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進擊之路
5 人贊了文章
??摘要:
一個多月前,一枚全長8.4米,重4.6噸,代號「雙曲線一號S」的一級固體亞軌道驗證火箭在海南發射升空。而在半個月前,「重慶兩江之星」也在西北某基地點火升空,這兩枚火箭的成功發射,為近三年悄然崛起的中國商業航天又添了一把火。
隨著國內政策在2015年前後開始鬆動以及國家為構建「航天強國」提出的宏偉願景以來,追隨著國外Space X、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等的步伐,國內誕生了一批在航天商業化方面嘗試探索的公司,包括代表國家力量的中國長征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公司,以及像星際榮耀、藍箭空間、零壹空間這樣頗具代表的創新性民營公司。
商業航天熱度升溫
中國商業航天的熱度升溫還離不開資本方的加持。據投資家網統計,2015年成立的零壹空間,已累計獲得三輪總額近5億元的融資;藍箭空間剛剛完成B輪融資,總額超過5億元。相較於前者,在2016年底成立的星際榮耀雖然起步較晚,但目前也已拿到總額超4億元融資,該公司負責人向投資家網表示,公司項目實際運營時間是2017年8月,而下一輪融資已在進行中。
值得一提的是,星際榮耀此前在海南發射的「雙曲線一號S」火箭從研發、設計、製造、發射只用了60天時間,刷新了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多項紀錄。星際榮耀正在抓緊研發的四級固體小型運載火箭「雙曲線一號」、兩級液體運載火箭「雙曲線三號」也將在2019年、2021年完成首飛。
星際榮耀負責人向投資家網透露,公司目前團隊擁有90人,在運載火箭研製方面的平均從業時間超過12年,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研發人員佔比為80%,預計明年團隊將擴充超150人。
一位不具名的航天業內人士則向投資家網表示,「星際榮耀的技術進展和團隊實力,在目前的商業航天領域算是比較罕見的,屬於硬實力較強的一類公司。」
他認為,除了政策與資本的助力,人才確實成為支撐尖端科技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商業航天對人才的需求及要求程度則會更高。「過去,很多優質的人才流向了行業外,但可通過創業創新的方式把他們再拉回來。」
實際上,在商業航天領域,近年來,包含國家隊、民企在內的公司一直有兩大主攻方向,一個是商業衛星領域,另一個是商業火箭領域。商業衛星涉足公司數量較多,特別是在遙感、通訊、天際WIFI、導航增強等方面,市場需求旺盛。而商業火箭方面,展露頭角的公司仍是少數。
有航天業專家曾表示,商業火箭公司在發展時遇到的困難會更多,如果人才不夠齊備、資金不夠充裕是很難走長遠的。即便是國外較先進的Space X也曾經歷過早期發射火箭連續失敗3次的情況。事後,馬斯克自己也承認,如果第4次再失敗公司就將面臨破產的結局。
「這也是商業火箭領域國內玩家較少的原因。」一位在高端製造行業觀察10年的媒體人老陳向記者表示,「火箭不比衛星,研發的技術門檻較高,資金的需求量也更大,而國內商業火箭的產業鏈目前還不夠成熟。」
商業火箭的產業鏈結構主要分為三部分:上游是總體設計,總裝總測等;中游包括火箭各分系統,結構產品、發動機、電子設備等;下游則是基礎材料和元器件,包括運載火箭結構、發動機所用的金屬材料、複合材料以及電子設備所需要的元器件。
「若國內商業火箭公司能在保證發射質量的同時還能在價格上具備一定優勢,價格區間控制在每公斤2-3萬美元,還是能吸引到很多微小衛星客戶的。」但老陳也指出,國內火箭公司大多只是在商業試水的過程中,會有少量火箭公司尋找到買家,但短期內不會形成規模化。
星際榮耀總經理認為,現在確實還不是國內火箭公司大談商業化的時候,還是要穩紮穩打,把火箭做好才是首要任務,「國家現在放寬了很多支持商業航天的政策,火箭公司現在首先考慮的不該是商業、也不該是競爭,而是產品和合作,這個領域需要更多感興趣的同行進來共同探索,共同把市場蛋糕做大,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商業火箭的商業化之路現在談還言之過早,美國運載火箭產業經了從多方混戰、政府壟斷、巨頭競爭、巨頭壟斷、開放競爭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由政府主導,政策對運載火箭影響非常大。國內很多地方還需要向國外學習,但也不能一味的模仿。」
「學則生、仿則死」
「中美的國情不同,商業航天的基礎也不一樣,中國商業航天確實應該走適合自己的路。」星際榮耀負責人認為,國外商業航天公司各家都有各家的優勢,可以學習借鑒,但不一定要跟著別人的腳步跑。
實際上,此前有多篇報道都提到了中國商業航天的公司要做「中國版Space X」,星際榮耀卻始終都沒有將Space X視為其奮鬥目標。「其實商業航天的各家公司就像跑馬拉松與十項全能的差別,標尺不同,商業火箭還需要深耕細作。美國的SpaceX、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火箭實驗室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借鑒學習,但不能完全去對標、複製。學則生,仿則死。」
基於這個原因,星際榮耀並沒有選擇優先把商業化以及複製國外公司發展路徑放在第一位,而是在傳統研製火箭的基礎上選擇先將研發模式進行改良,進而打造出一套「科技創新+軍民融合+產業生態+互聯網式快速迭代」為一體的新型研發模式。該模式核心在於通過在一條條細分脈絡上發力,最終促成商業火箭的運營成功。
對於模式中的「互聯網式快速迭代」一環,星際榮耀負責人認為,運載火箭研發時間長則8-10年,短則3-5年,他舉例稱,「就像手機一樣每年各家都會出一個新產品,但是你5年前研發的產品拿到現在才發布顯然是不能在市場中適用的,火箭也一樣,它的研發周期過長,如果不通過與互聯網模式結合的方式對產品進行不斷改良,最終你造的只會是當年先進而現在落後的產品。」
不過他也指出這套新型模式也存在一個難點,就是在組織管理上,怎樣去協調好各部門的工作是星際榮耀目前優先考慮的問題。在組織架構上,星際榮耀採用的是扁平高效的結構,公司擁有四大業務部門,總體部、動力部、綜合部與項目部,頗有意思的是,星際榮耀並沒有為公司設置宣傳部或品牌部,「品宣是一件很耗精力和資金的事情,我們始終都覺得,火箭公司還是要先把火箭做好打成,如果我們做好了自然有人來關注。」
投資家網記者隨後在網上搜索「星際榮耀」時發現,除了其在4月「雙曲線一號S」發布時有媒體報道外,網上並沒有找到相關負責人出來發言的動態,甚至無法搜索到相關的融資消息。「上次做宣傳是我們第一次做,也是應投資者要求接受的採訪。」星際榮耀總經理笑著說。
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說,極為罕見,特別是一個有大量資本聚焦的領域,在星際榮耀的投資方名單中,既有老牌的中信、天風、復星、順為等,也有知名新銳VC博鈺城、久泰藍山、襄陽正奇等身影,陣容堪稱明星級。
「我們可能確實太低調了,但是對於一個研發火箭的公司來說,必定最終我們還是要對支持星際榮耀的員工、資方負責,先把技術工作做紮實。」星際榮耀負責人說。
老陳也認為 「中國的商業火箭公司還在初創階段,這個行業也就發展了3年,但是你看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年上半年,有很多火箭公司都在發聲,A面是,關注的人增多,市場漸漸熱度增加了;B面是,行業會不會變的浮躁起來?」
「對於火箭公司目前來說首要任務還是要沉下心來做事情,這樣才能造出優質的產品,中國的高端製造業才能真正崛起。但火箭行業還具備很強的特殊性。最重要的一環仍然在於技術上能否突破,能否在市場化或者說商業化的條件下,研發出具有足夠可靠性的低成本商業火箭。」
業內人士表示,這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但是中國的公司已經在奮起直追的路上,但是未來的路應該如何走,也並非是這些公司就能決定的,最終還是要看市場的選擇。????
推薦閱讀:
※中國探月計劃「嫦娥工程」有哪些最新進展?
※神九航天員抵澳門訪問
※2017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睡前消息【18-05-05】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