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為什麼總能心想事成?
一些人為什麼總能心想事成?
有個成語叫「心想事成」,雖然不知道什麼典故和什麼道理,但隱隱相信古人說的話。
「心想事成」成為「心靈成長」和「自我幫助」領域中現象級的事件,核心內容也被稱為「吸引力法則」。無論影片中和現實里,狠多人都表示自己確實受益於「吸引力法則」,生活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升華。
吸引力法則的秘密
《秘密》的核心內容也被稱為「吸引力法則」,概括而言是指在大自然的法則中,每一個人,作為時刻與周遭環境(包括大宇宙)交換和感應的能量體,一旦學會運用正面思考創造出的「吸引力」,將得到無條件的回報,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會心想事成,甚至見證奇蹟。
事實上稍微熟悉 NEW AGE(新紀元思潮)的人,同樣可以在《賽斯資料》中發現類似的講解——根據「你創造你的實相」原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從轉變觀念到轉變行為模式,來順利實現理想的人生。
什麼是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認為人可通過正面或負面想法,從而得到正面或負面的結果。這種信念是基於人們的一個想法,他們的想法都從「純粹的能量」而成,這信念就好像一種力量吸引相應的力量。
簡言之,是將你的願望在思想和態度上轉化成你已擁有的狀態。
譬如:你希望你得到最新上市的自行車。不要去理會它的價錢又多昂貴,不要去推測自己的想法多麼不現實。你只要將"我想要"的想法轉變成「我已擁有」,然後盡情享受這種思想帶給你的快樂感覺。好了,你已經向宇宙下了訂單。而後,會有某種契機在你生活中出現,使它變成現實;而你只需要順勢而為即可。
吸引力法則的實現分為三個步驟:請求、相信和接收。
請求——詳細、簡短、直觀且清晰地列出你想擁有的事物。你只需要列出你想要的事物,盡量避免「我不想要」、「我不想擁有」這類否定句式(思想只關注於你所想的事物,並無法判斷出主觀意識)。
相信——你已經列出你的夢想,接下來你所需要的就是相信它已經發生,已經為你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不要懷疑不要猜測,也不要去擔心它將會以何種形式實現。
接收——在你的潛意識裡,你相信它已經實現,它已經變成了實物,它的的確確正在為你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而你,只需要感受它,享受它已經出現在你的生活、並且為你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好處。
以上概念出自傑克·坎菲爾德的《吸引力法則》一書,他認為實現願望需要經過這樣的過程:
發願——對你所列出要求的正面宣誓。即使重複你的目標,對其進行心理上的強調與強效。
視覺化——對你的目標進行畫面想像,儘可能使之變得更真實。當你在想像你站在絕崖邊上搖搖欲墜,你或許會真實地感到手腳發軟、甚至出汗。這就是視覺化。視覺化是強效法則的最有效途徑。
態度——改變生活,有時候只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學會感恩,感恩所散發出的幸福感的頻率,會「同類相吸」更多幸福的事物。可以借實物作為感恩物,提醒自己。
祈禱和冥想——放空思想,讓自己心緒平靜。
行動——吸引力法則並不是願望提取機,為了實現夢想,你必須做出相應的行動。通過發願、視覺化等一系列強化,宇宙會吸引助你達成目的的事物、人或資源進入你的生活。你必須利用它們,並為達成你的夢想努力。
那麼,在生活中真正去操作吸引力法則的時候,究竟會發生什麼呢?
轉換負面信念真的有用耶!
我有個朋友,外號叫小巫婆,她沒有信仰,但經常向宇宙祈禱,也經常收到宇宙給她的驚喜。比如她想要一個新手機,過了兩天就會收到朋友快遞過來的手機;她祈禱見客戶的路上暢通,果然那段時間高架上車流並不擁堵;她甚至運用這個秘密法則,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二春,她列了一個清單,寫下了她對未來伴侶的六十七個條件,比如喜歡寵物、熱愛孩子、會說兩門外語之類,當然這些要求,她自己也能做到,結果,她真的心想事成,找到了心儀的男友,居然符合她百分之九十的條件!
我們不得不驚嘆,她實現了這個奇蹟。
確實,秘密法則里有一條,轉換您的負面理念,說「不要痛苦」只會招來更多的痛苦,不如說,「我很幸福,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事情的發生是根源於自己的心理模式,比如一個悲觀的人,看什麼都是悲觀的,一旦悲劇發生,一邊哭嚎,一邊心裡深處暗暗得意,您看我的判斷準確吧?
心想事成,在潛意識裡埋下一顆正向的種子,擺脫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綻放出自我的能量。
比如那段時間,我那個小巫婆朋友就會經常給自己暗示:我正走在幸福的路上。每次等車,就對自己說,看,我的幸福就像我要等的車,早晚要來的,不過五分鐘和十分鐘的差別。
可是,秘方也會失靈!
但很有趣的是,有部分人運用這個法則改變了這個命運,也有很多人在這條路上重新跌倒。
我們都渴望「夢想成真」,宇宙是非常慷慨的,問題是,你是否真的只有這樣一個願望?
譬如,你愛一個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嗎?你是不是同時又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願望自然很難實現,因為慷慨的宇宙同時也會幫你實現另一個想法。關鍵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選擇——我到底想得到什麼。
馬爾茨認為潛意識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的制導系統就會幫助你接近並擊中這個目標。
但為什麼很多人並沒有擊中自己的目標呢?那是因為,你的意識不僅輸入了目標,還輸入了你沒有覺察到的目標。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說「我要掙錢」,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卻是「有錢人是壞蛋」;一方面說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卻說,我就是低人一等……
讓我們回到小巫婆的故事,她是否從此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實,他們和世界上所有的伴侶一樣,在經歷了蜜月期後,也進入了戰爭和磨合期。
她太過強烈的念力,恰恰成為這個階段的阻礙。她從小特別好強,什麼都要好的,優秀的,所以吸引力法則對她也特別有吸引力,也正因為這樣,她特別害怕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思想和情緒,她無法接納自己本質上是個憂傷的人,正因為她沒有洞察和接納到自己的內在衝突,她也無法接納伴侶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於是紛爭經常就此而起。
祈願究竟出於逆反還是真情?
處境的改變,最根本在於對自己內在心理的洞察,和觀念、行為模式的改變。
人如果處在一種困境里,基本可以肯定人的內在肯定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正在抗爭中。
比如我們都渴望有幸福的愛情和婚姻,但往往求而不得,為什麼?
往往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在作怪,特別是那些無意識認同的未被覺知的思維模式。
比如一個女子,由於從小被父母遺棄,有很強烈的被拋棄感和不配得到感,導致潛意識裡渴望有悲劇感的情感生活,心理學上稱為「強迫性重複」——所以她一再遇上並交往不靠譜的男人,而不是穩定的有安全感的男人。只有她覺知到這個模式,願意去打破這個輪迴,運用吸引力法則才有效。還有個朋友,找的男朋友,老是遇到男方家人的阻撓,因為她找的都是沒有真正長大的男人,聽父母話的奶嘴寶。所以一旦父母反對,感情就進入死胡同。
問題的焦點是,你為什麼要找個奶嘴寶?這個需要探究,也許找個軟弱的男人,有控制感,也許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角色錯位。
只有我們對自己了解得越清晰越深入,我們發出的願望才越單純直接,宇宙才能接收到我們內心真正的期待。
越執著的,越容易失去
為何我們有了強大的念力,仍然吸引不來我們想要的東西?除了覺知我們的模式,還需要了解下這個奇妙規律——你越執著的,你越容易失去。
比如小巫婆,她根子里的行為模式是:好強,什麼都要好的,什麼都要優秀,這也解釋了她為何對心想事成這麼著迷,也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想要的都能拿到。
執著於好的,符合自己心念的,對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越不喜歡,逃避、抗拒,希望自己天天好情緒、處在正向狀態里,對自己低落的、憂傷的情緒根本不接受,事實上,她內心埋藏了太多憂傷,但表面上她是個特別快樂爽朗的人。
一旦執著,世事就來考驗她了,婚姻、孩子都是功課。
再回頭看心想事成,最根本的原則是,不管發生什麼的,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都是OK的,都是可以欣然接納的,所謂好壞正向負向都是人心自己的二元分別。
我們可以承受失去,也可以承受擁有。如果一定執著在某個形態的有或者無上,就把自己給束縛住了。
當然,人性喜歡擁有。如果換個說法:你先學會承擔失去和遠離,就更能學會如何擁有——這樣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或者,更文藝點,心就像個容器,越空就能接納更多的有,所謂真空妙有。
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心想事成?
在這種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心想事成,就會更明了如何才能吸引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首先,我們要洞察自己的模式和動機,讓潛意識和表面意識矛盾的那一面浮出水面,釋放掉它,也就是從原來的模式里掙脫出來,重塑內心的自我意象。
比如看到自己對婚姻幸福的渴望,同時又受困於原生家庭的模式,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矛盾心念。
其次,洞察之後重塑自我意象,表面意識和潛意識就得到整合,就會真正讓你的目標變得很單純,或者說,你真的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就自動會幫助你實現它。
有這樣一個案例,植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於搞清一個石塊中鑲嵌的魚化石。由於百思不得其解,他將工作放在一邊,試圖從頭腦中摒棄這一切。他在晚上反覆對自己說: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條魚,如此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覺前拿了紙和筆放在床邊,快到早晨時,那條魚出現在夢中,一開始很模糊,但它的動物學特點最終變得十分清晰。有天仍然伸手不見五指,他在半夢半醒之間將這些特點寫在床邊的紙上。第四天早上,他驚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圖,以之作為指引鑿開化石的表面。當魚完全顯露出來時,竟然與草圖完全一致,於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種類。
這說明,只要你設定了一個目標,就可以將其交給潛意識去工作,這時甚至你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鬆越好。放鬆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著一個邏輯「我能找到答案」,而放鬆是「我要鬆弛掉緊張的神經,打開通向宇宙之門」。也就是說,答案不是我找到,而是因為我打開了通道,答案自動來到身邊。因此,愛迪生才說:「思想就在空氣中。」
真空生妙有,宇宙中無所不有。所以,只有你足夠的鬆弛,這也許才是心想事成的最核心秘密。
覺察是無法速成的,唯有下越多功夫,才能覺察的更廣、更深的無間。覺察之後,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選擇,我們不會再像過去那般,被自動化的反應所控制著。換句話說,我們將逐漸成為自己的主人。
吸引力法則中的怪圈
當我們懊惱地自問:為什麼我會遇到這種人?到底是我內在的什麼吸引了這種人來到我的生活中?我說,親愛的,不需要再責怪自己了,這不是你的錯。
你更迷惑了,說,可是不是說,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實相嗎?不是說,一切進入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自己吸引來的嗎?
可吸引,並不是全部。
一次又一次,我遇到來訪的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他們迷惑不解,又充滿自責,拚命的想找出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到底自己內在的什麼創造了這樣的實相,他們似乎極其努力的想要自我成長。然而,結果卻讓自己更加挫敗而無助。這是我們關注靈性成長的初衷嗎?我想不是,沒有人是為了難為自己,讓自己陷入自責的怪圈,而選擇靈性成長的,然而,卻的確有太多人,陷在了這個自已的怪圈裡。
而當我們自以為的「成長」方式變成了一次次指向自己的利劍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對自己的理解和接納,也失去了對自己的包容和慈悲。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變相的暴力,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傷害。
我們在這種過度關注中,逐漸在失去對自己的柔軟,失去用甜蜜的方式犒賞自己的能力,這隻會讓我變得乾澀而尖刻。
成長,不需要掩蓋問題,需要直面真相,然而,過度關注問題,並不是直面,而是苛責。而苛責恰恰來自於對現實的抗拒,對已發生事件的不接納不允許,這又在另一個層面造成新的問題。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這種思維把焦點對準了why,而不是how。當我們更多的關注在「為什麼會這樣」的時候,看起來是想解決問題,然而,卻始終在改變的外圍打轉,我們試圖找原因找根源,其實背後隱藏著的是需要被看到的無法接受難以理解的「不公平」感。
否則,只是不斷的在自己身上挖根源,就會出現一種結果:看起來很努力的要成長,看起來做了很多功課,然而卻忘記了,改變是在當下發生的,如果此刻你的焦點依然對準問題,那麼哪一刻你可以不這樣做呢?
這樣不斷追尋why的一個好處,也許可以帶給我們一種靈性上的「清白感」——我在努力地找到自己的問題,我對自己很負責,我在努力地成長。
於是,我們可以這樣的說服自己,從而繼續掩蓋真相——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我覺得不公平,我必須找到那個「根源」,看到是什麼造成了我的問題;而不是真正的我看到了此刻我身上出現的問題,並對此負責。
這樣的結果是只能在真正的現實問題外圍打轉——我們通過這種方式成功的規避了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和自己所應當做出改變的部分。
對吸引力法則的片面解讀和過分誇大
其實對吸引力法則的誇大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靈性成長的過度期待的一個顯現。有很多人以為靈性成長了,就可以擁有一切了。當我們相信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時候,自然就期待自己的改變,也同樣可以改變一切,那些我們不想要的,不喜歡的,不那麼舒服的一切。
而這造成的問題,常常是我們不是對自己真正的負責,而是責怪自己——怎麼這麼努力了,外在的顯化還是沒有變成更好更好的樣子?一定是我做得還不夠,我還不夠好!然後,沉溺在自責里,繼續以挖掘自己的問題來kill time,卻唯獨不肯做點什麼來改變此刻的現實——我們總是相信找到某種所謂的造成問題的「根源」,然後我們就好了,一切都好了,卻唯獨不肯相信每天的一點改變,可以積沙成塔,水滴石穿。
對吸引力法則的過度誇大,也表現在,很多朋友把時間和精力大量花在努力鑽研吸引力法則上,拚命地想吸到自己想要的。
想過輕鬆愉快的生活的想法,本身並沒有問題,然而如果這只是我們逃避努力的手段,那麼吸引力法則就變成了助長懶惰和貪慾的幫凶,我們一方面覺得自己理所應當就能夠佔有一切想要的資源,一方面又不想為此付出努力。
靠觀想,就可以吸引到巨大財富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嗎?就算中彩票,也需要有買彩票的動力和行為,才可能發生中獎的結果。就算是撿到彩票,也得彎下腰,才能拾起來那張紙。完全寄希望於吸引,無異於奢望不勞而獲,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能算是「高明」的,「有靈性」的想法。
事實上,靈性成長並不是滿足我們慾望的手段和我們逃避痛苦的法寶。每一次成長的拔節都是帶著疼痛的,內在的拓展與靈性的成長更是如此,它從來都不是為了讓我們感覺更舒服的蜜罐。內在的拓展與成長,就好像是爬山的過程,你想登上山頂,看到山頂的風光,那麼需要克服自身的重力就需要「做功」,而做功自然是感覺累的,感覺艱難的。
但是,爬山的過程也恰恰在鍛煉的我們的身體,鍛煉我們的意志,每一個階段看到不同高度的風景,也在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內心。這一切都不是呆在原地打轉所能夠得到的。
而帶著尋找蜜罐,爬進去就不出來,從此盡享人間美事的目的來成長,那麼自然就容易陷入挫敗感里。事實上,並不是你不夠好,也不是你「吸」的還不對,而是世事本身就很複雜,是種種因緣和合而生的結果,並非你的一己之力可以改變一切的。
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大世界,也許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打理好自己的那個小世界,境隨心轉只是故事多稜鏡的一個面,還有一面叫相由心生。也許,我們並不能創造自己無波無瀾一片坦途的人生,然而不斷拓展的內心世界,卻可以越來越走向一個柔和而充滿愛來面對生活的自己。
有效的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
修行中很多時候,我們會缺乏覺察者的存在,而究竟如何通過覺察,深入自己的潛意識,去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或許,這裡會給你答案!
覺察並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平面,它是存在於三度空間之內的。
第一度空間是它的寬廣度,第二度空間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間則是它的時間。
覺察的寬度
注意那些我們平常避開、逃避、不願意看到的。
學習覺察首先要看我們是不是覺察到所有的寬廣面,有沒有將自己的覺察擴散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我們在這個單元里談到每一個覺察,都包括洞察與覺醒。覺察像是一個探照燈,你照到哪裡,它就會在那個地方覺察到更多的東西。
尤其覺察是有選擇的,我們經常選擇去覺察自己想要覺察的東西,這樣的方式也在我們的生命里,我們稱之為「強化」。覺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去覺察那些我們平常避開、逃避的、不願意看的。
當然在那種覺察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痛苦,但是沒有一朵美麗的花不是開在痛苦的深淵裡,覺察需要極大的勇氣,尤其是我們要去覺察平常所避開、不願意承認及面對的。
覺察的深度
請記住這樣的遞進過程:行為→思維模式→感覺→情緒→傷害→恐懼→渴望→價值體系。
覺察的第二度空間是深度。潛意識就像一座冰山,是無限寬廣而且無限的深。冰山所露出來的一角,僅僅是表面上我們看得到的一個行為—當然也有很多人連自己的行為模式都沒有覺察到。
覺察要往深處一層一層去探索:首先你有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然後再看看自己的行為之下還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造成你的行為;在思想的下面還有所謂的感覺,比感覺更深的地方有情緒,比情緒更深的地方有所謂的傷害,比傷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懼,而比恐懼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與滿足,而在其下還有我們的價值體系。
覺察的時間
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的生命故事保留一隻眼睛、一分能力。
覺察第三度空間是時間,也就是說當你和外緣接觸時,是否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生命里的發生?我們稱這種覺察為無間的覺察。
當看到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當下就能停下來看一看:「我這個不舒服到底是什麼感覺?他的哪一部分、什麼特質讓我不舒服?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想要我做些什麼?我對這種感覺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
就像這樣,在平常的生活里,碰到每一個發生、每一個外緣的刺激時,都能保留一分能力及一隻眼睛來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此武斷地認定對方是一個討厭的人,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一個事實。
真正的事實是:它只是自己生命里的一個投射,它可能與你生命里的某一段經歷有所關係。
不論在吃飯、走路、睡覺、吵架時,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時間,能隨時與自己的內在發生在一起,就是無間的覺察。所以覺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覺察有寬廣度、深度和間性。
如果你開始往生命潛能覺察的領域裡走,請試著不斷開拓自己的寬廣度,勇敢地去接觸過去所避開、所沒覺察到的部分,經歷更深的地方,去覺察更深層、更深處的內在,從行為進入自己的思想、感覺、情緒、傷害、害怕與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價值體系,把握住生命的每一時刻、每一個機會,去做無間的覺察。
推薦閱讀:
※俞敏洪:優秀的領導者都會自創氣場
※穿搭 | 冬天穿什麼百搭又時髦?非長大衣莫屬,膝下15cm最顯氣場!
※像她一樣!小個子照樣穿出大氣場 !
※弔帶裙才能穿出優雅氣場,清爽舒適滿滿回頭率
※緊身褲穿著幹練清爽,妹子靚麗吸睛,凸顯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