好四十歲。我有一位好朋友,特別不同意中年危機這個說法。他說,「啥危機?我一生下來就是危機。人生,就是不斷的危機處理。早習慣了。那說啥『中年危機』的,都是閑的蛋痛。」我想告訴他:近數十年來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中年危機,還真的不是「閑的蛋痛」。40到50歲的中年人,難以感到心理滿足,可能有著進化上的生物學原因。做一下知識考古學會發現,中年危機確實是一個現代概念。古代世界的人們,無論中外,對此都聞所未聞。因為,這是一個在現代歐美髮明出來的概念。儘管中年危機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之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心理學家Elliott Jaques在1974年發表的暢銷書《通道:成人生活中可預見的危機》(Passages: Predictable Crises of Adult Life),是這個觀念開始在歐美流行的里程碑。在書中,Elliott Jaques描述了這樣的中年人:「他已經取得了事業上的目標,卻依然覺得失落和不快。他責怪他的工作,他的妻子,和他周圍的一切;覺得這一切都像牢籠一樣困住了他。逃離這種生活的幻想控制了他的思想。他期望碰到一個有趣的女人,另一個領域的工作,充滿異國情調的世外桃源。這些都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自由和救贖的慾望。可是一旦這些慾望變得可以實現,畫面就立刻反轉了。新的情況(新的女人,新的工作,和新的生活環境)會變成新的危險陷阱,讓他只想回到原來的家庭,回到他的妻子和孩子那裡。因為,家庭、妻子和孩子在被失去的時候,才突然變得珍貴。」「難怪這讓妻子們覺得震驚和恐怖。」Elliott Jaques寫到。這就是後來讓人聞聲色變的「中年危機」最初的典型形態。在外人看來樣樣不錯的中年人,卻無端地時常情緒低落,抱怨身邊的一切,永遠幻想著掙脫家庭、工作、生活的牢籠。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里的主角(原型是法國畫家保羅·高更),倫敦證券交易商的工作他不想干,毫無基礎,四十歲開始學繪畫;和妻子和孩子不告而別,隻身去南太平洋的小島上和土人一起居住。從Elliott Jaques的視角看來,高更只是一個深陷心理危機的可憐中年人。七十年代以來,一系列心理學和經濟學著作點燃了公眾對於中年危機的興趣。「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進入歐美日常語彙。八十年代以來,「中年危機」逐漸成為中文世界中的高頻詞,這是改革開放以後觀念進口的結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年危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心理應激模式。它是指中年人與其他年齡人群相比,更難以感到滿足的一種心理狀態。令人吃驚的是,這些研究都表明:雖然看起來和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誘因有關,中年危機的心理模式其實和外部條件沒有直接關係。中年人的情緒低落,只和年齡有關。換句話說,無論你是誰,混的多牛逼,到了這歲數,多少會有點。從90年代開始,美國兩位經濟學家David Blanchflower和Andrew Oswald從事了一項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人群的幸福感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滿意程度隨著年齡下降,在四十和五十歲初期達到低谷。然後逐步回升。到了老年階段,生活滿意程度回升甚至超過青少年時期。他們的這個發現,被稱作「快樂的U形曲線」。中年人,正處在那個U形曲線的低谷。這個發現被其他很多研究所支持。 美國經濟學家Carol Graham和Milena Nikolova的一項更全面的調查覆蓋了149個國家的人群。調查者詢問人們「在考慮生活所有條件的情況下,你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 被調查者被要求從0-10之間選擇打分。結果發現,在80個國家中,年齡與滿足感有強烈的關聯。在這些國家中,39歲到57歲的人群,是滿足感最低的。那麼,是不是因為貧窮和富裕,導致了心理幸福指數的區別呢?人們的常識是,有錢就會更快樂。然而,實證的經濟學研究並不支持這種常識。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經濟學家Richard Easterlin早就發現,快樂與富裕的程度,毫無關聯。人們賺了更多的錢,卻未必感到更快樂。在布魯金斯學院供職的發展經濟學家Carol Graham也發現,秘魯的貧困人口脫離貧困之後,很多人的滿足感竟然在下降,甚至想回到過去貧困的生活。在分析數據後Carol Graham發現,滿足感的下降,和富裕程度無關,可能只和調查的年齡群體有關。另一項針對27個歐洲國家的研究,追蹤了人群從小到大心理滿足感的變化。研究同樣發現,四十歲到五十歲的人群,精神問題最為嚴重。他們使用抗抑鬱藥物的幾率是其他所有年齡群的兩倍。這個現象,也被美國的相關研究所證實。快樂U形曲線在歐美社會普遍存在。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Elaine Wethington在2000年發表的研究表明,有四分之一被調查的美國人報告自己有「中年危機」,而多數不承認自己有中年危機的受調查者則認為,中年危機只是個人不負責任行為的借口。對此,威斯康辛大學衰老研究中心的Carol Ryff認為,人們當然可以將心理危機都歸結於個人原因,比如性格不成熟,道德上不負責任,或者是一些外部境遇的變化。但是,大量數據顯示,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中年人情緒反應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不同社會和文化人群中,有一種基本的心理幸福模型,這種模型只和年齡密切相關。就是說,無法感受到快樂的中年,和你目前的境遇關係不大。這是一個和人性有關的問題。當你唱到:「還記得許多年前的春天……可當初的我是那麼快樂,雖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你其實正在被跨國界,跨文化的普遍中年危機所困擾。有趣的是,快樂的U形曲線甚至在除了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中間,都可以被廣泛觀察到。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動物學家觀察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美國動物園中的五百多隻動猩猩和類人猿。結果發現,相當於人類45-50歲的的猩猩和類人猿,看起來最不開心。連猴子都有中年危機,何況你呢?可是,為什麼會有中年危機呢?傳統的解釋是: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可能性在減少。世界已經被自己的能力所測量。年少的夢想消散,你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小的現實。經過多年打拚,我們終於塑造了自己的生活——它舒適卻狹小,溫暖卻局限。當我們過於熟悉這種生活之後,便希望改變。我們期望更換伴侶,更換工作,更換開的汽車,更換居住的環境;只是因為,我們已經無力更換自己。所以只能夢想改變身邊一切看起來可以改變的東西,從而讓自己的生活,看起來有些不同。這正說明,你遠方的地平線,已經消失了。這種對中年危機的解釋並非沒有道理。然而在這之外,還有一種進化心理學上的解釋。進化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大部分動物,在超過繁殖年齡之後,會迅速衰老死亡。只有人類,在繁殖期之後,依然可以存活很長時間。長達數十年的衰老,其實是人類進化出的一種奇蹟般的本領。但是,原來與繁殖有關的各種心理狀況,包括情緒的興奮、對刺激的敏感、多巴胺的旺盛等等,會隨著繁殖期的褪去而漸漸消失。然而,生命依然在延續。衰老中的中年人,荷爾蒙存量有限,睾酮素餘額不足;與繁殖密切相關的生命快感與激情,他不再能感受到,失落在所難免。他對生活的滿足感從青春期的U形曲線的一端,滑落到了U的最下方。中年危機的原因,只能說是因為人類這個物種活得太長了。然而,研究者帶來的好消息是:根據U形曲線,如果你努力活得再長一點,到了60-70歲的年紀,平均幸福指數會再次呈長陽線增長。在其他條件——比如身體健康,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等——都一樣的情況下,老年人對生活的滿足感平均比中年人要高。這是U形曲線的另一端。老人年更滿足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心理預期降低。關於快樂的經濟學告訴我們,主觀幸福感等於「現實除以預期」。就是說,現實與預期相比越好,幸福感越強烈。現實與預期相比越差,即使現實的絕對值很高,那麼幸福感也會降低。中年是人生的巔峰。你工作幹得再好,總有人比你好。你賺的錢再多,總有人比你多。伴隨已有的成就不斷提高的,是他人和自己更高、更難以滿足的期望值。所以中年人總感到失落。老年人對生活的預期比中年人低,所以更容易滿足。但是,在低預期之外,老年人的滿足感可能同樣有著生物學上的原因。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dilip v. jeste 通過大量對腦部應激反應的實驗發現:老年人的大腦與年輕人相比,對於刺激和獎勵的區域反應相對不夠活躍。有趣的是,只有當人們像老年人一樣對於刺激和獎勵不那麼敏感之後,才可以更成熟的思考問題,更從容的對待生活,更睿智的做出決定。他們會更感激生活所給予他們的一切。不會像《月亮與六便士》里的主人公一樣輕易拋家棄子,跑去南太平洋的島上流浪。這是一種長者的智慧。dilip v. jeste認為,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都有「睿智的老人」這一共同形象。在人類社會中,這類老人擔任了憂傷的中年人的導師,教導他們如何從生活中得到快樂,更好的處理自己的心理危機。滿足而睿智的老人,不僅是一種有趣的人類文化現象,同時還有著生物學上的依據。如此說來,那些難以感到滿足的中年人,還真的不是「閑得蛋痛」;他的憂傷,其實和他的外部境遇關係不大。中年危機,是人類共同分享的,只和年齡相關的一種情緒模型。它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不認為談論「快樂的U形曲線」只會讓人找到任性胡為的借口。相反,我相信討論這些研究可以讓人們更了解自己,學會更負責任的生活。解決問題的前提,在於理解問題。我身邊的朋友,在聽說了這些研究成果之後,往往會長吁一口氣。他們發現:原來,想辭職去阿拉斯加打漁的,並非只有我一個。原來,想不告而別去西藏遠足的,並非是因為已經不愛妻兒了。理解了中年危機是深藏於人性的普遍現象,才能更理解自己,心理危機也會變得更容易應對。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喬治·奧維爾在四十歲時的感嘆是錯的。生活的本質,並非是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理解中年危機的生物學起源,會讓人感激已經擁有的一切——我們的家庭、朋友、和工作。這些,其實是一個勝利,環繞著另一個勝利。像一個睿智的老人一樣為生活感到滿足,也許並不是件壞事。 【責任編輯:代金鳳】推薦閱讀:
※寄海內外則祖公裔孫書(宋六君子林則祖)
※故鄉雲(吳書堅)春夏詩詞(2018年6月22日)
※第五節 過度時期的影響
※【四】至善就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48.宋前時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