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我們說「挺好」「咋呼」的時候,其實是在說滿語?

經公眾號「

 

博物館丨看展覽

」(ID:

atmuseum

授權轉載

提起滿族來,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清朝、八旗、旗袍、大拉翅,以及動不動就霸佔電視屏幕和各大視頻網站的清宮劇……

但是,清代的滿族人留下的遺產,可不僅僅是大批清宮劇素材。他們對現代社會,尤其是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地區,在飲食、語言、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的影響,遠遠比我們想像得要深刻。

吃貨福音!這些美食與滿族有關?

「薩其瑪」

下圖的這種點心,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名叫「沙琪瑪」。但實際上,這種點心原名

薩其瑪

,是徹徹底底的滿洲美食,名字最早見於乾隆三十六年編撰的《御制增訂清文鑒》。

因為薩其瑪本身是方形的,端盤的時候一般又要一塊一塊的碼放整齊,而在滿語中,「切」這個動詞的發音是「薩其非」,而 「碼」的發音則為「馬拉木壁」。「薩其瑪」就是這兩個辭彙的縮寫,意為切成塊碼好的點心。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薩其瑪」對應的漢語名應該叫做「狗奶子糖蘸」。「糖蘸」好理解,因為薩其瑪的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糖漿,但「狗奶子」是什麼意思呢?

狗奶子,是一種東北地區的漿果,野生,形狀十分類似於狗奶子,故此得名,可以撒在薩其瑪上一起食用。雖然滿族入關之後,薩其瑪上的乾果料逐漸被果仁,葡萄乾等更美味的材料代替了,但是狗奶子也因此為人所熟知。

值得一提的是,薩其瑪是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同時也是京城喇嘛廟裡的貢品,可見這種食物,在當時還是被賦予了一定的政治意味和宗教意味的。

有清一代,薩其瑪不僅僅坐在了神壇之上,在民間也很是流行,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也寫道,薩其瑪「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

《燕京歲時記》中記錄薩其瑪的做法是:「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進,遂成方塊,甜膩可食。」但又是冰糖又是奶油,以現在人的口味看來,卡路里不免有些超標了。

於是,現代人對薩其瑪的配方進行了改良,大概是用雞蛋和麵粉做成條狀,炸好後,以蜂蜜,清水等調汁,將炸麵條攪拌均勻,晾涼即可。

心靈手巧的妹子/漢子們,不妨自己DIY一次薩其瑪;至於像小編這種手殘黨……還是默默出門左轉,超市買一袋吧。

「哈什瑪」

著名相聲段子貫口有這麼一段,叫「報菜名」,其中有一道菜名中提到「哈什瑪」。那麼這所謂的哈什瑪,究竟是什麼呢?

哈什瑪,是滿語,描述的是一種生長在長白山山麓地區的林蛙,這種林蛙腹部脂肪十分豐富,是大補的補品,在過去,還是清宮廷的貢品。

林蛙

烹調哈什瑪的方法,主要是「烤」,秋冬季節食用,可以補體內脂肪,俗話說的「貼秋膘」,或是幫助身體抵禦冷氣侵擾。

現在,還有一種保健品名叫「哈士蟆油」,就是林蛙體內的脂肪。不少商家把它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其實,要想強身健體,與其迷信保健品禍害野生動物,不如早睡早起多鍛煉的好。

(哈什瑪做成菜,賣相可能令人不適,就不放圖了……)

「拆骨肉」

很多不了解「拆骨肉」這種食物的人,會將其誤認為是「柴骨肉」,心想會不會柴得咬不動呢?其實,如果知道它的做法,名字就不會記錯了。

拆骨肉,是把軟爛的豬肉,從清水煮熟的大骨頭上剔下來,蘸一些醋、醬油之類的佐料食用,香氣撲鼻,非常可口。

滿族人的飲食很有北方民族的風範,尤其愛吃豬肉。滿族人認為豬肉是神聖的,祭祀時,也會用豬來祭神。吃這種祭神的肉,是一項古老的傳統。因此,東北地區的「殺豬菜」,其實是滲透了滿族民俗的菜肴。「拆骨肉」也是「殺豬菜」中的一道大菜。

除了拆骨肉之外,豬肉和豬的各種零部件還可以做成血腸,豬頭肉,醬豬蹄,皮凍,豬心等等美食,可謂是一口大豬吃到老。

猝不及防!我們說的竟然是滿語?

清軍入關後,八旗子弟在北京生活了幾百年,與漢族人密切交往。因此,現在的北方話尤其是北京話中,早已融入了大量滿語詞,並且有很多已經被詞典、字典收錄,成了現代漢語的一部分。

例如,「挺」字在字典里有一個含義,是副詞,表示「很」。我們平時常說「挺好的」「XX長得挺好看的」。

「挺」字的這個意思,就來源於滿語的副詞ten,意為「很」「非常」。

再比如,土豪請我們吃飯的時候,為了表示闊氣,會說:「你敞開了吃,敞開了喝。」

這個「敞開了」,來源於滿語詞cangkai,意為「不限」「隨便」「任意」。

還有很多女孩子,小的時候喜歡跑跳打鬧,便被家長訓斥:「咋咋呼呼的!」

這個「咋呼」也是來源於滿語,滿語詞為cahu,意為「潑婦」

,後來被漢語吸收,讀音發生了變化,詞義也演變成「沒禮貌、大呼小叫」的意思。

此外,我們熟悉的「摩挲」「邋遢」「胳肢窩」等詞,也都能在滿語里找到發音、意思類似的詞。滿語對漢語的影響,遠比你想像的要深刻。

大有來頭!滿族風俗依然在用?

您吉祥!

滿族人最初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時候,就十分注意部族團結,入關之後又吸收了儒家禮法,在對待長輩、老人的禮數上,顯得尤其嚴苛。

清代,滿族人在街上見到老人、長輩的時候,不分地位高低,貧富貴賤,都要尊稱一聲「馬法」,漢語意思就是「老爺子」。

如今在京津地區,有的人仍然稱呼老人為「老爺子」「老太太」,這受到的便是滿族習俗的影響。

旗人遇到長輩,則更嚴格一些,「必鞠躬垂手」,說一句「賽音」,滿語意思大概是「好」「是」的意思,可謂十分尊敬。待長輩走過之後,才可自己行動。騎馬遇到長輩時,也要下馬行禮。

做客的時候,小輩到長輩家,雖然是客人,也只能坐在旁邊,晚輩不可與長輩同坐。外出歸來,要先給長輩問安。晚上回家,要先去老人屋裡頭看一眼。

至於我們更熟悉的,就是「晨定昏省」了,三天一小省,五天一大省。清代的滿族人在禮法上,當小輩的可謂是對長輩敬重到極致了。

滿族人的底線

任何人都有自己不能觸碰的底線。很多滿族人,尤其是老人的底線就是——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傷害烏鴉。

這是為什麼呢?

這一切都和一個關於努爾哈赤的傳說有關。

努爾哈赤畫像

傳說,清太祖努爾哈赤年輕時,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親兵。有一天,努爾哈赤幫李成梁洗腳,發現李成梁腳下有三顆黑痣,於是就問李成梁:「您腳底下怎麼有三顆黑痣呢?」

李成梁哈哈一笑,道:「這是富貴痣啊,就是因為腳底有富貴痣,我才做到如今的位置,鎮守一方。」努爾哈赤聽了,不以為然:「富貴和黑痣應該沒什麼關係。我腳底下還有七顆紅痣呢,今天不也是在這兒給您洗腳嗎?」

李成梁一聽,嚇了一跳——七顆紅痣是真命天子的徵兆哇!

當夜他輾轉反側,越想越覺著此人不能留,於是帶兵出發,打算去殺了努爾哈赤。

好在有人提前給努爾哈赤報了信兒,努爾哈赤立馬騎上一匹大青馬,帶著自己的黃狗逃命。李成梁的追兵在後面死死追趕。

努爾哈赤一個人怎麼跑得過他們?很快,大青馬累死了,他只好徒步逃跑,實在跑不動了,就一頭扎進一片草甸里躲起來。

追兵趕到草甸,不知道從何開始尋找努爾哈赤,便放火燒草甸。而此時的努爾哈赤竟然因為跑的太累,在草甸里睡著了,對大火毫無察覺。他的大黃狗忠心護主,跳到附近的水塘里,把自己淋濕,再跑回來澆滅努爾哈赤附近的火苗,如此反反覆復,終於保全努爾哈赤一條性命,自己卻勞累而死。

草甸燒光了,追兵沒找到努爾哈赤的屍體,就繼續追過來——努爾哈赤躲無可躲,眼看就要被抓。

此時,一大群烏鴉忽然從天而降,把努爾哈赤撲倒在地,黑壓壓的罩住了他,追兵路過,以為是烏鴉在覓食,沒有在意,便跑了過去,努爾哈赤這才撿了一條命。

為了感謝大黃狗和烏鴉的救命之恩,努爾哈赤就下了這麼三條命令:不能吃狗肉,不允許帶狗皮帽子,不允許傷害烏鴉。

這根高高豎立的杆子名叫索倫桿,是滿族人祭天所用,距離杆子頂端一尺處的地方有一個碗狀的錫斗,裡面有飼料,用來飼餵「神鴉」即烏鴉。

雖然這個傳說的神話色彩非常濃厚,但是不吃狗肉、不傷害烏鴉的確是滿族人的傳統。至今,這些習慣仍舊在很多滿族人之中,實實在在地保留著。

喜歡本文的各位,歡迎轉載到朋友圈

點擊進入 「果粒時刻」小程序界面


推薦閱讀:

不要心急,沒準明天就死了呢
物是人非為何不是個滋味?
獲得平和心境七原則:不害怕的生活
生活真的不像自己想的那樣乾脆
婚姻生活10大禁忌

TAG:生活 | 滿語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