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結構簡述
8 人贊了文章
一、心理動機理論
人類行為的需求或者源動力可大致分為兩類:基本生存需求和成就需求。
1、基本生存需求機(包含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是人類最基礎、第一位的驅動力,在此滿足前其它需求會弱化。生理需求內部的性需求和安全需求是重點的兩個需求類型。
安全需求的擴展需求是安全感需求。基本生存需求大部分為天生使然,基因自帶而來的,除了安全感帶有後天的文化屬性的一種心理需求。
1.1文化影響:
(1) 文化對於整個人的人格結構都有莫大的影響,可以說在基因的基礎上,外界文化的塑造下,加上個人主動選擇三者一起塑造了整個內在。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種代代相傳和不斷演變的生存模式。這種生存模式不僅僅是行為模式,還包含全套的思維模式。
(2) 自主選擇發生的較晚,往往是人格獨立性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會發生。大部分選擇只是基因影響和外在的塑造。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人格都帶有一定的被動性,尤其是中國。
(3) 即便在西方也是如此,農業文明裡個人價值是不存在的,只是社會的一份子,皇權和宗教權才是價值的核心,人人都必須遵守以此基石建立的等級秩序價值體系。後來經過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化改造,前前後後大約四百多年,人的價值才逐步的擺脫了等級,自身的價值逐步被認可,才逐步的建立起個人主義為基礎的價值觀,從主流價值上承認了個人價值。
(4) 個人價值觀是建立在世俗層面人人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建立在宗教層面神之下人人皆平等的宗教觀之上,有了這種真實認可的平等才會形成契約、才會形成私人產權的保護,才能限制權力的邊界,才會有穩定可持續的社會規則誕生。這就是為啥中國目前還無法達到這個價值體系,因為現實利益衝突,所以主流價值觀會一直混亂下去,直到堅持不動為止。
(5) 除了利益角度,從歷史上看。中國現代文明時間比較短,剛建國的時候還是個90%農業為主的農業國家,自從鴉片戰爭到建國這一百年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內戰中度過的,啟蒙運動也僅僅停留在知識分子的層面,時間短,人群少。建國後的軍人治國、打倒臭老九,更是把以前的那點啟蒙徹底掐滅了,中國事實上反而進入了一個徹底的農業文明制度和思維。這也是為何中國的價值觀會如此混亂,集體主義、民族主義、個人萌芽、民粹主義、馬克思主義大雜燴階段。在上面有意的阻擋下,下層的混亂無序也幾乎是必然。當然價值觀的混亂對於管理有一定的好處,因為難以形成合力,只會小亂,不會大亂。當然小亂憋久了或許也會出大亂。
總結:中國目前處於一種價值體系混亂無序的狀態,這對每個人的內在都存在很大的影響。社會價值觀的混亂必然會導致內在價值觀的混亂無序,無所適從。
1.2下面首先分析下安全感不足的原因:
(1) 鴉片戰爭到建國這一百年的內戰、外站,給全體中國人心裡埋下了深深的不安全感,隨時死去的壓力一直飄在頭頂。好不容易建國後,然後又趕上國內治理的大折騰,完全不按照客觀規律的隨意的扭曲經濟,導致了經濟永遠在震蕩之中。直到2000年中國才算是基本上有了現代國家制度的雛形,經濟制度、社會制度開始正常化和世界接軌。這一百五十年的混亂無序,對每個人內心都造成了嚴重的不安全感。整個文化塑造的生存模式必然是不安的、焦慮的、無所適從的、崇拜強權的。一種安全感不足的內在世界。
(2) 除了文化的影響外,政治、經濟頂層設計方向感的缺失,政策的頻出和衝突,導致中國目前很多精英階層安全感的缺乏。內在本來就安全感不足疊加外界方向迷失,安全感更加不足。這會大大的影響他們成就需求,讓他們無法安心進行長期的規劃,只顧眼前,焦慮蔓延,創新不足,賭徒的投機心態泛濫。在從眾心態的擴張下,整個中低社會階層有樣學樣(本來就嚴重的服從型人格,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自信),導致整個社會群體思維的投機心態泛濫。集體投機拉漲資產價格,進一步強化投機心理,自我實現,自我強化。既然明日虛無縹緲,何不來一把梭哈,一種毀滅性的集體狂歡,末世既視感。因為安全感的影響,一切底線都會消失,文明之火飄搖不定。
1.3接下來說一下安全感不足會導致的問題:
安全感不足必然會導致內在的一種焦慮、壓力感,整個人處於一種緊張應激狀態之中,時間一久還會形成挫折感和無意義感,從而形成一種負面的成就動機觀,無法進行長期規劃和努力,行為嚴重短期化,從而導致整個成就動機的坍塌。
1.3.1面對安全感不足導致的壓力,會激發人的防禦機制(大概列舉)。
(1)補償:通過獲得別的東西來增加安全感,例如金錢、權力、認知。如果壓力適度還可以讓人前行,變成了讓人前行的一個動力。好的榜樣和壞的厭惡都可以激勵人前行,一個推,一個拉。當然過度之後就會變味了,貪婪無度,破壞一切文明底線只為滿足私慾。
(2)逃避:有可能形成各種藥物依賴上癮。
(3)認同:通過認同強權來增加安全感(洗腦術),原始的羊群效應,抱團取暖,邪教。
(4)退行:巨嬰國
1.4洗腦術
簡單說一下洗腦術,因為洗腦術就是建立於安全感不足之上的。洗腦術有幾個基本的條件:
(1) 封閉的環境:大家回憶下旅遊強制購物的處境;剛建國後整個國家的處境;傳銷組織的封閉培訓;整個房地產輿論的一直看漲,一邊倒的信息灌輸。都是一個封閉環境,你得不到外界的信息和幫助,聯想下現在的外國信息不允許進入國內都是一個作用。
(2) 從眾心理: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著從眾心理。人在任何的團體之中都會被團體影響,多數人的內心的獨立性和邏輯能力是很脆弱的,不自信的。很容易的隨大流。人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獨立自主,尤其是自己的想法和大眾想法不一致的時候,很多人自然的就把自己改變了,並不會有多大的難度。
(3) 安全感的不足:安全感不足就給了洗腦的空間,害怕產生魔鬼,恐慌是一切做局的最好抓手。你心裡有恐慌,然後被放大,然後就會抓住救命稻草,不管它是對是錯。老年人因為怕死購買各種保健品;因為受到嚴重打擊加入了邪教等等。乘虛而入的虛就是安全感不足。
(4) 強化(伴隨獎勵和懲罰):多次反覆強化一個思路。就像傳銷,順從就給你獎勵,不順從就懲罰,人這個物種的內在說堅強也堅強,說脆弱也脆弱。再像買房,每次都是買房賭漲價贏、賭跌被打臉,反覆打臉後,已經沒人敢說跌了。獎勵最好能徹底刺激慾望,理性蕩然無存。
(5) 榜樣的力量:用成功人士來刺激和強化你的思維成型,同時也是塑造一個權威,利用人容易崇拜權威的特性,甘心放棄自己獨立思考,放棄獨立思考也就放棄了自主抉擇的責任,人反而會有一种放松和安全,這就是權威崇拜的根源。
(6) 自我強化、自我合理化。有些事情開了頭,你為了避免內心的衝突就會自動的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自我麻醉,讓自己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發自自己內心的是自己的真心指導的,不是迫於壓力或者其他。
總結下來就是一個順從的集體做背景,然後大棒、胡蘿蔔、孤立無援。這就是洗腦的精髓所在。
1.5對抗洗腦術
無非是針對上述條件逐個擊破,增加和社會的交流,建立聯繫,增加堅持自我的勇氣,增加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面對權威不盲從,警惕自我合理化導致的誤判。
2、成就需求
2.1人生模式
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後,所有人都出現了另外的一個需求,幸福。但是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方式各有不同,有形資產(金錢、股票、廠房等)、情感、權力、宗教,各有比例不同,強度不同,構成了萬千種人生模式。
2.2影響需求的因素
此類需求為後天文化塑造的需求,跟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可以參考上一節):
家庭部分:父母的經濟條件、父母對你的教養方式、情感投入方式、父母的感情狀態。
社會的:社會文化、學校的教育、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
重點說幾個:
2.2.1依戀關係(影響情感)
剛出生後依戀關係的形成會影響日後個人的親密關係,例如愛情和婚姻。人們總是按照自己在兒童早期的依戀經驗來建立後來的人際關係心理模式,然後根據這樣的模式來建立、維持和結束與他人的愛情和感情關係。
(1) 安全型依戀:正常的親密關係。
(2) 不安全-迴避型:對親密關係和承諾的抵抗;
(3) 不安全-矛盾型:介於安全和迴避型之間,一種矛盾狀態。
這就是為何孤兒和單親家庭子女親密關係出問題的概率會大一些的原因。
2.2.2家長教養類型對子女性格的影響,主要是責任和自由的平衡(影響主動性、責任感、自我控制)
(1) 專制型家長:順從、自我剋制、古板退縮、憂慮、缺乏好奇心。太多責任無自由
(2) 放縱型家長:依賴、不成熟、胡作非為。太多自由無責任
(3) 權威型家長:有能力、獨立、自控、有好奇心和主見(自由和責任匹配)
2.3需求強度
需求的強度又可以分強、中、弱(俗語說的進取心,有些人極強;有些人隨波逐流;有些人非常弱甚至負面就像佛系青年,絕望挫敗感導致的無進取心)。
2.4目標的匹配度
此需求取決於每個人的能力、愛好和選擇,選擇如果和能力、愛好匹配當然就最幸福了。如果能力和愛好缺一個則就存在一定缺憾。能力不足,會導致挫敗感和目標無法達成;如果沒有愛好,即使做到了也沒有多大的幸福感。如果兩個都沒有,那就是閉眼一輩子的人生。
二、三觀和人格的關係
1、世界觀:人自從出生就不斷的學習,在心中構建世界和自己的概念,一點點的積累,有人情緒深刻,有人模糊表面,這個和個人的天賦和經歷有關。
1.1、包含外在世界的世界觀,內部世界的自我觀
1.2、自我觀內包含:個人的物理性質、智商、情商和關係商(開放、封閉;信任、懷疑、敵意),這三商就是所謂的個人能力。
1.3、自我和世界之間的這個關係定位影響很大,會影響你對世界的認知、也會影響自我,還會影響價值觀。還會影響你的人生觀,人生規劃。
1.4世界觀認知分為客觀世界、認知世界(又分意識和潛意識)、完美世界(含價值觀因素)
自我觀也分為 客觀自我、認知自我(又分意識和潛意識)、完美自我(含價值觀因素)
2、人生觀
2.1、在人對世界和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在價值觀的影響下,進行的人生模式或者路徑的選擇,也就是各種成就佔比:愛情、尊重、自我實現(最終結果);權力、金錢、事業、名望(實現路徑);這些都和關係商互為影響,和價值觀也密切相關。
2.2這個選擇分主動選擇和被動選擇,區別在於自主性多強,是主動選擇的還是社會被動影響形成的。
3、人生觀就是成就動機。
基本的生存動機和成就動機都驅使人去獲得看得見的資源(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需要)或者其它(這裡就體現了多元價值觀,然後導致的多元人生觀)。
三觀或者成就動機都決定的是人生的方向,具體到具體的事件還需要進行單獨的思維過程。
三、認知偏差
1、自我中心:
1.1焦點效應:人們往往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從而高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
1.2透明錯覺:自己隨時都可以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臉上就會有所表現,以為會被別人發現,其實被發現的概率並不大。
1.3帶有自我服務色彩的社會判斷:好的事情,誇大自己的作用;壞的事情,降低自己的責任。
2、社會比較
2.1、歸因錯誤
把別人的行為歸因於內在原因,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在原因。
2.2、行為者-觀察者偏差:作為觀察者,我們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意願、動機、人格特質(基本歸因錯誤),而作為行為者我們傾向於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外部解釋。
俗稱對人對自己兩套標準。
3、認知的選擇性
人會選擇性讀取信息,只會關注與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和自己衝突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選擇性解讀信息。
4、適應力(心理免疫系統)
不論好事還是壞事,人們總是高估它對你幸福感的影響。
影響偏差:高估情緒事件的持續性影響。
人的內心會自動的降低外界的刺激帶來的壓力。會破壞好的事件對你的持續刺激,也會破壞壞的事件對你的持續刺激。所以你想像里的加薪或者陞官給你帶來的幸福感或許只有一陣子,然後很快就適應了;另外不好的事情也是如此。
人的內心的安寧只能來自於內心的改變,外在的影響並不可持續,所以對於外在條件的變化不要抱有太大期待,對於不好的事情也不要害怕。
四、人的行為的解釋
在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界環境三者共同影響下的一次心理思維過程。
或者直覺思維或者邏輯思維。直覺思維快速自動反應,可以用來應付生活中無數的小事,特點是快,缺點是面對複雜問題,容易判斷失誤。直覺思維類似於多次刺激反應的結果,屬於思維的低級模式。
邏輯思維需要有數據支撐、理論框架、邏輯推導適合面對複雜事件。需要你思維的系統性、需要邏輯的培養、數據獲取能力屬於思維的升級模式。
推薦閱讀:
※2.5億精神病患的生存現狀:離不開的醫院 回不去的家
※他不僅僅只是說給你聽!
※瘋傳的「分房睡」年齡,坑了無數孩子
※雞湯有毒,看看就好。
※心理諮詢干預過程中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