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榆林以「三農」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紮根黃土地

榆林以「三農」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紮根黃土地

來自專欄自媒體

9月4日,「改革開放四十年 見證魅力榆林」主題參訪活動正式啟動。9月5日上午,國際在線陝西頻道分別來到榆林市榆陽區和橫山區,了解兩地的農業發展、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狀況。

榆陽區:用改革之力強主導產業、優產業結構

作為榆林乃至陝西的農業大縣區,近年來,榆陽區把握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機遇,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構建「市場主導、產權推動、工業反哺、科技支撐、產業特色、融資多元、生態文明、城鄉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推動「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優化榆陽區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榆林市榆陽區的種植業

榆陽區從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了「減玉米、擴土豆、強果菜、精雜糧」的產業發展思路,深入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思路,配以實施「百畝核心攻關田」「南部山區一畝田」等工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籽料玉米、馬鈴薯、小雜糧、富硒香谷、富硒水稻等農作物種植,大扁杏、長柄扁桃、沙棘、山地蘋果、葡萄、核桃等為主的果業種植,以及畜牧業養殖融合的農業產業結構。

除此之外,榆陽區還大力試點發展特色種植業,示範推廣高粱、紅蔥、紅薯、沙蓋、扎蒙等新品種,大力發展黃芪、板藍根等品種的中藥材產業。同時加快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榆陽區的北部草灘區著力打造萬畝馬鈴薯花海景觀,南部山區大力開發趙家峁一線鄉村旅遊,城郊周邊重點打造酸梨海則村休閑採摘農業,因地制宜、突出優勢、產業融合的區域性特色農業正在形成且持續深化。

榆陽區通過改革,激發政策紅利,目前已新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個、現代農業園區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10個。

榆林市榆陽區的畜牧業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建設,榆陽區沙漠變綠洲,荒地變良田。耕地面積由1978年的86.4萬畝增加到2017年的132.1萬畝。高效、高產、優質的現代特色農業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66%。201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1.21億元,糧食總產量突破5億斤。

橫山區:創新農業生產方式 稻田養蟹讓農民「一地多收」

橫山區位於榆林市中部,淡水資源豐富,但由於鹽鹼土地較多,水成為了橫山區農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資料。改革開放40年來,橫山區通過無定河流域綜合治理、圍河造田,共開闢了8萬畝稻田,目前的水稻耕種面積為4萬畝。

「由於無定河地下的油氣資源、鹽資源比較豐富,導致無定河周圍的土地鹽鹼化較大,嚴重影響農作物種植,因此只能種植水稻。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水稻種植也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榆林市橫山區水產工作站站長郭宏強告訴國際在線陝西頻道。

榆林市橫山區農民養殖的稻田河蟹

同屬榆林市轄區,橫山區同樣在「三農」改革上下功夫,推進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技術,擴大稻田養蟹規模,發揮稻田綜合種養在穩糧、促漁、提質、增效、生態、環保等多方面的作用。近年來,橫山區大力發展和推廣的稻田養蟹模式,已逐步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助力,也成為橫山區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深度利用生產資料的重要舉措。

據了解,稻田養蟹是採用「大壟雙行」水稻栽種模式,既能滿足河蟹生長所需的光照和活動空間,又能使水稻獲得良好的通風透光,提高水稻產量。這種立體生態種養新技術模式讓農民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三收」。2017年至今,橫山區將稻田養蟹作為橫山漁業的主導產業來抓,並計劃於2020年建成陝西首個萬畝稻田生態養蟹科技示範基地,使稻蟹綜合種養成為一項服務地方、助力脫貧的支柱產業。截至目前已發展稻蟹綜合種養10660畝。

據介紹,橫山區每畝稻田產值2000元左右,通過在稻田裡養殖河蟹,每畝稻田養蟹為農民額外增收400至500元。「現在我租了300畝稻田養蟹,2017年一年依靠稻田養蟹就收入12萬左右。」當地農民喬建兵告訴國際在線陝西頻道。

橫山區通過稻田養蟹,實現了「水稻+河蟹=農民增收+企業增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的成效。橫山區還引導養殖戶發展養殖新品種,引進小龍蝦進行稻田養殖試驗。2018年試驗面積30畝,試驗池塘養殖小龍蝦,池塘自繁小龍蝦苗種等項目。

榆陽區和橫山區抓改革、促「三農」,已成為榆林市奮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核心目標的縮影,也是促進現代農業紮根黃土地的重要力量。


推薦閱讀:

南方蔬菜青枯病高發期防治有機農藥青枯立克
不要種菇了,這話是害人還是幫人?

TAG:三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