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教育孩子的12大法則!

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教育孩子的12大法則!

來自專欄黃德容老師講留學5 人贊了文章

(作者:黃德容老師團隊)

教育心理學在西方國家流行已經有些年頭了,如今在美國,無論是教育人士還是家長都會在自身的基礎上不斷學習、進修教育心理學課程或者接受培訓,從而潛移默化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美國,教育孩子普遍遵循十二「法則」,它從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衍生出來,受到家長、老師的推崇與應用。這十二法則無不透露出一個信號: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當然,中國與美國文化的差異使得彼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著觀念的不同。對於想要培養孩子出國留學的父母適當調整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儘早地適應美國的主流社會,融入當地環境。或許有家長會有所顧慮,一味跟隨國外的教育方式,孩子是否在大眾眼中過於特立獨行?其實大可不必擔心,細看這些法則,很多與我們中國人的教子之道並不矛盾,但有些卻是教育孩子過程中常常被忽視的,值得我們去借鑒學習。下面,就為家長們介紹十二法則的具體含義。

01

歸屬法則

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每個家長都希望給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但很多時候往往做的並不盡如人意。比如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任由其瞎吃瞎玩,不鍛煉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孩子變得懶惰貪玩,過分痴迷於電子遊戲,罪魁禍首多半是家長的放任。

家長之間經常吵架,也是不正常、不健康的環境。更有甚者會拿孩子撒氣,打罵、虐待孩子,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破碎的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會讓孩子缺少歸屬感。即使家庭變化不可避免,但家長需要採用正面健康的方式來安撫、教育孩子,不能因為虧欠而一味縱容孩子,對他們缺乏管教或者儘可能滿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更不能因為家庭破裂而將脾氣發泄在子女身上。

02

希望法則

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中國父母多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家長們是否讓孩子感知到這份情感,以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呢?如果父母總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沒出息」,「你算是沒指望了」之類的話,站到孩子的立場想一想,自己會看到希望嗎?

美國人擅長說好聽的話,尤其會對孩子進行鼓勵,無論他們的嘗試與參與是否獲得了好的結果,家長總會誇獎說:「乾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類。這就是採用希望法則來正面激勵孩子。華人父母則對孩子期望值很高,卻不善於使用希望法則,習慣於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家小孩進行對比,愛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麼丟了5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興許適得其反,容易扼殺孩子的自信心與希望,使其灰心喪氣、懷疑自己。

03

力量法則

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成人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拼體力還是鬥智能和經驗,不然多吃那麼些年的乾糧不是白吃的了?因此大人與孩子較勁斗強本來就不平等,勝利了也不光彩。當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項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輸贏為目的。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係密切的成年人,不可採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無論是對於心智仍不成熟的少兒還是正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激將法」都不是合適的做法。

如果孩子與大人吵架賭氣,無論誰有理,大人都要主動與他們和解。成年人還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對孩子,該道歉該認錯要及時進行。如果家長覺得向孩子承認錯誤是件丟臉的事情,而選擇知錯不改,也會讓孩子學得固執己見。

04

管理法則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自我剋制能力尚不成熟,需要父母肩負起監管的責任,但這種監管並非將孩子作為私有財產而任意擺布,以成人的想法來限制孩子的思想,而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合理的約束與培養,在過程中,要顧及與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為靠山,合理地給予支持與建議,會讓孩子們產生安全感,遇到問題危難懂得求助於家長;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一切(學業、表現、愛好等)太聽之任之,表面像是給了孩子更大的自由,孩子反而會感覺家長對自己「不在乎」而產生疏遠。

05

聲音法則

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心底最真實的想法。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願與家長交流。而且,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如果家長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學樣,不肯聽大人的話,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對於孩子的一些想法與要求,家長即使認為不合理,也不要輕易打斷或否定他們,這樣會讓孩子感覺不受尊重,容易激發起青春期少年的情緒,使雙方產生衝突,事情不僅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還會讓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產生隔閡。

06

榜樣法則

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家長檢點言行極為重要,孩子的教養、興趣、愛好等,多半來自生長環境的耳濡目染。父母、兄姐、親友、師長、社會關係等都對孩子產生影響。母親對於女孩,父親對於男孩的影響頗為重要,雙親不全或者親子分離過久,對孩子的成長顯然不利。這裡提到的法則其實都可以通過言傳身教的形式灌輸給後代。

除了家庭內的榜樣,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會關係和常去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家長交友就要檢點。對中學生來說,與周圍同伴的相處時間往往多於父母,同伴的影響也超過父母,結交的朋友往往會對他的人生道路產生巨大的影響。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誤交損友,不要立馬切斷他們來往,而要先了解清楚情況。孩子都需要友誼,害怕孤獨,有些孩子因為搬家轉學到新環境沒有朋友,或者因為受到周圍人的欺負,才與一些「邊緣孩子」為伍,家長應該感激這些「朋友」幫助自家孩子排解孤獨,但更要讓自己的孩子認清他們的優缺點,試圖往正面影響他們。另外要為孩子尋找和擴展新的健康友誼圈,家長要想法結識孩子的老師和同學家長,鼓勵孩子參與健康的校內外活動。

07

求同存異法則

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盡量理解他們

孩子與成人對待事物的看法會有所差異,他們往往會冒出一些奇特的想法。如果大人認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潑冷水,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也會讓他們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家長應當尊重孩子的想法,對於涉及到孩子利益的事情時,一定要先與孩子商量解釋,不能擅自替他們做決定,不然的話,家長的好心很可能沒有好報。

08

懲罰法則

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單純的懲罰,尤其體罰,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從小遭受暴力處罰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有暴力傾向。不能體罰不意味著不能批評教育,孩子做錯事後,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處理,讓他意識到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從而做到下不為例。懲罰方式也要合理,可以採取不讓他們做喜歡的事情,比如禁止他們玩手機、限制上網玩遊戲的時間,但不能以打罵的形式,會對他們造成心理陰影。

09

後果法則

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有時候,孩子惹了什麼麻煩或想做什麼標新立異的事情,連成人都沒搞清楚其後果和危害,就對孩子橫加指責或阻止,這當然無法服人。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長、老師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後果,然後好好與孩子談談,可以從後果的好壞開始,反過來解說該不該這樣做,曉之以理,孩子會明白的。

其實後果也不都是負面的。成年人的閱歷比兒童豐富,應該更具有預見性。比如在指導孩子選擇興趣專長或申報學校時,家長可以提前做些調查,並根據孩子特點鼓勵其往哪方面發展。然而,如果沒經過自己頭腦分析思考,僅僅隨大流趕時髦人云亦云,是很難讓孩子接受的,也有可能耽誤了孩子的未來。

10

結構法則

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律是社會結構穩定的保障。要實行這條「結構法規」,家長先要遵守法律法規。因為在美國這樣的法制社會,教育孩子做到這點並不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還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家長。或許在傳統印象中,美國都很開放,但實際上,美國人對待道德感情與家庭責任,大都不會超越底線,也少有人因為幫親友社會關係而腐敗違法的。因為他們心中有原則,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為了遷就親人而觸犯法律。

然而,因為中國社會沒有這麼嚴謹的法制觀念,家長需要檢點自己的言行習慣是否逾越了這些底線,如果不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那麼孩子也會目無權威,表現得無法無天無規矩。曾經有位華人家長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兒成為逃學逃家的「問題少女」,但當我聽到這位家長當著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違禁物品帶進美國等「光輝業績」,就不奇怪為何她的孩子會蔑視校規。很多在中國被當作「本事」的行為,在美國卻是違反法律或道德底線的。

11

二十碼法則

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這個「二十碼」是個象徵,說明美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會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家長不需處處圍著孩子轉,而是在身後二十碼之外關注著孩子,給孩子一定的隱私,讓他們有主動權和決定權,當有需要時再出手幫助孩子。

家長對孩子的管理管教,要跟隨孩子的年齡而調整方法。年幼的孩子生活學業上或許需要比較具體細緻的指導,但也要適當給他們機會鍛煉獨立性。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最煩家長事無巨細的詢問嘮叨,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愛搭理人,但並不代表他們沒聽見家長的話。因此,家長不要沒完沒了地重複一番話直到他們反應為止,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訴孩子,無論好事壞事只說一遍,如果你不聽耽誤了,是你自己的責任。與其成為被煩的嘮叨家長,不如豁出去讓他們耽誤一兩次而換取教訓。

12

四W法則

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麼地方(where),在幹什麼(what),以及在什麼時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長看起來對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時候卻不知道孩子的這些W,這可算不上好家長。只有上面所有各條法則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對家長說真話,家長也才能了解到這些W。有些家長捨得掏錢送孩子去昂貴的私立寄宿學校,除了學業考慮,還覺得管理嚴格的私立學校能給孩子較好的成長環境。但家長也應該自問一下動機,把孩子完全托出去,是否圖省事而把家長應付的責任推給學校呢?有了可靠的學校來管教孩子,是否家長就不用操心這些W了?其實,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學習成長的過程,過早讓孩子離家寄宿,家長會失去這樣一段雖然辛苦卻非常有意思的人生時機。即便孩子去了寄宿學校,有老師管教,家長仍然不可忘記自己的責任,依然要隨時了解這些W。

在網路時代成長的孩子們,已經離不開網路交往,家長同樣要關注網路世界的這些W。孩子不是不可以結交網友,但不可瞞著家長,尤其不能背著家長與網友見面。家長則不要武斷禁止孩子以不同方式結交朋友,而要試圖了解這些朋友。而且,家長自己也要做出榜樣,因公因私外出時都要及時通報家裡人這些W,這樣做也會讓孩子感到,告訴家人這些W是義不容辭的。

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表現就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縮影。無論何時,教育子女都是一門學問,需要家長慢慢領悟其中的奧秘!

推薦閱讀:

我就住在你的隔壁
為什麼我無法與父母相處?
幫助孩子成為獨立的人,父母應該如何引導?
鑒別孩子親生的小竅門
你在比較孩子的時候,知道孩子也在比較父母嗎?

TAG:家庭教育 | 孩子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