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師收入過萬的職位都在哪?如何入隊?

工業設計師收入過萬的職位都在哪?如何入隊?

來自專欄說你懂的設計13 人贊了文章

(寫於2014年,2018年最後編輯)工業設計工作競爭激烈不好找,收入可觀的機會更難找,有很多朋友在設計公司的圈子裡感覺永無出頭之日,我當年在設計公司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設計還有收入更高級的圈子,更不知道如何打入這個圈子。我就以自己的經驗給大家指個方向吧...

先說一說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吧

前些日子,我的一個前諾基亞設計部門的同事/朋友Kun,在完成了ACCD的研究生學習後,被一個美國知名社交網站的CEO在畢業設計展上強力挖走…而且是偏離了老本行工業設計去做用戶體驗了。要知道,他的設計很可能看我的文章的人有些都用過的…他還在12年跟我一起參加IF領獎,而且他拿的是金獎。這樣一個工業設計的背景不能說不強,一般來說,很多人在這條本來就不好走的路上走到這個階段,不會輕易轉行(雖然是相關專業,但畢竟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往往會選擇沿著專業的路線攀登,無論是做個高級打工者或者創業,因為這種方式往往更有效,更安全,畢竟你在製造業有經驗,有人脈,有能力。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在工業設計圈已經混出頭角的人,卻能大膽選擇了一個對他來說新的領域。我想,除了他本身不安分和喜歡冒險的基因這些因素以外,他也一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一定是他看到了什麼讓他動心並且為之冒險的東西。就像他當年辭職去ACCD上學一樣…(2018年追加,他還是在做ID...只不過設計更注重於用戶的體驗方面)

在諾基亞與微軟交接開始,不停地有獵頭來推薦工作。推薦的工作基本有三類,一種是各種設備製造類的企業的工業設計職位,二是隸屬於各種混搭企業(主要為互聯網企業)的創業部門的工業設計職位,三是各種互聯網公司的UE/UX設計職位。除了獵頭推薦的職位,還有一些小初創公司紛紛在圈子裡發布找人的消息。(2018年追加,已成為歷史)

——————————————————————————————

上門是一些材料,現在開始正文。

經過公司併購這麼一折騰,增長了我對圈子裡的就業情況的了解。簡單來說,如果想月入過萬,除了創業以外,基本就是我上面第二條說的那三種職位。也許你會奇怪為什麼我沒有寫設計公司,答案很簡單,設計公司只有極少人才能過萬,我上面說的幾種工作月收入過萬基本可以說是個底線(包括應屆生)…我之後的文章主要就是介紹一下每種職位的潛力,發展機會,還有如何找到這種工作。

先說最熟悉的製造業說起吧,提供這種工作職位的公司大家很熟悉以(舊)諾基亞,聯想,華為,等500強企業為代表。在前些互聯網還沒有如今這麼發達的時候,製造業是職場里的香餑餑,那時候如果能去這種500強企業那可是非常高級的白領了,雖然還是不能跟搞金融的金領相比,但在我還上學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輕鬆拿著過萬的月薪買房去了…其實諾基亞手機業務的衰落就是一個製造業(不光是手機)的轉折的標誌,即製造業市場已經基本飽和開始血拚成本和價格了,這對於我們這種找工作的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後來進入製造業的人的收入,有很多時候後進來的新人反而沒有幾年以前的「新人」待遇好…;同時,隨著製造業市場的飽和,基本剩下就那麼幾個巨頭,圈子變得很穩定,大家都是跳來跳去…這個對於已經進入圈子的人來說是影響不大的,畢竟已經進來的人有經驗了,人脈的圈子也很快的鋪滿到各個公司,很少出現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對於企業而言,僱傭有在同等體量公司工作經驗的人也是有利的,可以互相學習管理經驗,還有就是不用再從新培養什麼技能,來了就能上手,最重要的是人家的企業已經幫你篩選過了,你只要多花點錢挖來就行,一舉多得。然而,對於還沒能加入到圈子裡的朋友們來說,以上則不是好消息了,因為市場飽和後,基本職位數量很穩定,新人必須要等到前輩們跳槽或者升遷,又或者是公司增加業務才能有機會進來,所以難度比較大。雖然難度大,但相對應的收益也比較好,首先這個圈子雖然比較穩定,但是很大,對於已經進來的人騎驢找馬的機會很多,而且大公司產品多,設計人員多,有很多管理的職位,干好了的話發展空間也是不錯的。雖然我剛才提到製造業在轉型,但是製造業終歸是個基礎行業,雖然規模不太可能會有大增長,但是未來一些年也不會有太大的縮水,畢竟世界幾十億人都等著用製造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呢。所以,總體來說製造業這個圈子如果能打進來,還是有很多機會的,雖然巨富的機會不是很多,但是整體來說待遇還是在社會的中上層的

現在來聊聊各種互聯網(甚至其他行業混搭)公司的創業部門,以前我很難想像除了製造業以外的公司也有工業設計這種職位,而且還很多(其實現在作為微軟員工也一半變成了這一類…囧)。比如阿里,百度,360等互聯網公司,其實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的潮流下,任何行業的公司都想插進來一腳,所以也不局限於互聯網公司有很多其他領域的公司也都有類似的需求。這些互聯網公司(包括非互聯網但想插足的,以後不再特意指明)由於已經有自己的主業作為支持,財大氣粗,捨得投資,設計師的待遇自然也不會太差。不過畢竟他們在硬體行業都是新手,雖然財大氣粗,但是並沒有豐富的硬體知識,管理,運作經驗,更別提成熟的設計團隊了。所以目前市場上你也可以看到這類公司的工業設計參差不齊,沒有什麼能設計上一鳴驚人的產品,主要都是賣功能,很多時候甚至都是委託設計公司做設計。對於已經在製造業背景的公司打拚的不錯設計師來說,去這類企業是有很大風險的。首先,互聯網公司做硬體往往本身也是試水,畢竟不是主營,未來發展很不確定,不同的互聯網公司往往都有同樣的產品在運作,最後誰活下來誰黃了很難說。其次,由於是沒有硬體經驗的團隊,基本扁平化管理,設計在團隊里往往僅僅是一種服務,很難進入到策略的層面,對於設計師的職業發展空間來說有一定的瓶頸。第三,沒有成熟的團隊,就沒有成熟的設計方法,沒有大牛給你指路讓你學習,這一點對於還沒有見識過大牛的人來說不太好理解…說簡單點,就是很少有設計的制高點一樣的人讓你學習,到這裡你就成了專家教別人了,相應的專業理論和能力本身的提升會比較慢;不過,這類公司也有它的好處,第一當然是捨得給錢,因為我上述的原因,這種公司想挖到已經比較牛的設計師的話必須要把工資提到很高,否則已經很優秀的設計師是不願意放棄自己良好的發展前途的。第二,這種公司高薪挖人往往進去以後都當頭兒或者專家,有很多機會可以從設計師晉陞為帶人的管理層對很多人來說也是誘惑。第三,一旦所在的事業部發展起來了,你就是元老,那今後的發展就無可限量了,比如阿里巴巴上市之前去的工業設計師帶股票的上市之後一夜就相當於發了套房。以上的風險都是對於已經在500強混的很好的設計師來說的,對於還沒有那麼資深的設計師來說其實是個不錯的機會,畢竟收入還是可以,工作能力也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走運的話還能當元老級員工…(2018年追加,很多開始著重發展硬體,大價錢挖人,有點成為工業設計的收入擔當的架勢...)

還有現在很多的就是創業型公司找工業設計師,各種智能硬體…都是年輕人的小團隊,往往都是已經拉到投資的,由於團隊年輕有活力,相信設計的價值,對於設計師還是比較捨得投錢,只不過在廣闊的市場裡面整個公司也屬於大浪淘沙中的一粒沙,是沉是浮誰也說不好,對於已經可以在設計界打出一片前途的設計師來說風險極大。但是相應的,也有很多可以收穫的東西,一個是創業的經驗,和各種設計之外能力的學習,另一方面在公司成功之後可以成為創始人。比如小米…有的設計師就是在公司初創的時候進入的,現在有多富咱就不說了…;對於我個人來說,這個有點像是賭博,贏了飛黃騰達,輸了雖不能說一敗塗地,但對於事業在穩定上升期的人來說還是很大的損失,當然如果是個你熟悉的甚至是深信的創業團隊,還是值得一試的。曾有朋友拉我去一起創業,他們已經是在美國獲得風投並且已經有產品在市場上銷售了的公司,他們出於公司發展的考慮,之前找設計公司做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於是想找一個資深設計師加入創業。然而經過認真的權衡,我放棄了他們的邀請(其實我當時真的動心了),選擇了另一種未來…作為朋友,我真心希望他們能證明我的選擇是不明智的。話說回來,對於一個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設計師來說,創業型企業也是個很不錯的機會。(2018年追加,目前好像很少了,全都是做軟體和服務...)

最後來說一說現在如日中天的ID轉做UX/UE(這兩個好像都是UserExperience的縮寫,之後都用UX代表),本來我身邊就有很多工業設計出身的UX…事實上,好像沒有UX這種專業修正一下,引用 @Gary的後青春時代 的話「香港理工交互設計專業算是亞洲UX課程祖師。院長辛向陽跳槽去了江南大學,建立起了國內第一個交互設計專業(據我所知)」。而且據我觀察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我認識的UX設計師基本都是理工科背景。包括我本科的一個目前在做UX的學妹(其實後來又在香港理讀了工業設計研究生),還有之前提到的ACCD的哥們等等。其實在我心中,設計實際上是在傳達體驗,一個設計,無論是產品,還是平面,又或是一則企劃設計,的評價標準最終都會落實到人的體驗上。咱們普遍認為的「工業設計」,只不過是通過賦予產品以造型,色彩等手段,傳達出一種體驗,如果這種體驗被消費者接受並且認可,那麼這個設計就是好的。之前的工業設計往往是在實物產品這個領域,而這個領域對造型,美感,手繪等技能依賴較為嚴重,設計師必須利用這些基本的技能才能傳達自己的設計意圖,畢竟一個主意或者創意再好,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物上才行,這就把很多有思維能力但是沒有專業能力的人拒之門外了。但在我看來設計師是一個最貼近消費者的行業,設計師的天職就是為消費者代言,幫消費者解決問題,所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往往是設計的核心,至於前些年的工業設計,只是著重解決了「產品不好看,不好用」這一問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設計漸漸的也顯露出它的本質——以體驗為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在互聯網環境下,體驗往往可以從傳統工業設計上面剝離開來,脫離形態的束縛,不用自己手繪與造型的功夫,直接發揮思維的作用,尤其是在軟體,網站,APP等任何跟人交互的地方通過實驗,構思等方式配合平面設計師直接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許是為什麼我認識的很多理工類工業設計師都去做UX的原因,也許他們一開始想做的就是這個,只不過那時候沒有這個專業細分,所以這個就業方向也算是互聯網時代給很多設計師的第二次機會。我想我之前提到的那個朋友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吧,我能感覺到他是個很細膩,很善於思考的人,所以他做這個決定我雖然覺得可惜,但是一點也不意外。如果感覺在傳統工業設計力不從心,這不失為一條明路,具體怎麼走,我也沒經驗,問相關的專家去吧。回到傳統工業設計師,如果已經在產品這個領域有不錯的建樹了,轉行還是需要很大勇氣和成本的…雖然有閱歷可以幫你,不過畢竟要扔掉很多之前領先於別人的技能的話還是很大的損失,所以高端設計師要謹慎。對於廣大初段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設計師來說,至少收入還是很有誘惑力的,互聯網公司嘛…入門不上萬怎麼能叫互聯網公司呢?

前面說了這幾種不同就職的方向,也許很多朋友覺得好像距離自己還是太遠,似乎在沒有解決溫飽的時候這些工作都是浮雲。我就簡單說一下怎麼樣才能前面描述的這些工作。最簡單的當然是去名校了,無論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我前面的文章介紹過,除了能力以外名校的人脈廣到你想不到,不贅述了;被考試刷下來的人怎麼辦?那就踏踏實實去一家能學到東西的公司干幾年,打幾年苦工,積攢足夠的見識,能力,人脈,自然會有機會(以我的情況為例,不知道的請看前面的文章)。除了這兩種以外我也沒什麼好主意,只能靠運氣了。

以上只是我個人在目前的就業市場環境中觀察出的經驗和見解,可能有很多不是,大家悠著看

PS:希望大家看完了我的文章如果覺得不錯幫忙點個贊什麼的,雖然寫著只是愛好,但是小小的虛榮心還是有的…

——時間戳:首次寫於2014年,最後修改於2018


推薦閱讀:

消費主義時代物質享受的反思。
關於三防產品設計中的表面防護工藝知識分享
從插畫到情境圖丨看多了故事你自然繪畫故事
一組手錶線稿快速表現(一)
世界競爭浪潮下 中國推進工業設計發展很有必要

TAG:工業設計師 | 工業設計 | 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