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物介紹——唐朝閻立本的《步輦圖》
聲音資源載入中...
《步輦圖》以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這一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了貞觀十五年
(
公元
641
年
)
,吐蕃使者祿東贊來唐迎親並受到唐太宗召見的場面。畫中包括唐太宗在內共有
13
個人物。唐太宗雖然不在畫面的中心而偏於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構圖上巧妙的處理,使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體實際上處於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以他為主構成了畫面由內向外輻射的組合關係。
唐太宗處於九個侍女的簇擁之下,寬大的體態與威儀莊重的神情,與侍女纖細而趨於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重中之重。同樣的處理構思也體現在唐太宗前方的三個使臣身上,他們雖然較之侍女們遠離唐太宗,但其與太宗構成對應的視線,使他們乃處於更為重要的視覺地位。造型上選取了鞠躬時的動態,同時,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後移,亦給人一種趨於不穩定的視覺感受。相比之下,既顯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襯托出大唐天子雍容華貴的氣派。
不難看出,人物的身份與地位是作者考慮畫面安排的主要依據,社會的倫理關係在繪畫中進一步反映為繪畫表現的視覺關係。可以說,閻立本的這幅作品為說明傳統儒家思想對繪畫發展的影響提供了明晰而典型的圖示。另外,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同樣十分精彩,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緻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尤其是三個使臣穿著相貌都反映出濃郁的異域風情。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
從構圖的角度來講,這幅畫很明顯將所有人物分成兩組:以畫卷中軸線為界,左邊三個男士依次排開,井然有序,沒有任何裝飾,在規矩中略顯拘謹;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擁的仕女形象,以及裝飾物「兩把屏風扇」、「一展旌旗」、「步輦」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成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帶飄飄和晁蓋的迎風招展都有意刻畫一種充滿了柔情、安詳、和善的情調。
從色彩上講,這幅圖的場景是一個喜慶的場面。根據我國的傳統習俗,喜慶的場面通常由紅色裝點基調。這幅圖作者為了突出這一特點,特地將典禮官——位於畫面正中間的軸心人物畫成紅色。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來奪人眼目地突出紅色,又不會太突兀得難於接受。因為按照習俗,祿東贊來自西域,服飾多以網狀彩繪織成,很少有一整塊同樣顏色的衣服。如果我們在考慮僅由於年代久遠,風蝕和破壞,原本皇帝身著的鍍金裝束成了現在的土黃色,那麼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在顏色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另外,只有典禮官一個人是紅袍在身,未免顯得孤零零的,仍然早不出喜慶的氣氛。於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蓋頂,和宮女服飾的配色,映襯出一團祥和、喜慶的氣氛。此圖上有宋初章友直的小篆題跋,敘述了相關的故事,並錄唐李道志與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也有人認為是宋代的摹本。
閻立本(約
601~
673),中國唐代畫家兼工程學家。雍州萬年
(今陝西省西安臨潼縣
)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閻立本的繪畫藝術,先承家學,後師張僧繇、鄭法士。據傳他在荊州見到張僧繇壁畫,在畫下留宿十餘日,坐卧觀賞,捨不得離去。後人說他師法僧繇,人物、車馬、台閣都達到很高水平。閻立本除了擅長繪畫外,而且還頗有政治才幹,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庫直,太宗貞觀時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
《歷代帝王圖》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閻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畫道釋、人物、山水、鞍馬,尤以道釋人物畫著稱,曾在長安慈恩寺兩廊畫壁,頗受稱譽,《宣和畫譜》所載宋代內府收藏閻氏作品,道釋題材佔半數以上。他又工寫真,下少肖像畫是為了表彰功臣勛業而創作的。武德九年
(626)所繪《秦府十八學士圖》系表現秦王李世民屬下的房玄齡、杜如晦等
18位文人謀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寫真,圖其形貌,畫卷中對每個人的身材、相貌、服飾、年齡及神情等特徵都有生動而具體的刻畫。貞觀十七年
(643)又奉詔畫長孫無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
24功臣像於凌煙閣,成為繼漢代麒麟閣、雲台畫功臣像之後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畫創作活動。
推薦閱讀:
※上海博物館 造像
※上海博物館藏宋代哥窯瓷器
※大唐秦王陵博物館情況介紹
※古玉界:上海震旦博物館 春秋戰國玉器欣賞
※走進秦磚漢瓦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