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走進我的心,了解孩子,了解教育,了解學習,了解改變
4 人贊了文章
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調查的對象是一些初中、高中家長,結果發現90%的家長都不是真正的了解孩子。和他們交談時他們說誰的孩子誰自己不了解啊,但是一談到孩子的目標,孩子的朋友,孩子給不給父母交流在學校的人和事,他們全部都變得啞口無言了。
深入了解孩子,不是縱容孩子,更不是唯孩子馬首是瞻,也不是鼓勵孩子犯錯,而是停下來,給孩子一個機會,傾聽孩子的感受和理由。從孩子的角度去看TA的世界,從行為背後,去了解TA的想法和動機,和TA建立真正有效的溝通,才能夠真正地引導TA,幫助TA。
古希臘三賢之一的蘇格拉底有這樣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同樣,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讓別人看我們做得多好,孩子多乖,多聽話,而是要讓孩子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以不斷進步,擁有應對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我們是愛孩子,還是愛面子
我們忘了一句話叫「以人為本」。那麼以人為本,以孩子為本,並不是說什麼都不管了,就好好的疼愛他,而是從孩子的階段性成長規律出發,教給孩子需要的生活能力、文化素養、生存技能、個人品質。
有研究調查發現近80%的家長以愛孩子的名義,實際上是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焦慮,滿足自己的期待,也為了讓自己在同事面前有面子,為了不讓自己在家長會上丟臉,為了在同學會上可以吹噓,為了完成自己當年未實現的夢想,為了自己的人生少留遺憾……所以極力把孩子當成附屬品,私產物。或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實現夢想的渠道和工具,始終沒有把孩子當作真正的主體和獨立的個體,沒有考慮到孩子內在的需求和心聲。
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期望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發展,是不是只是為了面子而已,是否真的思索過,到底要孩子為我們眼中的成功而努力,還是讓孩子呈現他本來的素質和天分?
花開有時,尊重每一朵花兒綻放的權利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孩子的不自信大多源於父母的比較,也許家長們有口無心,但這些話語像魔咒、像枷鎖,令他們艱難前行。
溫暖和愛,才是孩子一生成長的源泉和動力。與其花時間和精力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不如代之以擁抱,聊天,支持、接納的眼神。其實,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塊璞玉,只是在成長過程中被不斷地否定、批評、比較,童年時被愛、被讚許、被保護的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便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再是什麼美玉而是石頭。
很多時候,父母因為外界嘈雜的聲音,急於讓孩子去綻放,卻忘了花開有時。我們希望孩子考第一,拿高分,按著應試教育天天灌輸生硬知識。我們還希望孩子成功、賺大錢。試問,成功地人里,有多少是班級里的佼佼者呢?
在《朗讀手冊》一書的緒論部分,有一首最受美國人喜愛的詩《閱讀的媽媽》,其中有這樣一段:「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比起千方百計的讓孩子報培訓班、提高成績,陪伴顯得彌足珍貴。像這樣的父母就是言傳身教,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陪著孩子不斷成長。
我們恨不得一夜就能看漫山紅遍,殊不知,花開有期,此謂物候。我們太著急了,我們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想方設法的苛求、施壓,那麼我們是一個普通人嗎?
推薦閱讀:
※英雄不問出處,但不是每個人都是英雄
※1.怎麼指導孩子看課外書,讓孩子愛上閱讀
※培養出人格獨立的高情商孩子?給你19條最有用的建議,尤其是第8條!
※【驛站茶歇】關於文化傳承的教育目標的思考
※【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哪些觀念對孩子不利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