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家孩子最欠缺的,就是延遲滿足思維與能力
4 人贊了文章
一心網:「延遲滿足」來自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2/3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分鐘得2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乾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分鐘!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裡了。
經過12年的追蹤,凡熬過20分鐘的孩子(已是16歲了),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歲了),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而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和效應,成為決定成功者與平庸者之間最大的分水嶺。
延遲滿足效應一:關於學習
延遲效應在現實生活中最經典的一個應用,就要說是關於學習,或者說是關於受教育。
今年的高考才剛剛結束不到一個月,目前很多當年的高考考生都在忙著填寫志願。事實上,真正決定能夠上哪所大學的核心因素,並不在於填寫志願這一刻,而是貫穿於整個高中三年,甚至於之前更基礎的初中三年的學習當中的。
在當下這個時代,教育改變命運的這件道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深刻領悟。一名從清北畢業的高材生,和一名只讀完高中即走入社會的中學生,他們在面對人生時所有進行的選擇空間是截然不同的。更現實一些講,他們的收入也是相差懸殊的。
都知道刻苦學習就能換來更好的成績,而更好的成績就意味著可以進入更好的大學,受更好的教育,未來獲得更好的人生髮展。但是為什麼,有的學生就能做到勤奮讀書,有些學生則是荒廢學業呢?這就是典型的延遲滿足和即時滿足的區別。
勤奮讀書的學生其實就是在將自己渴望娛樂和放鬆的需求,放到了考入大學後和整個後半生來享用;而荒廢學業的學生則更多是享受了在中學時代的一時之爽,但付出的代價很有可能是未來一生的辛苦。
延遲滿足效應二:關於消費
在理財中,最令人驚訝的效應,就是複利。
如果現在有兩個剛畢業走入職場的年輕人,假使他們兩個從事同樣的工作,薪資水平也相似。但是兩個人的消費觀卻截然不同:前者是花多少算多少,每月月光;後者則是不管什麼情況,堅持每月儲蓄1000元。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當四十年後,兩個人即將面臨退休的時候。堅持每月儲蓄1000元的人,究竟能獲得多少錢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華人首富李嘉誠之前的一句經典語錄,足以回答——
一個人假如從20歲開始每年存1.4萬,並且每年都可以獲得平均20%的回報,那麼他40年後會有多少錢嗎?我告訴你是1.281億。
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促銷,各種各樣的優惠。如果我們不具備延遲享受的思維,我想我們不僅僅只是月光,我們甚至還可能變成卡奴月月負債。而所謂負債,本質上已經不是即時享受,而是超前享受。這樣的消費觀,無疑隱藏著非常多的隱患。
延遲滿足效應三:關於職場
延遲滿足同樣在職場中頻繁發生,值得大家關注。
我們就以目前正在香港進行IPO流程的小米來說。在小米剛創辦不久時,雷軍制定的小米期權獲得方式有三種:其一是只拿期權不拿工資,其二是期權和工資各拿一部分,其三則是只拿工資不拿期權。以上三種每月實際到手薪資,自然是從一到三逐漸累積。
按照坊間給予小米七八百億美元的估值來看,小米上市後將造就一大批富豪。其中手中握有期權比例越多的人,顯然就是獲得財富膨脹越大的人,這些錢將是當初薪資的幾十倍上百倍。
而當初選擇了只拿工資的員工,後來不少看到小米越做越大,想要反悔獲得期權,但是當時的小米已經在為後來的IPO做準備,不可能再隨意發放期權。如此,這些曾經的即時滿足者,便放棄了一次財富迅速擴大的機會。
而職場中關於延遲滿足的案例,其實還有非常之多。比如有些人大學畢業後渴望一時的安逸自在,結果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的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收穫,而企業卻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當中走向了死亡。需要再尋找工作時才發現,過幾年自己的安逸懶惰早已讓自己失去了職場競爭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掛在嘴邊上的自律,其背後的根本邏輯同樣在於延遲滿足。
自律者看上去是在當下付出了更多,但是這些付出在明確計劃的情況下,其實就是在進行延遲滿足。當下的自律,為了是未來的自由。而當下的放任自流,意味著未來將要加倍償還回來。
窮人思維:耍凶鬥狠就能成功了 丨 我沒時間 丨 盲目崇拜,急功近利 丨 別人說的話,聽聽就好 丨 總想著有朝一日,回鄉發展 丨 外邊「視金錢如糞土」,內心「羨慕嫉妒恨富」 丨 女人都是嫌貧愛富的 丨 槓桿不止雙刃劍這麼簡單 丨 財富觀迥異的兩個人是走不到最後的
職場心理:朋友多的人更易成功 丨 第一份工作 丨 北上廣深的選擇機會 丨 三十歲時從零開始 丨 96年職場新人 丨 價值觀相投的公司 丨 職場進化論 丨 老闆能吹,坑蒙拐騙 丨 寧和聰明人吵架,不和傻子說話 丨 變優秀的捷徑 丨 招聘陷阱 丨 聰明人變壞了
情感心理:普通人的自律 丨 人生最重要的20~30歲 丨 讀書要趁早 丨 「天才」,背後的原生家庭 丨 一種思維方式的人生 丨 霍金:21歲時期望值歸零 丨 成長路上的陣痛 丨 未經磨難的愛情 丨 一念之差 丨 春節回不回家 丨 哪些東西是最好不要碰 丨 處熱鬧場中而面目能冷冷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