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日本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特徵
6 人贊了文章
摘要:日本雖為島國,且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繁。但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中,形成了對立而又統一的民族性格以及擁有獨立的文化體系和獨特的文化特徵。例如,長期受集體生活影響下產生的集團、趨同意識和恥感文化;強調忠誠無畏的武士道精神;受中國儒家、禪佛思想影響下融合自身形成的物哀、侘寂、幽玄的美學特質以及對恬靜淡雅精神生活的追求;獨特的櫻花文化以及生死觀等。
關鍵詞:菊與刀;集團意識;恥感文化;武士道;哀、寂、幽;櫻花文化
一、大和民族性格中的「二重性」以及成因分析
1、日本民族性格的特徵
正如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所作的《菊與刀》一書的標題:菊象徵著柔美,而刀則是勇武剛強的代表。這正好體現了日本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中的矛盾性與雙重性,具體表現為書中說的「日本人生性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據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在民族性格上表現為柔美與剛強的完美契合,在文化上則表現為開放性與保守性的對立統一。雖然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這剛好與中國自古以來提倡的中庸之道卻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走兩個極端的表現。
一方面,日本人能夠靜下心來享受平和恬淡的生活,善於培養高雅的情趣,追求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生活狀態。例如,日本傳統的茶道、花道藝術以及對禮儀的強調等都體現了日本人性格中柔和、內斂、細膩的一面;另一方面,卻又一心追求榮譽,注重培養忠誠無畏的精神品質和尚武精神。最能表現出這方面特質的便是武士道精神,因此也體現了日本人性格中好鬥、勇武的一面。
2、矛盾性格的成因分析
一個民族的性格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語言、地理環境、文化、文明程度以及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等。
從地理環境上來說,日本四面環海,多山地,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且多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的多樣性和頻繁性,再加上日本氣候的相對穩定性,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性格的反覆無常性和敏感特質以及防患於未然的憂患意識。
從文化上來說,日本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受到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呈現了多元化的特徵。從本土文化上看,日本文化較為原始,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日本人對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因此強調對自然的尊重,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例如本土宗教神道教中的泛神論思想就是日本人對於自然的原始崇拜的體現,而泛神論本身就是一種多元共存的理念。另外,日本自古以來就吸收借鑒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和禪佛文化。而作為中國正統思想的儒家思想體系,強調三綱五常、忠孝禮義等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到了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這一過程中西方歐美文化在各個方面都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西方文化便與作為日本傳統思想中的以儒家思想精髓為核心的道德倫理體系產生了劇烈的衝突,加劇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衝突性。以集體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與強調個體價值的個人主義之間的衝突;對等級秩序的遵循與自由平等觀念的衝突;以忠君愛國思想為主的君主專制制度與強調民主法治思想的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衝突;以仁義思想為主的德性論和西方功利主義之間的衝突等。在這些具有巨大差異的不同價值觀的衝擊下,使得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進一步加深。
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上,日本人表現出寬容的開放心態。對於外來文化的吸收,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大化改新時對於隋唐文化的吸收;第二階段,明治維新對於西方文化的吸收,在政治體制上主要借鑒了德意志帝國;第三階段,二戰結束後對美國文化的吸收。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日本人卻又很好地保留繼承了本土傳統文化,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了一種保守性。例如在明治維新時期,雖然推行全盤西化,但是仍然有殘餘武士階層秉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處事風格,嚴格遵循著傳統武士道精神理念。因此他們也遭到了明治政府的嚴厲打擊。而電影《最後的武士》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那個時期武士階層反抗權威的抗爭精神以及對武士道精神的尊崇與信奉。除此之外,日本傳統茶道、花道、劍道藝術以及對靈魂寧靜與超脫、高雅的審美情趣的追求中體現的禪宗思想一直傳承至今。因此,日本文化是開放性與保守性的統一。
二、集團意識和恥感文化
1、集團意識的成因及特點
受多自然災害的脆弱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日本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認識到作為人個體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因而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繁衍的日本人心中就自然產生了一種對集體、國家的強烈歸屬感。長期以來他們都過著集體生活,奉行集體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而集體主義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的力量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
集團意識的思想淵源則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由於很早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三綱五常、忠孝禮義等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對日本文化中思想道德建設和倫理體系的構築起到了奠基作用。而這些強調等級秩序和集體主義的觀念則進一步催生了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堅決反對個體凌駕於集體之上,無條件服從集體與權威,嚴格遵循等級秩序等。例如,集團意識用一個客觀物象——櫻花來形容的話就是:一朵櫻花很難顯現出自身的美,但是如果同一棵樹上的櫻花一起開放的話,那個瞬間便是燦爛美好的。
2、集團意識催生下的「恥感文化」
集團意識強調集體高於個人,因此長期在集體中生活的日本人便逐漸形成了一種趨同意識,擔心個人影響力過大會導致他人對自身的關注以及產生不同的看法。也就是寧願千篇一律,和身邊人保持一致也不願標新立異、特立獨行。而日本人趨同意識的產生進一步地便催生了恥感文化。因為過分擔心他人對自身的看法和個人對名譽的高度重視,甚至將他人的看法當作自己行為的依據和標準。恥感文化培養了日本人極端的自尊心,因此當自己在公開場合受到了他人的嘲笑、批評等其他看法的時候,會覺得蒙受了極大的恥辱。對於日本人來說,「洗刷污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嘲笑作為原動力,不斷完善自我;另一種是輕視自己或者欺負他人。自殺是輕視自己的最高表現,而欺負他人包括了報復嘲笑他的人和欺負第三者,以宣洩自己的仇恨。
自殺是恥感文化在武士道精神中的典型表現。當武士蒙受恥辱之時,為了給自己正名,往往採用剖腹自殺的極端方式來洗刷污名。同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對自殺行為的強烈批判不同,前者認為自殺是懦夫的表現,而後者卻認為自殺體現了武士毫不猶豫、毫無留戀地迎接死亡的大無畏的勇氣,能夠使蒙受恥辱之人的靈魂得到凈化與超脫。日本人認為靈魂存在於人的肚腹之中,因此切腹自殺能夠使人的靈魂得到釋放與升華。
恥感文化作為個體道德約束力的來源,有助於自身的反省和不斷完善。但同時,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使得個性化的傾向被壓制,往往不喜歡發表與他人不一致的意見,說話方式往往委婉含蓄,不直接不張揚。因此大多數日本人都盡量讓自己的行為靠近公眾可以接受的範圍,人人千篇一律,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創新意識的缺乏,不利於社會長期發展。
三、武士道精神
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武士道的淵源可追溯到中國的孔孟之道和神道教、佛教。其中,對於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理念的吸收,加上對勇氣、忠誠、武力的強調,形成了以義、勇、仁、禮、誠、名、忠、克為核心的武士道精神。由此可見,與我國儒家思想不同,武士道精神將義理與道德以及勇氣放在首要位置,可以體現出日本民族中的尚武精神。然而,武士道原本的思想精髓卻在明治維新時期被異化,其中有關於仁、禮等方面的仁愛理念被無情拋棄,僅僅強調忠君愛國以及崇尚武力的思想,從而徹底淪為軍國主義思想的精神支柱。這也是為什麼今天許多人對於武士道精神產生誤解的原因。
凡事都有兩面性,武士道精神的積極影響在於樹立了為人正直不屈、勇敢無畏,關愛他人、誠實守信,講求義理與道德的人生理念。仁愛與勇氣兼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高尚精神典範。但是,武士道精神所存在的缺陷則是對於愛國忠君思想的推崇以及發展到後期一味對武力的強調,顯得冷血無情。不同於中國傳統思想中「孝」為第一性的觀念,武士道中將「忠」放在第一位,這樣導致的後果便是盲目愚忠,缺乏理性。才會出現後來侵華戰爭中日軍普遍忠於天皇、為天皇作戰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現象。同時,雖然被俘虜,但也會毫不猶豫地剖腹自殺,本質上就是武士道精神和恥感文化的體現。從這些方面可以證明,日本人對於精神品質和精神力量的極其重視。
四、物哀、幽玄、侘寂的美學特質
1、日本人多愁善感的性格和超脫生死的觀念
由於地理氣候因素的不穩定性,日本人往往敏感細膩、多愁善感。同時,受到我國佛道、禪宗思想的影響,日本人對人生往往有著一定的參悟與理解,追求閑適恬淡的生活方式,強調對審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的培養與陶冶。除此之外,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死觀。主要表現為對死亡的淡然和對生命的尊敬與珍惜。於是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物哀、幽玄、侘寂的美學特質。
2、物哀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物哀,是觸景生情時心為之所動產生的一種美感,優美、細膩、沉靜、直觀。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生死觀。其主體追求「瞬間美」,不惜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恆的靜寂」。像櫻花凋謝之時,大片櫻花從枝頭散落的瞬間,那種體現出濃濃哀意的景象是無比美好的。正如武士道精神中武士剖腹自殺的行為同櫻花凋謝的瞬間一樣,毫不猶豫、毫無留戀。正是在這種瞬間的美好之中,人的靈魂得到了升華與超脫。所以日本人用櫻花短暫而燦爛的生命來比喻武士道精神,說:「花為櫻木,人則武士」。明治時代學者新渡戶稻造,也曾在《武士道》一書開章寫道:「所謂武士道,就是如同日本的象徵——櫻花一樣的事物。」
平安時期形成的「物哀」成為日本美學的源頭,川端康成也多次強調:「悲與美是相通的。」日本國民性的特點更愛殘月、更愛初綻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他們認為這其中潛藏著一種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會增加美感。這種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3、幽玄
日本美學家大西克禮在著作《幽玄·物哀·寂》中認為「幽玄」包含七層意味:被掩藏、被遮蔽的;微暗、朦朧、薄明、寂靜;深遠感;充實相;神秘性或超自然性;非合理的、不可言說的。可以看出,「幽玄」實際上是以老莊、禪宗等哲學思想為背景的、並且強調美之「深」,達到心靈深處的或者精神深處的主觀與客觀融合的審美體驗。
4、侘寂
大西克禮總結了「寂」的三層意味:「寂寥」;「宿」「老」「古」;「然帶」。正如「寂」常用於茶道,其中含有一些「禪」的意味。而研究「寂」涉及的兩個根本問題,同樣含有辨證的哲學思想。
五、結語
日本民族是一個國民性格複雜矛盾、具有雙重性特質的民族,文化上的多元性、包容性與保守性並存,使其在悠久的歷史演變中始終綻放著其獨有的光輝。在文化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應當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樹立文化自信,振興中華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備註:受自身理解能力影響 第四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引用自其他回答 已標記 請諒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