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時而自戀、時而自卑?
來自專欄沈言心理8 人贊了文章
問:譚老師,你好!我想問問時而自戀、時而自卑的人是怎麼回事?
比如說,自己做好一件什麼事情或者受到別人的表揚,就會特別有自信。但是一旦遇到挫折或者看見比自己優秀的人,就覺得自己很自卑。有時候覺得挺看不起有些人的,但看見別人的長處又立馬看不起自己。你說,這是不是很分裂啊?
答:這位朋友你好!
聽起來,你的自信是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上的,比如說:我比別人強、我做了一件什麼厲害的事情。如果這些條件不成立的時候,你的自信就瞬間瓦解了。
我想用一個心理學上的自尊理論來解釋你的疑惑。
這裡的自尊不是我們常說自尊心,而是基於自我評價的一種感覺自我尊重和受他人、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通俗一點說,就是我自己對「我是否好的、有價值的、能夠得到別人尊重」的一種感覺。
這個理論我第一次聽到,是在沙哈爾教授在哈佛幸福課中講到的:另外一位哈佛教授提出來的一種理論,他將自尊分為三層:他講自尊分為依賴型、獨立型和無條件型。
具體來說,有依賴型自尊的人,他們的自我評價是基於社會比較和他人評價的。所以他們很需要他人的讚揚,不管是選擇職業還是決定下午做什麼這樣的小事,都是根據他人的認同來做決定的。有依賴型自尊的人在能力感方面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我比他們好還是差?比他們優秀還是不如他們?
獨立型自尊是一種取決於自我的自尊,這樣的人在評價自己時用的是自己的意見,他們的能力感取決於自己認為自己進步了多少、改善了多少、覺得自己的潛力發揮了多少,這就是獨立型自尊,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言論或想法。
無條件型自尊是最高層次的自尊,無條件型自尊是指無論怎麼樣,我們都對自己感覺很好,所以我並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甚至不在乎自己怎麼看自己,我就是如是的存在著。我不會跟人比較,因為我們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聯繫的。
舉個例子,同樣是寫書。如果我是一個高度依賴型自尊的人,我寫這本書,我是為了得到別人讚揚甚至很多人追捧,我是想出版一本比別人的書都好的書。我想通過出書獲得「我很厲害,我比別人都強」的感覺。
如果我是一個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我寫了書,我會自己評價「這是一本好書」或者「這本書不怎麼樣,需要修改」。我會跟自己比較「我比起剛開始寫時進步了很多,這本書比我之前一本要好,我的書寫得更真實了。」我可能不會很在意別人怎麼看,有沒有人寫得比我好。
如果我是無條件型自尊的人,我寫了一本書,我不在乎評價,不管它是好是壞,我就是我,我寫了這本書,我體驗這種經歷,至於這本書是不是比別人的好或者比我以前寫的好,這都不重要,我高興的是我寫了一本書,如果別人也寫了一本書,我也同樣替他感到高興,別人寫了一本更好的書,我會同樣高興,甚至更高興這本書更能幫助到人。
那麼,你看,其實你口中分裂的自戀和自卑其實並不分裂,這就是擁有依賴型自尊的人的表現。
在這個理論中,三個層級的自尊是層層遞進的,他的意思就是必須實現了一層,或者至少部分實現了一層,才能進入下一層。
自尊是漸漸發展的,一開始剛出生的我們沒有自我感,區分不開「我」和媽媽,或者世界上其他物件。慢慢地我們發展出自我感,但這個自我感是完全依賴外界的,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我們都依賴於父母和其他重要的大人。如果從小我們就能夠在父母那裡得到一種「你是很好的、有價值的」的感覺,我們就會慢慢地擁有足夠的依賴型自尊。
接著進入青春期,我們開始尋求獨立,與父母漸漸分離,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這個過程中父母也很尊重我們的想法,並且給我們獨立自主的空間,我們的青春期度過得很順利,我們就會開始漸漸形成獨立的自我,這個時候我們會越來越多的看重自己的想法而不再依賴別人的看法。我們開始把我和別人區分開來,我是我,他是他,我們是獨立的個體,不是你優我劣的關係。
慢慢地獨立的自我、無條件的自尊開始浮現,我們對自己更有自信。接著我們可能經歷了更多的事,這時的我們不再執著於獲得更多讚揚,也不會當別人不喜歡我們時就傷心欲絕,我們接受了這些,我們會覺得「無論是好是壞,我就是我,我就是這樣活著」,我們會覺得他人與我們不僅是彼此獨立的而且還是彼此聯繫的,然後我們會繼續前進,我們會想「我怎樣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怎麼把積極情緒帶給別人?」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如果我們在最初的時候,父母傳遞給我們的感覺是「你是不好的、沒有什麼價值的」,我們可能很難對自己有基本好的感覺。如果我們在青少年時期不停地有人叫我們聽話、守規矩、阻止我們確立自我、活出自我,那麼我們也就不可能順利地擁有獨立的自我。如果我們在成年後,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以至於顛覆了過去所有對自己乃至世界的認知,那麼也有可能會倒退。
不管怎樣,這個發展過程不會順順利利,為什麼?因為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沒有完美的成長環境,沒有完美的老師幫助我們自然而順利地通過這些階段。這是不現實的,在世界上幾乎不存在。我們總是會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困難,在艱苦中隨著時間進步去克服困難,去犯錯、跌倒,再爬起來。當然如果我們是最初時遇到的困難,也許要克服起來會更艱難一些,所以有些人一生也沒有能夠發展出獨立型自尊。
因此,如果我們擁有著高度的依賴型自尊並渴望能夠發展成為獨立型自尊。通常我們需要一個諮詢師,在與TA的互動中幫助我們找到無條件的自我關注,慢慢地重新從過去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這樣我們就能到達下一層。
如果此刻看文的你感覺到自己也隱約有部分的依賴型自尊,請不用太擔心。馬斯洛說他沒見過有45歲以下就自我實現的人,即使是那些自我實現的人仍然有殘留的一些獨立型自尊和依賴型自尊,這種自尊是不會徹底消失的,只不過它這時變弱了,它不佔主導地位。
祝好!
*此文理論部分內容出自《哈佛幸福課》22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