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

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公元471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間,進彳行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的改革。改革首先從吏治著手。北魏初年,各級官吏沒有正式俸祿,由官吏自行向農民徵稅,使一些不法者得以漁利,致使階級矛盾激化,反魏起義不斷發生。公元482年,正式頒布俸祿之制,規定了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者處死。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規定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成年男子受露田40畝,成年女子20畝,種植糧食,因為要休耕,加倍受田。此外成年男子還可分得桑田20畝,不宜種桑的地方,可分得麻田10畝,成年女子5畝。農民老了或死了,露田、麻田要歸還國家,桑田可以傳給子孫。在頒布均田令的同時,並調整了農民向國家繳納租調的標準。均田制的實施,對社會經濟發生了重大影響,多少改善了農民處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公元486年,為查出豪強地主隱匿的戶口,建立三長制,規定每五家組成一鄰,每五鄰組成一里,每五里組成一黨,鄰有鄰長,里有里長、黨有黨長,據實報告人口多少,孝文帝即位時年僅5歲,由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以上的改革實際是在馮太后主持下進行的。馮太后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婦女,她辦事果斷,敢於改革舊習,實行新法。孝文帝自幼受祖母馮太后撫養,深受其影響。公元490年,太后病故,孝文帝親政,又進一步實行改革,尤其是遷都洛陽,把改革推向更高階段。

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因當時的客觀形勢決定的。

北方統一後,長期的民族征服戰爭已經過去,實行文治的任務提到日程上來。平城(今山西大同)作為都城已近百年,要實行文治,移風易俗,平城的守舊勢力太大,而洛陽位於南北之中,是東漢、魏、晉以來歷代都城所在,又是中原的文化中心,遷都洛陽,一方面可以擺脫守舊勢力的威脅,另一方面便於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

平城一帶氣候寒冷,6月降雪,風沙長起,再加上經常發生水、旱、疾疫之災,發展農業有其局限性。平城自作為都城以後,人口集中,游食者多,糧食供給發生困難。早在拓跋嗣(太宗)統治時期,就有遷都之意,後來,雖因大臣的勸阻而打消,但仍把一部分饑民遷到河北去「就食」。均田制頒布後,黃河流域的農業恢復很快,北魏政府日益依賴黃河流域的租調,為保租調剝削,就要在政治、軍事上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平城偏於北方,而居住在魏北方的柔然勢力還很強大,它時刻威脅著魏都城的安全,因而遷都洛陽勢所必然。孝文帝遷都恐怕大臣反對,因而是通過假意的南伐來實現的。

公元493年,孝文帝召集群臣議論南伐事宜,群臣都不贊成,但不敢開口、任城王澄站出來反對,孝文帝大怒,厲聲喝斥任城王:「國家是我的,任城王你想破壞眾人的意志嗎?」任城王對答道:「國家雖是你的,但我是國家之臣,看到國家即將出現危險,我怎能不說!」雙方爭執不下,於是孝文帝宣布退朝。回宮後,召任城王入見,孝文帝對任城王說:「我在明堂聲色俱厲喝斥你,是怕群臣壞我大計。國家自朔土興起,遷居平城,此是用武之地,不可實行文治,現在要移風易俗,實在很難。我想借南伐之名遷居中原,你認為怎麼樣?」任城王澄說:「陛下欲卜宅中土,經略四海,此周漢所以興隆也。」孝文帝又問:「北方人習舊戀故,一定會驚擾,怎麼辦?」任城王答道:「非常之事,不是平常人所能知道的。陛下聖心決斷,他們即使不贊成也無可奈何!」孝文帝高興地說:「任城王,就是我的子房(張良)!」。

6月,孝文帝下令作南伐準備,修黃河橋,命尚書李沖負責武選。7月,戒嚴全國,布告四方,進行南伐。幾天後,孝文帝率30萬大軍從平城出發,一路上秋爾連綿,9月到達洛陽,稍停幾天後,孝文帝戎服執鞭,命全軍繼續南進。群臣稽首跪在馬前。孝文帝問道:「廟算已定,大軍將進,諸卿還有何話說?」尚書李沖等回答說:「今天的舉動,天下都不願,唯陛下孤行,臣不知陛下為眾南伐竟是何意?臣等以死相諫,請陛下停止南伐。」孝文帝大怒:「我要經營天下,期望統一,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是為刑法所不容,你們不要再說了。」策馬將出,於是安定王元休等跪在馬前哭諫,孝文帝對群臣說:「今天動而無成,何以示後人!朕世代居於幽朔,想南遷中土,如果不南伐就遷都於此,你們以為如何?願遷者站左邊,不願遷者站右邊。」南安王元楨上前說:「成大功者不謀與眾,今天陛下若停止南伐,遷都洛邑,這是臣等所願,也是蒼生之幸。」群臣皆呼萬歲。雖有一些人不願南遷,但更不願南伐,二者比較起來,南伐比南遷風險更大,所以都不敢說什麼,遷都的事就這樣決定了

尚書李沖這時對孝文帝說:「陛下定都洛邑,宗廟宮室不可能馬上建成,願陛下暫回平城,等群臣營建完工,再遷都不遲。」孝文帝怕回到平城,北人戀故難遷,於是就說:「朕將巡查州郡,到鄴少停,明年春上回洛,不宜北歸。」就派任城王澄回平城曉喻留守平城的百官遷都之事。派鎮南將軍於烈回去鎮守平城,並負責處理政務。

這年10月,孝文帝進金墉城,征穆亮、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爾營建洛都,然後孝文帝經虎牢到滑台。任城王澄回到平城,留守平城的官員聽說遷都無不驚駭,任城王援引古今,耐心勸說,人心才平定下來。任城王回到滑台報告,孝文帝聽後非常高興地說:「非任城王,朕事難成。」第二年9月正式遷都洛陽。

孝文帝遷都洛陽,遭到守舊的鮮卑貴族的激烈反對,北魏政權中鮮卑族的元老穆泰、元丕、陸就是其代表。他們認為,鮮卑貴族之所以能統治中原,是因為鮮卑人勇悍善戰,習慣於馬背上的生活方式,倘若南遷,生活方式的轉變會使鮮卑人的氣質變得脆弱,失去過去強悍善戰的性格和習慣。另外他們又恐孝文帝寵幸漢人而疏遠他們,害怕自己的政治地位受到影響,因而,極力反對遷都。定都洛陽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不願攜帶家財跋涉艱險的旅途,又怕洛陽暑熱,仍拒不赴洛。孝文帝允許部分鮮卑貴族留家代北,冬來夏去,時人稱他們「雁臣」,但是,守舊貴族的反抗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太子悔打算輕騎逃回代北,被廢為庶人。後來又因謀反被孝文帝處死。穆泰、陸叡等人聯絡家室王公,在平城發動叛亂,鮮卑費族八姓除於氏外都有人蔘預。孝文帝派任城王澄平定了這次叛亂。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禁止鮮卑語。北魏初定中原,在政治上他們以征服者自居,軍中號令都使用鮮卑語,漢人官員也都學鮮卑語或設翻譯。而經濟文化特別是語言上卻處於劣勢,到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索性下令禁用鮮卑語及其它語言,以漢語為北魏唯一通行的語言。孝文帝對群臣說:「現在要禁北方各種語言,一從正音(漢語),年齡30以上者不能馬上改變,可容緩一些時日。30 歲以下者,在朝任官,不準說鮮卑語。若有明知故犯,要降爵貶官。」公元495年6月,正式下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這一改革,通過消除鮮卑族和漢族語言方面的隔閡,進而達到了逐漸消除民族間隔閡的目的。

其次,禁胡服。拓跋部起自塞外,其俗「編髮左衽」。孝文帝在遷都之前就命李沖等議定衣冠,經過六年的研究,才製成官吏的冠服,婦女的服飾大抵模仿南朝。有一次孝文帝從前方回到洛陽,見婦女戴帽而身穿小襦襖,就責備留守京都的官員,認為他們禁胡服不徹底,可見,孝文帝對禁穿胡服的關切程度。

第三,改鮮卑人姓氏。鮮卑人多用複姓,孝文帝命令,將鮮卑複姓改成漢字單姓。公元496年下詔:「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的先祖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所以稱為拓跋氏,土是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應改姓元氏。」此外,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統部落180氏,都改為單姓。孝文帝還命令鮮卑貴族死於洛陽的,就葬在洛陽,不得還葬平城同時,改他們籍貫為河南洛陽人。

除此之外,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還有修學校、制禮樂等等。

孝文帝遷都洛陽並實行一系列的改革,移風易俗,使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進一步漢化,從而,促進了民族融合的發展,加速了鮮卑人漢化和封建化的進程。

註:

①《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八。

②《魏書·高祖紀》下。

摘自:《河南鄉土歷史》,責任編輯:曉東


推薦閱讀:

【史海鉤沉】中國歷史上不為人知的秘密
1979年 你所不知道的大事 揚我國威 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年號表(唐—南宋)
中國歷史上最時尚的美女皇后
室內世錦賽董斌三級跳遠奪冠 中國歷史第三金!

TAG:洛陽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