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個撲克牌讀心術,準確度98% | 一個用魔術上心理課的教授
心理0時差 周刊 第
48
期
國際心理資訊 | 有料 前沿 權威
壹心理精選 每周一 獨家呈現
01
厲害了!
這裡有位小哥會 「讀心術」!
前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刷抖音。刷著刷著,刷到了這個會 「讀心術」 的帥哥:
(來源:抖音 @小龍的魔力)
怎麼樣?你的心裡所想,有木有被這位小哥準確地讀出來了呢?
翻開這個視頻的評論區可以看到,撲克小哥的讀心術征服了無數網友:
然而,也有人一語道破天機:
「哈?真的就這麼簡單?我居然這麼輕易就上當了??」
—— 呃,對啊,這個戲法真的就是這麼簡單。
但你之所以會中招,是因為
隱藏在這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真心不簡單。
不是讀心術,而就是正兒八經的心理學: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
當多項信息(那麼多張撲克牌)一次性出現的時候,由於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往往是最後出現的信息會被我們牢牢記住
(當然,開頭第一個出現的信息也會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可是視頻里的撲克小哥說了,開頭那張不算嘛)
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
我們通過視覺這個感官看到的信息,哪怕只持續了彈指一揮間,我們的大腦也能抓住它、並保持住約
0.25 秒
。這個時候,加上剛才的近因效應,只要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後一張撲克牌上,
那張 「紅心 7」 就能順利被我們捕捉、並順利晉陞到我們更為長期的記憶體中。而那些前面一閃而過的其他牌,早就飛到九霄雲外去了……
所以呢,撲克小哥需要做的事情真心超級簡單。拍完視頻的第一部分,按暫停,把那張 「紅心 7」 從牌堆取出、貼到背後的牆上。然後繼續拍攝剩餘的部分……
(好吧,這樣說小哥不太公平。他的抖音能獲得十幾萬贊,除了魔術本身,還要配合精彩的演技、動作神態、團隊的拍攝和製作,不然觀眾也不會看這麼入神~)
更厲害的是,除了以上兩個心理效應,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我們人對魔術似乎天生就有輕易相信、主觀淪陷的傾向…… 不信?來看下一節,心理界內一次魔術和學術的完美融合!
02
「魔術中的心理學」
為了剖析 「讀心術」
心理學家把實驗室搬上了魔術舞台
有這麼一隊加拿大的心理學家,來自著名學府 McGill 麥吉爾大學。他們用一項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心理研究,活生生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睛。
領隊這項研究的 Jay Olson,一直對魔術師在有意無意中對觀眾使用的心理效應深感興趣。
他首先把一位撲克魔術師請到了大學裡的心理實驗室,用和文章開頭視頻中、那位小哥幾乎完全一樣的手法,
在 118 位大學生身上施展了一模一樣的 「撲克牌讀心術」。
結果:
和抖音上大多數的評論一樣,
98%
的參與者驚呼 「哇!你真的讀出了我內心的數字!你是怎麼辦到的?」
在事後的跟蹤採訪中,更是有
91%
的人表示:「我堅信這是真的,我堅信剛才我選中的數字源於我個人的
自由意志(free will)
!」
問題是:這份 「自由意志」,是堅定,還是盲目?為了進一步弄清楚這個問題,Olson 開始了下一項實驗。
這回,他把一台核磁共振機搬上了魔術舞台,邀請一群人來做魔術的體驗者、也做他實驗的受測者。
核磁共振(MRI)是幹嗎的?籠統來說,測量腦部結構和活動的。
但 Olson 対前來體驗的人說:
「我這台核磁共振是有魔力的!它能夠準確讀出你腦子裡的想法!」
然後呢,類似撲克牌讀心術那樣的老把戲開始了。
「請你在心裡默念一個兩位數。想好之後,請按下身邊的按鈕通知我們。」
志願者照做了。
「好,核磁共振機已經讀出了你心裡想的數字,現在我來把它寫到我手邊的小黑板上。」
(滋滋滋,一陣筆尖滑過黑板的聲音)
「好,現在請你說出你剛才心裡默念的數字,我馬上把黑板轉過來給你看,看看機器讀出的數字、和你心裡想的是否一樣。」
結果,體驗者驚呆了,真的一樣誒!
我先賣個關子,繼續說這個實驗的第二個版本。
第二天,實驗繼續,一樣的場景,一樣的流程,只有一個小變動。
Olson 対前來體驗的人說:
「我這台核磁共振是有魔力的!它能夠侵入你的腦部、活生生把你剛才想好的數字改變、改成機器自己設定的數字!」
結果,Olson 最後展示在體驗者面前的黑板上,赫然寫著和他們心裡想著又是一模一樣的數字……
「艾瑪,真的也,這台機器控制了我的思想!」
好了,不賣關子了,為大家揭曉真相:
其實,核磁共振只有讀取腦部結構和活動、並生成腦部圖像的功能,僅此而已。讀心術?甚至是什麼反過來給腦子輸入干擾信息?純屬胡扯。
何況,
這台機器完全是個塑料擺設,是台
假機器
!
(你知道真的核磁共振機器有多精密多昂貴多嬌弱嗎,你想給它搬家就搬家啊?)
更何況,這個狡猾的 Olson ,其實他手指頭指腹部分套著一個很小的指模,上面有一根細小如針的鉛筆芯。在魔術體驗者報出心裡想著的數字的那一剎那,他就用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瞬間用手指把這個數字寫在了板子上,然後再轉過去給人家看。
有趣的是,這兩個版本的實驗結束後,Olson 採訪了體驗者們:
第一個版本的體驗者說:
嗯嗯,你們的機器太牛了!從沒見過這麼牛的核磁共振!剛才…… 沒讀出其他什麼吧?(這位親,你腦子裡是不是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呀?)
第二個版本的體驗者則說:
真不好受,這種被控制的感覺太難受了,我明明想好了一個數字的,結果突然感覺一陣頭暈,我原來想好的數字似乎被一股力量逼走了,硬生生換了一個(但其實呢,最後研究人員偷偷寫在黑板上的數字,還是你自己親口報出來的而已啊……)
可見,無論哪個版本,參與體驗的人都對這台機器的 「魔術、讀心術、靈魂操控術」 深信不疑。
所以說,不是魔術師故意要耍我們、騙我們,而是我們去參與、觀看魔術的時候,早就已經主觀地對魔術的力量深信不疑了吧?
好吧,其實寫到這裡,我還藏了一個小秘密啦:
這個 Jay Olson,其實他是楓葉國出了名的魔術網紅。他一直覺得,魔術不需要高大上的道具、複雜的舞台設計、炫目的視覺效果,通過簡單的心理機制、就能讓體驗者身臨其境、對魔力深信不疑。
為了研究魔術背後的心理學道理,他報考了麥吉爾大學
(McGill 心理專業排名加拿大前三、全球前 50,可是很難進去的哦)
,成了一名碩士生、然後升上了博士。上面這個心理實驗,是他在博士階段後期發表的研究結果,算是給他自己的愛好和專業,都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03
「心理學中的魔術」
據說美國的心理教授,
已經在課堂上用魔術教心理了
上面我們看到的是魔術中的心理學,也就是用心理學理論和研究來解釋魔術現象。
現在我們要看到的這個心理教授就厲害了,她活生生地把魔術運用到了心理課堂上,用一個個 「小把戲」,把教室變成了魔術表演的舞台,更是在魔術之中為學生們解釋心理學知識。
讓我們一起來見識一下,美國麻省大學 Susan Whitbourne 教授之 「課堂上的心理學三大魔術」。
01
聽話,我一搖鈴,你就要眨眼睛哦~
這一招魔術,就有點 「陰」 了啊。
Whitbourne 教授請了一位學生上台。她拿出一隻鈴鐺,搖了一下,兩下,三下…… 學生只是和平常一樣無規則地眨眼睛,和鈴聲沒有半毛錢關係。
接著教授說,她有一個神秘噴水裝置,噴出的水按照一定角度濺到學生的身上之後,就能觸發學生的眼皮和鈴鐺之間的心電感應
(艾瑪你幫幫忙哦,鈴鐺又不是什麼生命體,哪來的心電感應啊?還好這教授不是教生物的 )
開始了!教授開始不規則地用一個噴水器、瞄準學生的眼皮、開始噴水(心疼這學生兩秒)。整個過程中,還不時能聽到教授在搖鈴的聲音,創造各種 「鈴聲和眼皮在建立互動」 的神秘感。
十幾分鐘過去,教授宣告:
「眼皮 —— 鈴聲」 的感應已經成功建立!
立即測試:教授搖鈴,學生眨眼;再搖鈴,再眨眼;再搖鈴,再眨眼…… 往複幾次,眨眼和搖鈴神同步!絕非巧合!
是這個學生在演戲嗎?不可能,這個學生是通過學號、由同班同學在電腦上生成的的隨機數、抽籤決定的。
看學生們雲里霧裡,教授開始坦白了:「好吧,其實我也沒有 100% 的信心啦,但 99% 還是有的~ 剛才那個魔術,其實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
經典條件反射原理(classical conditioning)
」。
提出這個理論的人,是前蘇聯大名鼎鼎的
巴甫洛夫 Pavlov
。他發現:當一件本來對我們沒有任何作用和效果的事物(鈴聲)、與另一個會激起我們本能反應(眨眼)的事物(噴向眼睛的水)、反覆配對之後,久而久之,鈴聲本身就足以替代噴出的水、讓我們的眼皮不自主地閉上、就像當初被噴水時閉眼、防止眼睛進水一樣。> 如果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巴甫洛夫的原版經典條件反射實驗,請在 壹心理精選 公眾號後台回復
條件反射
四個字。
教授接著開始結合這個例子、把每個 「魔術」 過程中的細節、和經典條件反射的理論概念結合。這樣的講解,我想同學們一定會記得很牢固、很深刻。真的太棒了!!
02
教室里驚現記憶超人,記憶能力是常人的兩倍以上!
這一回,
Whitbourne 教授
準備了一份 PPT,上面有一串串隨機生成的字母:A C G P O D Z E Y S O I …
一段時間後,教授關掉投影,讓每位學生都拿出一張紙,通過回憶、寫下儘可能多地按順序寫下剛才 PPT上 的字母串。
幾輪測試之後,學生們交換答題紙,教授展示正確答案、並讓學生們互相批改、計算默寫正確的字母數量、並匯總上報給教授。
結果出來了:
全班同學平均能記住的字母數在
7
個左右,最厲害的能記住
9
個,比較差的也能記住
5
個。
「OK,7 ± 2 個,這是我們班的平均正常水平。現在我要請一位同學上台,給你的腦子裡加一道魔術咒語,讓你一瞬間能把記憶力提升兩倍、甚至更多!!」
教授按學號隨機邀請一位學生走上講台,拿出一塊頭巾兜住了學生的頭,然後開始念起一段咒語…… 半分鐘之後,教授拿下頭巾:「READY...? GO!」
接著,同樣的測試開始了:
第一題:請記住這個順序 D P L E S(五個字母)
第二題:請記住這個順序 C K E P A L Z(七個字母,平均水平)
第三題:請記住這個順序 L O Z Y D N S A E(九個字母,已經是班上的最高水平)
第四題:請記住這個順序 H I P P O G I R A F F E C O Y O T E(整整 18 個字母!)
誒,誒,誒?這個學生剛才第三題的時候明明就已經很艱難了,這次居然第四題答得更快更准!
怎麼做到的?教授的那塊頭巾里是不是有什麼刺激腦部記憶海綿體高速運轉的機器?
呵呵,你想多了,這只是認知心理學中最簡單的道理而已: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以及
組塊(chunking)
提出這兩個概念的,是著名心理學家
米勒 Miller
。在他的著作《神奇數字7》中,米勒用一系列實驗告訴我們:人們的短期記憶容量,是
7 ± 2 個單元的信息
(比如:7 個字母)。
而提
升記憶容量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把這些看似獨立的單元、有意義地
組成信息塊
。
什麼意思呢?剛才教授給的第四題是:H I P P O G I R A F F E C O Y O T E,看起來這是 18 個彼此獨立的字母,需要記憶的信息單元數為 18,大大超過了人們的正常容量。
但是仔細一看,這 18 個字母可以被拆分成 3 個組塊:
HIPPO - 河馬
GIRAFFE - 長頸鹿
COYOTE - 叢林狼
這個教授真是太厲害了,通過一堂課的實踐,不僅讓大家記住了 「神秘數字 7」、更讓大家體驗了提升記憶和學習效率的方法。
這些英文單詞,其實對外國人來說也並非常用詞,然而一旦你反應過來、完成機智的組塊,一下子你的腦容量就被解放了,記住這些字母輕而易舉。
而且,這種思維和記憶習慣,是可以培養的。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你打 114 查一家餐廳的電話號碼,話務員查到後轉接自動語音播報:
「請記錄,您查找的電話號碼為:134 5600 0369」。
你要怎麼記憶?重新組塊啊!
1 - 固定的手機號開頭,完全不用另外記憶
3456 - 四連號
000 - 三重複
369 - 3的倍數
搞定,這樣默念幾遍,就算一時找不到紙筆也不方便用手機記錄下來,你也能高效記憶這串數字很久了~
而且,
經常
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這個記憶習慣,
你腦子處理 「組塊」 的效率會越來越高,將來的反應速度和記憶力也會大有提升,超越常人平均水平不在話下~
需要記憶的東西是死的,但這些信息在我們大腦中的儲存方式,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你說呢~
03
哪怕不用文字表達,也能讓你乖乖按我的意思行事!
哦喲喂,這簡直就是靈魂操控啊!已經不是魔術、而是巫術了吧?
…… 其實還是很簡單的心理學道理。
教授先隨機選了一位同學當志願者,請他出教室外稍候
(我有預感,又一位無知無畏的小朋友要無辜受害了……)
教授從講台的一個個抽屜里拿出一件件道具,擺在教室前:
一輛摺疊自行車、一個輪胎、一本書、一根跳繩
接著教授說:「一會兒,我會讓現在在門外的那個同學,騎著自行車繞著講台轉圈圈,而且我發誓不說一個字!不過你們要幫我一個忙,
一會兒看我的手勢指揮,當我高舉手臂的時候,你們要一起為他
鼓掌
哦~
」OK,遊戲規則已經清楚了,那位同學被請回了教室。
教授只說了一句話:「我不會告訴你你具體要幹嗎,你只要按自己的心意去擺弄這幾樣東西就可以了。」
同學拿起書翻了幾頁,放下了。把輪胎抬起來轉了幾圈,也放下了。他又走到自行車前……
教授突然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向全班同學抬起了手臂,瞬間全班同學開始為台上的他鼓掌。
「誒?什麼情況?」
然而依舊沒人跟他說一個字。
接著,當他把摺疊自行車撐開、騎上車、開始在教室里騎行的時候……
每次只要他做的動作
更接近一點教授的目標
,教授就會指揮全班同學為他
鼓掌一次
。
直到最後,都快下課了,他終於騎著車開始繞講台轉起了圈圈。
這次,不用教授指揮,全班同學站起來為他鼓掌。
這和一般的 「做了乖孩子給獎勵、做了錯事就要懲罰」 的教育方法完全不同,而是一種心理學家認為更高級的、更有力量的、塑造動物和人類行為的策略。
—— 對,這就是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家
斯金納 Skinner
提出、並通過實驗證明的概念:行為塑造(behavioral shaping)
。
我們平時看到家長教小孩、老師教導學生一步步走向一道題目的正解…… 其實也都多多少少在發揮 「塑造」 的力量。
寫在最後
明天 9·11
這是什麼日子,你知道嗎?
好了,魔術就先看到這裡。來到今天這期文章的末尾,想問你一個問題:
「明天是什麼日子,你知道嗎?」
當然,9·11,是一個灰色的紀念日。
不過,9·11 也是另一個紀念日:《心理0時差》創刊一周年。
是的,轉眼之間,我們已經
一歲
了。
回看去年 9.11 發表的第一期周刊,兩千閱讀,無人問津。不對,其實是前 10 期,連續堅持十周寫作,都沒什麼起色。
(當初真不是故意選這個日期的,只是正好準備妥當了,就推出了第一期嗯。)
那個時候的我開始懷疑:「像這樣把國外的心理學寫給國內的讀者看,會不會完全走偏了?也許沒人對這個感興趣?又或許,是我的打開方式不對?」
更要命的是,我不怕跟你們坦誠:公司,是講究績效的,投入那麼多時間寫作,每期周刊從選題、查國外文獻資料、到組織內容、寫作、編輯、排版…… 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然而卻收效甚微……
「投產比有點低啊」 —— 十期下來並無明顯進步,我不得不開始質疑自己、思考是否要放棄0時差。
但在放棄之前,我想到了最後一個辦法:
和讀者聊聊,和你們說說話。
我開始在公號後台,與頻頻留言的讀者溝通:「你們為何願意堅持讀我的專欄?你們希望看到0時差怎樣的變化?」
那天起,我做了一個巨大的改變:從讀者的需求做選題。
換言之:
你們想看什麼,我就寫什麼。
選題不只來源於生活,更來自生活中的你們。
於是,誕生了
愛情和友情
(包括分手、出軌、療傷、複合、友情如何升華成愛情)、
拷問人性
(包括旁觀者的冷漠、強姦施暴者和被害者的心理分析)、
抑鬱症
(包括抑鬱症的癥狀、如何幫助抑鬱的親友)、
最經典權威的心理研究
(從眾心理、斯坦福監獄實驗、權威遵從實驗等)…… 這些熱門的期刊主題。
我要求自己:
每一期周刊,都要給讀者帶來
有趣的新知
、或是
有用的乾貨
、還要有
文字里透出的溫度
。
慢慢地,回看過去十期,在這個公號的閱讀量已經達到平均一萬以上閱讀量,同步更新到壹心理官方網站平均兩萬以上、也錄製成音頻《3分鐘心理學》在更多渠道、觸及更多人……
這一路走來,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堅持,更是因為你們的陪伴。每一期文字,都是我和你們的對話,有時候我還會跑去唱吧錄一首小歌,插入文中,跨越文字之外、只想把更暖的溫度傳遞給你們。
此時此刻,時鐘指向了 2018 年 9 月 10 日 星期一 中午 13:09。本期周刊的正文昨晚就寫好了,現在這段結束語也就要收尾。
「又到周一啦,今天的0時差呢?還沒推?」 公號後台響起了新消息提醒。
—— 真的,謝謝你,謝謝你們。
這是我們共同的,一周年紀念。
—— —— ——
—— —— ——
References / 參考文獻資料:
[1] Olson, J. A., Landry, M., Appourchaux, K., & Raz, A. (2016). Simulated thought insertion: Influencing the sense of agency using deception and magic.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43, 11-26.
[2] National Post Staff. The science behind magic: Study reveals psychology at work during card tricks. (2015)
[3] Vaughan Bell, Research Digest on Business Insider. Psychologists used a magic trick to show how irrational we are. (2016)
[4] Dr. Susan Whitbourne on Psychology Today. 5 Amazing Psychology Magic Tricks (2012). 本文對教授的教學方法經過編輯處理,有需要的讀者可複製這條英文引用信息搜索英語原文。
推薦閱讀:
※簡單的小撲克魔術
※魔術的起源和常識大全
※魔術大揭秘(視頻)
※撲克魔術大揭秘-23
※8個經典魔術戲法大揭秘!原來魔術有這麼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