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閉症兒童上課是怎樣的體驗
4 人贊了文章
一句話要教一個月,幾乎人人都被孩子傷過。
「請大家坐好,小手不動,眼睛看著老師。」在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劉楠(化名,同名勿擾)站在教室中,手拿自製的數字教具,讓正在進行自閉症康復訓練的孩子們用手去撫摸。
作為自閉症兒童培訓師,劉楠已有4年多的從教經歷。
自閉症兒童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猶如星星一般,閃爍著光芒。與劉楠一樣,從事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和教育的老師通常要付出更多精力。這些甜美活力有理想的90後年輕老師付出了很多,同時收穫了很多。在許多老師眼中,孩子的一點點改變,都是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持證自閉症康復資格人員約6000人。全國相關畢業生,每年約7000人。
為自閉症兒童上課是種怎樣的體驗?老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哪些細節?會有哪些不為人熟知的突發情況?通過對自閉症兒童培訓師群體的調查,記錄下她們的故事。
每天要應對8節課
上午9點,明亮的教室中,七八把椅子一字排開,書架上擺放著各種字卡和玩具。劉楠情緒飽滿地帶領兒童做著動作,微笑一直掛在臉上。
走在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花園路分校走廊里,個訓教室、感統教室一個挨著一個,與普通學校里整齊的朗朗讀書聲相比,這裡的聲音有些單調,老師不斷重複著話語,有的兒童含糊不清地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偶爾也能聽到孩子的哭鬧聲。
10分鐘後,一陣喧鬧聲打破了寧靜。在劉楠與其他兩名老師的帶領下,7個三四歲的兒童站成一排,一個挨著一個排隊去上廁所,家長也悄悄地探出頭望向了聲音傳來的方向。
25歲的孫聰喝了兩口水,拎著教具準備去下一間教室。水果、汽車、動物……用蠟筆塗上顏色,塑封后裁剪下來,用於與兒童的圖片溝通。「這些教具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能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上課時,孩子對每個指令的反應,孫聰都會馬上低頭記錄。「用比較快速的方式記錄,記錄下孩子的表現,作為孩子的信息反饋和數據統計。」
課上,一名男童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劉楠俯下身子與他溝通,不時拿出帶著動物的卡片或者拼圖等給他講解,盡量能讓他完成自己的一些指令。這名男童到這裡進行康復已經有三個多月,但是語言表達還不到位,上課時注意力時常不集中。臨近下課,男童做對了所有任務,劉楠伸出右手與男童擊掌慶祝。
劉楠每天要上8節課,下課後會有家長圍住她,詢問孩子的情況。回答完家長的提問,她匆匆喝口水,便準備繼續上課。「有的時候還會為需要強化訓練的孩子加課,一天會上10節課。下班後再將孩子上課時的表現統計好,用於周、月的統計反饋給家長。」
幾乎每個老師都受過傷害
因為自閉症孩子的特殊性,孩子在社交上存在障礙,許多孩子無法正常地跟外界人群進行溝通。「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宣洩的方式存在攻擊性行為。」
劉楠的手臂上,被抓傷、咬傷的情況時常出現。
不久前,一名6歲的男童來到了中心接受干預。男童幾乎沒有語言能力,只是會含糊地發出一些聲音。
初一見面,男童對著劉楠的笑容讓她很有親近感,但是上課中的接觸,卻讓劉楠備受傷害。如果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男童的情緒就會變得易怒。「他的手抓到臉上,就感覺臉好像一下子腫了起來。抓到胳膊上,馬上就會出現血印子。幾乎所有的任課老師都被這個男童打傷過。」
面對這樣的情況,劉楠忍著疼痛,蹲在男童身前,輕輕壓住他的雙臂。握住男童雙手,輕輕為他按摩、擠壓雙手,讓他變得平和舒緩。
「很多時候,要直面傷害。從肢體接觸後,我們會引導孩子,讓他們說出發脾氣的原因。」劉楠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用語言表達情緒。
一次課上,一名16歲的自閉症男孩突然發作,用力一推,劉楠一下子彈了出去,重重摔在地上。「他一拳打在木門上,就一下子可以將門打一個洞。」
在劉楠的疏導下,男孩慢慢恢復了平靜,他雙手交叉在胸前,並抱緊肩膀慢慢走近了劉楠,「疼不疼?」男孩的詢問讓劉楠十分意外。
「他之所以把手抱緊,是想表明他的手已經捆在一起,不會再打人了。」劉楠說,很多自閉症的孩子甚至會對老師打罵、撕咬,作為特教老師,「挨打」是「家常便飯」。
在不斷的教學中,劉楠也對自閉症有了更為深切的了解,這些孩子需要比普通孩子更多的愛與關懷。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會對孩子的撕咬生氣或者不解,反而會去積極引導他們,讓他們儘快平穩下來。
發准一個音需成百上千次訓練
圓臉龐,戴一副深色全框眼鏡,25歲的孫聰,做了近三年的自閉症教師。
教室中,兩三歲的孩子們站成扇形,家長在後面輔助,孫聰站在他們對面。「舉起小手、慢慢坐下、起立站好。」孫聰重複地說著簡單的動作,一名男孩特別愛動,注意力並不集中,聽到指令也未做出反應,一名女孩動作則比較緩慢。孩子們每做一遍,孫聰都會鼓掌進行鼓勵。
「剛開始挫折感挺強的,一些很簡單的動作,自閉症孩子卻怎麼教都學不會。」劉楠說,在剛剛入職的時候,自己有些不知所措。「沒有質變,就是因為量不夠。」
在個訓課上,40分鐘的時間內,要完成8個目標,每個目標要進行6組以上,時間非常緊湊。
「指眼睛」,在劉楠發出指令後,對面的男童並沒有什麼反應,只是重複了她的話。劉楠一邊不斷重複著指令,一邊做著動作。
在劉楠看來,自閉症孩子每拍一次手,發准一個音節可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訓練,有時一句話要教一個月。「老師也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根據孩子的反應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優化,直到孩子能夠理解並做出動作。很多話,自己都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
早上8點,劉楠與老師們便來到學校,布置教室並打掃衛生,整理教具。而後便在教室中等待孩子,每當有孩子進入,劉楠都會主動與孩子打著招呼,並俯下身子給孩子一個擁抱。直到下班,一共上了8節課,劉楠的嗓子有些沙啞。
「上課的時候和下班回到家,完全是兩種狀態。」孫聰說,每當走進課堂,她都會保證自己情緒飽滿的狀態,但是下班後,便會疲憊萬分。
一點點變化就讓老師感動滿滿
孫聰至今還保留著一份寫得密密麻麻的「家長溝通本」,上面記錄了孩子每周的變化和教學計劃。
這是孫聰所教授的第一個孩子,這名兒童已經進入小學,開始了與普通孩子一樣的生活。「雖然在接受和理解能力上會有些不同,但是他已經回到了社會中,與小夥伴兒一起學習生活。」孫聰說,自閉症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天真單純,他們之所以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拒絕接受別人傳遞的信息,也不會表達自己。哭鬧甚至暴力,成為他們在發泄情緒的方式。
劉楠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融入這些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懂得他們的表達。細心觀察,關心他們。「耐心、細心地為孩子做引導。看到孩子有一點進步的時候,我就及時給他擁抱和鼓勵。」
在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教學主管蔡紅莉看來,這些「90後」的特教教師都是鮮活的,她們有著足夠的敏感度,觀察孩子的變化。用聰慧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同時在課堂中活潑具有感染力。並用最快的反應速度來處理課堂上突發的問題。
「當一個幾乎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開口說話的時候,我興奮得像他的媽媽一樣。內心被幸福與感動填滿了,充滿了自豪感。孩子的一點點改變,都是我們堅持下去的理由。」孫聰說。
一名家長在論壇中寫道,從未想到過孩子會像普通孩子一樣進入校園,是特教教師通過專業的引導,忍受著身體及精神上的痛楚,漸漸給了自閉症孩子一把打開多彩世界的鑰匙……
北大醫療腦健康_自閉症治療_孤獨症治療_自閉症兒童-北大醫療腦健康
推薦閱讀:
※特殊教育招教,面試怎麼準備?所學專業不是這方面的,不會手語,平時也沒有和特殊教育兒童相處過。怎麼辦?
※有愛我們都不孤獨-公益行孤獨症兒童大型義診活動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早期教育)
※如何看待中國自閉症的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