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鴻溝:兒童心理諮詢師不可迴避的諮詢議題
來自專欄兒童心理geek9 人贊了文章
編者按:
今天又更新晚了,拖延症和懶癌晚期,請見諒
關於我們現在的時代的話題,我不止一次的和家長們聊起。
我的核心觀點是:無論我們接受與否,我們的孩子所處的時代和我們小的時候的時代之間的差別,遠遠高於我們和自己父母之間的差別。
我們說過去10年是一個代溝,比如70後和80後的區別,前幾年是5年為一個代溝,比如90後與95後之間的差異,最近年我接觸的這些孩子,3年就已經形成了觀念上的代溝。
我們面對的孩子大多是08後,甚至是10後,按照這樣的速率來推算,我們和他們的觀念相差了3-4個層級。
我們和自己孩子在觀念上的差異要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1.互聯網時代的兩代人:移居者與原住民
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時代里,幾年間我們就產生比過去一兩百年人類產生數據之和更多的數據量。
我們的信息以最便捷簡單的方式進行快速傳播。通過微信,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和任意我們想要聯繫的人進行溝通;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成為朋友圈的內容;每個人都成為了生活的主角與其他人生活的看客。
我們沉浸在信息的海洋里,手機成了新的器官。我們自己都忘記了沒有這個器官的感受是怎樣的。
但在小的時候,我們沒有。
我們打一個電話需要跑回到家裡;玩的東西,不可能有很便捷的電子遊戲,只能玩一些容易攜帶的玩具;我們瘋跑,想去做一些「壞事」的時候,如此的容易,只要不被家長發現就好,我們不用擔心突然響起的電話手錶。
這樣的時代似乎已經成為了上輩子的記憶。
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我們是慢慢的長出了手機這個網路信息接收器官,但是孩子們,他們天生就有的。我們是從沒有互聯網時代來的移居者,他們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
我有一個小朋友,今年5歲。5歲生日之前,嬸嬸問他,生日的時候,想要什麼?
他說,我想要一個兒童電話手錶。
問他為什麼要,他說自己周圍的人都有,並且很希望這個手錶可以有支付寶功能和微信功能。於是他就有了他的兒童電話手錶。 他非常喜歡自己的手錶。甚至在他上課之前,他要是帶了電話手錶,就先發一個狀態——我在上課,勿擾。 看到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要發這個,他說這樣關注自己的同學就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也就不會再聯繫自己。我驚訝於這個孩子對網路使用的熟練。
想想我們自己的童年,絕對不會有這個孩子的條件。孩子們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一步一步才走到他們視為起點的地方。
他們的未來,是現在的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
2.電子遊戲之戰:不同時間流里的家長與孩子
或許家長們覺得自己的童年更「健康」,更開心,希望孩子們可以有和我們一樣的童年。所以,家長們希望孩子們盡量少的玩電子遊戲,可以出去和小夥伴一起打打鬧鬧,而非在家裡打遊戲。這樣的願景本身沒有錯,但放在這個年代,有一定的局限性。
現在孩子們社交,最基本的一個內容,是遊戲中的體驗。這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遊戲體驗對於孩子的吸引力是天生的。
孩子們特別是中年級(5-12)歲,有一個特點,他們很喜歡幻想,同時喜歡競爭。你可能了解孩子們在玩普通遊戲的時候,他們總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特別厲害,他們會本能的扮演這些超人,體驗自己成為英雄的感受。
現實,卻沒有讓他們成為英雄的空間,只能一步一步實現目標。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枯燥、乏味、缺乏樂趣的。
所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電子遊戲的替代性體驗是具有絕對吸引力的。
遊戲本身的話題,成為孩子們交流的素材,甚至進行群體的劃分——我玩我的世界,你玩刺激戰場,他玩王者榮耀,遊戲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群體。
當遊戲和同齡人社交綁在一起,電子遊戲對於孩子的吸引力,就是無窮大。
假如我們沒有辦法了解為什麼電子遊戲吸引孩子,我們就不能理解對於孩子們來說,停掉電子遊戲意味著什麼。
停掉電子遊戲是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一個尖銳的衝突點。
這種衝突,本質來說,是因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時間流」並不一樣。
在家長那邊,時間是以我們以為的時間為準,比如家長和孩子約定好「玩到3點,之後去休息/寫作業」,並且家長在和孩子進行約定的時候,抱著的想法都是:這是自己很開明的體現,自己有和孩子商量。
但是在孩子那邊,時間是以「局數、打本」這樣的概念為定義的。外部事件的定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局王者或者吃雞,以及刷完一個副本,這些對局、副本,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事件。他們的目標是和同伴、玩伴一起完成這個事件。所以他們的時間單位是「局數、打本」,而非是外界的時間。 所以他們很有可能在3點前就玩完了一局,但是看了一下,覺得還有10分鐘,自己快一點的話,可以玩完,所以他就又開了一局。但是,這一局比他自己想像的要長的多。 家長和孩子之間就起了衝突。
家長如果意識到衝突的原因,那麼他們就有可能做出調整:通過和孩子約定局「局數」「副本數」來決定遊戲的長短。
但是這樣調整的前提,就是父母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與尊重孩子的習慣。由於今天主講時代的差異,此處不多講這個前提條件。
3.停留在過去的家長
網路也給家長們帶來便利:我們通過網路快速了解孩子們的情況。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對孩子的信息,缺乏判斷力。
有一個媽媽因為她的孩子經常被老師投訴而把孩子送到我這裡來。
我在了解了孩子的一些想法之後,我去和媽媽溝通,詢問孩子被老師投訴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媽媽說老師主要投訴的方式是通過在QQ群里點名批評:孩子今天上課亂動、和周圍的同學打鬧、或者是其他很瑣碎的一些事情。雖然她的孩子成績很優秀,甚至是班級幹部,但是媽媽關注的,是老師每天不斷傳輸的孩子的負面信息。 這個媽媽很焦慮,她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差,天天被老師批評。所以每天孩子回到家裡,都會進行「審問」,結果就是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她更加焦慮,孩子也很煩躁。 我提醒這位媽媽,她可以關注一下其他孩子的情況。這位媽媽在之前從來不留意班級里其他孩子情況,在我提示之下,她開始留意班級QQ群,以及從朋友那裡了解他們孩子的情況。她發現,很多孩子都會被拍照、記錄課堂表現。所以,老師的批評會必然發生。並不是針對自己家的孩子,而是所有人都可能會被這樣對待。 媽媽才突然意識到,她和孩子所處的環境之間的差異如此巨大。
過去,老師們「不是大事不找家長」,因為太麻煩。而現在,老師找家長只需要通過QQ或微信,留言就好。所以,事情就變成了「大事小事都找家長」。一方面表達了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家長「想知道的心情」。這就是時代的距離!
雖然網路便利是一個好事,但是家長如果還按照過去的想法去處理孩子的問題,那麼「好事」就有可能變成「壞事」。
4. 結語
今天我們聊了很多互聯網帶給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差異。當然,今天所聊的,是我自己工作當中的體驗以及理解。
同時,我也幫助家長更好地從時代的距離這個角度更好地理解這個時代的孩子,以便他們更好地相處。
對於每一個兒童心理工作者而言,網路的意義的話題,是避不開的。
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卻因人而異。
所以,最好,看文章的你可以認真的思考下,互聯網對於家長、孩子到底是怎樣的意義,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幫你更好的理解個案中因環境而引發衝突的本質。
推薦閱讀:
※宜家宅配給孩子一個真正安全、舒適、美觀並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空間
※父母最容易誤解孩子的四件事,你可能從來都沒發現!
※如何與離婚家庭兒童進行心理諮詢 ?(上)| 心理諮詢研習社
※久坐電視屏幕前兒童心理受影響
※給孩子承諾,父母不知不覺給自己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