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中國農民豐收節」變了味兒
來自專欄二木夜話5 人贊了文章
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複,決定自2018年起把每年的農曆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實事求是,每年各種各樣的節日已經不少了,有法定節日,也有約定俗成的節日,甚至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洋節」。在如此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我想,絕非是為了給農民放假一天,也不是讓各地大張旗鼓的組織民間文化活動,更不是號召大搞農產品交易博覽會……所以,從這兩天的輿情看,一些人想都沒想就鼓掌叫好,難免使「中國農民豐收節」在落入俗套中變了味兒。
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為了在日趨城鎮化的今天,莫忘了昨天。改革開放40年,偉大的起點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民(農民工)是勞動力密集產業的創造者、奉獻者和主力軍!然而,經濟發展的紅利真正惠及了農村、農業和農民了嗎?「三農」問題為什麼依舊突出?精準扶貧過程中為什麼矛盾重重?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為什麼任重道遠?從這些毋庸置疑的一系列問號的角度講,「中國農民豐收節」與其說是一個節日,倒不如說是一個警示教育日。即,秋分時節,我們都應該捫心自問,「三農」問題解決好了嗎?
農民不共同富裕,中國就不可能真正邁進小康社會;農業實現不了現代化,中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強國;農村建設的不美好,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總目標就缺乏支撐性基礎!說實話,目前的「三農」問題在許多地方是「舊問題依舊,新矛盾多多。」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鄉村組三級基層幹部缺乏鬥志,沒有責任心,具體工作找不到抓手,與廣大農民群眾既隔肚皮又隔心,說的做的是「兩張皮」;二是農業生產一盤散沙,集體經濟坍塌,以農戶為單位的生產力無法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農業發展。農產品質量下降,農副產品市場競爭乏力,靠土地的農民增收完全是一句空話;三是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空心村、老年村、留守村,村莊環境改善停滯,自然生態持續惡化。相當一部分青年農民毫無留戀的向城鎮遷徙,農村已經嚴重面臨後繼無人。
綜上,我個人認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沒什麼值得歡呼雀躍的,相反,全社會應該圍繞「三農」再多一些冷靜、沉思和行動!到農村去——不應該僅僅是黨政機關的事,公務員有幾個是農業專家?有幾個懂得鄉村旅遊?有幾個能實施產業精準扶貧?幹部不是萬能的啊!因此,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放寬政策,允許各類企業、社會資本、各種能人介入農業,大力推進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鄉村旅遊等落地、生根、開花,「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不能讓農民孤軍奮戰,而應該是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持久戰!
待到「三農」問題全面解決之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才能夠是一個真正的盛大節日!
推薦閱讀:
※追逐幸福:新時代的全球議題 新財經周刊·世界經濟-解放日報
※中國央行以「雙降」迎霜降促進經濟增長
※索羅斯潑冷水:美經濟陣痛剛剛開始
※7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延續擴張態勢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