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川茶,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來自專欄茗人說茗事1 人贊了文章

川茶,自古至今,一直作為我國茶業的重要來源。但是,目前大多數茶企還在從事生產、加工等低附加值工作,導致品質低,庫存大。一方面,在擴大茶業生產的基地,另一方面,又是居高不下的庫存,如此下去,不但拉不動經濟,反而可能賣成白菜價。茶業的發展,應該拓寬思路,跟文化、旅遊、經濟發展起來才是上策。這是為何?

茶,首先是文化產品,在人類的不同發展時期,有不同的文明,有酒文明,食文明,茶文明。茶文明,始於亞洲,始於中國,始於四川,是人類文明重要的一環。今天,茶文明也是我國生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建設生態文明的環境制度、食品安全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誰違反了就罰誰。茶也成了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們天天都在喝茶,如果這個茶有了問題,就等於天天喝毒。所以,可以實施有機茶品的生產,這就要求;茶葉轉換循環型的茶葉生產模式。

不僅是四川茶,連中國茶也是如此,在世界上產量如此之多,為什麼在世界茶葉市場上沒有什麼地位?生產這麼多茶就沒有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舉個例來說,曾有人到普洱,朋友送他兩箱茶葉,有七八十斤,打開一看就是一大坨一大坨,這怎麼行?哪怕口感再好,但感觀已經打了折扣。所以,要轉變生產模式,首先實現肥料的有機化。大家印象中,選紅茶,肯定是福建茶;選綠茶,肯定是浙江茶;選黑茶,肯定是普洱茶。那麼,選什麼茶能選到四川呢?

四川的好茶有很多,為什麼不能形成自己的體系,這個值得思考。首先,生產茶的最基本的肥料應該有機化,包括固態肥和液態肥,經試驗,不僅茶的葉片變厚、變大,而且產量也提高了不少。其次,生產過程要清潔化。再次,要實現循環利用,過去是採用直接燒掉或填埋的方式,實際上可以直接把它收回循環利用製成高級有機肥。再次,要製作過程綠色化,要實施綠色的茶葉製作技術,實現綜合生物制能源利用、茶葉的碳排放負排放。接著,生產體系要循環集成化,工業與農業集成,產品加工集成。最後,產品創新品牌創立化。茶葉作為原料供給基地帶動不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對它進行深度開發和拓寬,比如說在茶飲料的基礎上開發茶葉食用菌、饅頭和麵條等。

發展先進的茶文化,怎麼發展,如何發展?特別是茶文化產業。川菜的模式是可以值得借鑒的。川菜之所以全世界有名,是因為全世界有很多川菜館,但北京難得找到一家川茶館。缺乏一個平台和支撐。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曾建議;四川茶企應該聯合在北京搞一個川茶連鎖店,規模搞到10到20家,採用同一品牌、同一模式標準經營。要不斷開發譬如茶蘑菇、茶菌宴、茶麵等茶餐飲。我覺得這個建議非常好,現在人越來越重視健康和均衡膳食,茶中不但有纖維幫助消化,並且還具有養生功能和藥用價值。那樣,隨便喝點茶,不想吃大餐,喝完茶吃點茶點心,川茶就品牌了。如台灣引以為傲的「茶葉蛋」不是一個明顯顯的例子嗎?

或者,是否可以借力借勢,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比如說,在每個川菜館,當客人進去之後,有針對性地給顧客端上一杯開胃茶,待酒足飯飽後,略作休憩,再喝杯茶醒醒酒,提提神也不失一種好辦法,以期和川茶、川酒達到相輔相成、抱團發展的目的。不但可以在北京這樣,在上海,在紐約、在米蘭、在倫敦都可以這樣。

不同場合喝不同的茶,將茶的社會功能、茶社交充分挖掘,如同那句「送禮就送腦白金」廣告一樣,首先要有一個概念,一個口號,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這樣,茶的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才能得到最大發揮。光有文化,那是奢侈品,是富人乾的事,普通老百姓哪怕是中產階級也干不起,還要跟經濟結合起來才有生命力。

推薦閱讀:

如何得體把握商務聚會
如何樹立正確的個人職業發展目標?
你會選擇很忙但很有前途的工作 Or 選擇普通的工作陪伴家人?
進入職場前,博士的你最好提前明白的一些道理
你是不是中了「適合的工作」的詛咒?

TAG:職業發展 | 職業規劃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