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吳昌碩如何師古?一次看夠!

總第

一二六一

期;歡迎關注。

中國書畫的學習離不開臨摹前人的經典名作,正所謂先師法古人,而後師心、師造化。師古是書畫入門的基礎,因而古人尤其重視師古。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十七帖》到懷仁《集王聖教》,從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到孫過庭《書譜》,從《淳化閣帖》再到董其昌的《戲鴻堂帖》,等等,這無不是書家臨習的典範。

蘇州博物館依託於館藏名家臨古的書法作品,如趙孟頫的《臨蘭亭冊》、無名氏的《臨智永千字文》、王鐸的《臨閣帖卷》、姜宸英的《臨王義之帖軸》等,特舉辦一場歷代名家臨古書法特展。為觀者學習書法及研究書法史脈絡提供了一些借鑒與幫助。

今天(9月10日),

「取法乎上——蘇博藏曆代書法臨古特展」

在蘇州博物館二樓書畫廳開展。此次展覽是繼蘇州博物館「翰逸神飛——蘇州博物館藏曆代書法名品展」之後的又一個關於館藏書法的展覽。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7日。

 

元 趙孟頫 《臨蘭亭冊》

蘇州博物館表示,此次展覽既可以使觀者開闊眼界,又方便觀者對書法的臨摹學習,還可以讓書法專業人士考見歷代書家風格之淵源、流派之傳承,為研究中國書法史提供一些線索。

蘇州博物館依託於豐富的館藏臨古作品,自元至清,延及近代諸名家。「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蘇州博物館獲悉,此次展覽特別遴選館藏書法臨古作品35件,兼真草篆隸之體、備捲軸屏冊之式。

其中,趙孟頫之《臨蘭亭冊》、女史曹貞秀之《臨玉版十三行》、無名氏之《臨智永千字文》,皆屬名家舊藏,堪稱難得一見的銘心之物;而王鐸、姜宸英之《臨閣帖》、王澍之《臨米帖》、吳昌碩之《臨石鼓文》等,或形神俱肖,或略參己意,諸家日常臨池之用功,於此即可窺一斑。

 

元 趙孟頫 《臨蘭亭冊》局部

 

清 包世臣《臨王羲之十七帖軸》

對於書與畫的學習,古人尤其重視師古,師古是學習書畫的基礎。繪畫之師古,即六法之「傳移模寫」;而書法之師古,則在名跡之鉤臨摹搨。

學習古人的途徑主要在於臨摹,所謂「臨」,即以紙置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所謂「摹」,即以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臨書多得古人筆意,易失古人位置;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因而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臨與摹要有效地結合起來。

 

明 王鐸 《臨閣帖卷》局部

唐宋以來,除了王羲之的《蘭亭序》是經典臨摹範本之外,單刻帖若鍾繇《宣示表》、皇象《急就章》、王羲之《黃庭經》《十七帖》、王獻之《十三行》、智永《真草千文》、懷仁《集王聖教》、孫過庭《書譜》,也是歷代讀書人學習的典範。

到了北宋時期,開始出現彙集名家書法作品的叢帖,如北宋之《淳化閣帖》、《絳帖》、《大觀帖》、《汝帖》,明代無錫華氏《真賞齋帖》、吳門文氏《停雲館帖》、金壇王氏《郁岡齋帖》、松江董氏《戲鴻堂帖》、歙縣吳廷《余清齋帖》,清初涿州馮銓《快雪堂帖》、乾隆內府《三希堂法帖》等等。

 

明 王鐸 《臨閣帖卷》局部

 

明 王鐸臨帖局部

而這些從帖或書法墨跡,無不是宋元以來書家臨摹的對象。如這次展出趙孟頫《臨蘭亭冊》、董其昌《鍾繇筆法書米海岳詩軸》、王鐸《臨閣帖卷》、包世臣《臨王羲之十七帖軸》、姜宸英《臨王義之帖軸》等。

此次展出的《臨閣帖卷》是王鐸49歲(崇禎十三年)所臨,時在京師禮部右侍郎任上,同年九月即遷南京禮部尚書。臨王獻之三帖(廿九日帖、鵝群帖、江東帖)、虞世南(飯千僧手疏)等於一卷之上。雖系臨古,而純以自家筆法出之,筆力雄肆厚重,勢峻意密。

 

明 王鐸 《臨閣帖卷》局部

其釋文為:

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勿勿(匆匆)不具,獻之再拜。 獻之 

不能治天,所以資將軍,將軍既是帝室之胄。信義若於四海。來之大國。誠難至也。 鵝群帖

獻之等再拜。不審海鹽(監)諸舍。上下動靜,(法)比復常憂之。姊告無他事。崇虛劉道士鵝群並復歸也。 虞世南帖 

弟子虞世南稽首和南十方三寶弟子。早年忽遇。重當時運。心差愈之。日奉設千人齋。今謹於道場飯供百僧蔬會。以斯願力。希世世生生常無疾惚。並及七世久遠。六道怨親並同今。 唐顏真卿帖 

陰寒不審,太保所苦復何如。承渴已損。深慰馳仰。病服藥。要鹿脯。有新好者惠少許。文殊贊猶未獲。望於文書中細檢也。尋弛謁不次。十一月日刑部尚書唐顏真狀。 

李太保大夫閣下。崇禎十三年立春之夜。王鐸臨為元老親翁一笑。

 

元 趙孟頫 《臨蘭亭冊》局部

《定武蘭亭序》亦是收錄在《淳化閣帖》中,元代趙孟頫對於《蘭亭序》的臨習不下數十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一卷,無錫博物館也藏有一卷等等。而蘇州博物館藏趙孟頫所臨習《蘭亭序》則被裝裱成冊,即《臨蘭亭冊》。此為趙孟頫臨仿定武本之作。因其五十七歲得到一本定武本蘭亭。當時,他自稱「一旦得此,喜不自勝」。

 

元 趙孟頫 《臨蘭亭冊》局部

這卷趙孟頫的《蘭亭》臨本,得二王之真趣。全帖一筆不苟,雖從規矩中來,卻無一毫窘束之意,秀氣精絕,別有一番滋味。米芾曾評價《蘭亭》曰:「之字最高無一似」,試看趙氏臨本中的「之」字,或舒展、或緊密、或出峰、或藏鋒、或秀朗、或古拙,變化多而又渾然一體。

另外,《蘭亭帖》中的一些細節,在趙的筆下屢有令人擊節讚賞的再現,如「左」字,上面一橫接著向左一挑,接處提筆向上連筆翻轉,在定武蘭亭中不甚顯豁,趙孟頫特意強調寫出,留給後人無窮方便。《蘭亭帖》中一些不常見的點劃,如反捺等,趙孟頫都寫得十分精密,十分到位。

 

清 姜宸英 《臨右軍帖卷》局部

說到《蘭亭》,不得不提清代前期的帖學代表人物姜宸英。他是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史學家,與笪重光、汪士鑒、何焯並稱為「康熙四家」。他家曾藏蘭亭石刻,至今揚本稱姜氏蘭亭。展覽中有兩卷姜宸英的臨王羲之的作品,從作品中不難看出其為二王一脈,而其近宗米芾、董其昌,書法中又流露出董其昌的影子。包世臣稱其行書為能品上。

 

無名氏 《臨智永千字文》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一卷《智永千字文卷》比較引人注目。智永乃王羲之五子徽之之後,陳隋間人,出家永欣寺,曾書真草千文八百本散諸江東諸寺。東坡曾評其書「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蓋北宋原本尤可得見。世傳以大觀間薛嗣昌刻關中本最為可信,據云即以原本勒石,帖石現藏西安碑林。而現日本京都小川家藏《千文》墨跡本,據啟功考證即八百本之一。此《智永千字文卷》卷首已殘,自「龍師火帝」起,凡160行,行12字。當系後來臨本。顧文彬舊藏,刻入《過雲樓集帖》卷首,帖石現藏蘇州文廟。

取法乎上——蘇博藏曆代書法臨古特展

除了臨帖的作品之外,近代臨碑作品亦在展覽中呈現,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吳昌碩之《節臨石鼓文屏》。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數千年書史中,對《石鼓文》臨習最多、最深且最有獨到之處的當數吳昌碩。《石鼓文》成全了吳昌碩,反過來,吳昌碩也使《石鼓文》的藝術價值得以發揚光大。

一筆一畫總關情

|桃源仙書|

當代名家定製同款

或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選購


推薦閱讀:

走近吳昌碩(館藏精品)
直從篆法演畫法——淺談金石篆刻對吳昌碩繪畫的影響
凝練遒勁、圓熟雄渾:清代吳昌碩篆書《臨石鼓文》書法欣賞
食金石力:吳昌碩的篆刻、書法成就

TAG:趙孟頫 | 吳昌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