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的力量

《中華讀書報》2018年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出馬戛爾尼使團到北京,希望清政府在靠近珠山一小海島,給英國商人提供商人停歇與收存貨物的地方,當然,乾隆皇帝斷然拒絕了馬戛爾尼爵士的這一請求。為此,乾隆還給英國國王寫了一封長信。在這封長信里,乾隆寫道:

 

向來西洋各國及爾國夷商,赴天朝貿易者,悉於澳門互市,歷久相沿,已非一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磁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金,並霑余潤。(《滿清十三朝之秘史/清譚卷四/外交談》,胡懷琛編,汪翰校,上海廣益書局)

 

就筆者閱歷,「茶葉」一詞出自中國帝王之筆,這恐怕是天下第一次。而且,茶葉一物置於磁器、絲斤之前,可見在清一季,茶葉的重要,或者說茶葉貿易早已經超過了絲綢貿易與磁器貿易。儘管,茶葉出洋遠遲於絲綢與磁器。但此時(十八世紀後期)的茶葉,已不再是中國的茶葉,而是世界的茶葉了!

 

1

 

「茶」,作為中國的原產植物,歷史悠久。中古時期集茶及茶事之大成的書《茶經》里,陸羽(733-804)說,茶出自炎帝神農氏,後歷代相傳至唐。但追究,「茶」作為漢字不見於《說文解字》,也不見於《爾雅》,更不見於甲骨文。若按清人認定的「荼」即「茶」的話,「荼」也不見於甲骨文(《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段玉裁注《說文》時講,「荼」籒文作「莽」,在《甲金篆隸大字典》里,「荼」最先出現在1942年出土的「楚帛書」(大約為戰國晚期)。雖然「茶」不是最古老的漢字,但茶作為中國最古老又原生的植物,則是可以肯定的。在佛教東傳的寺院里,因為可能的藥用、僧眾的修行所需,從南北朝開始到唐,茶及茶事已經足以可以讓人為它專門寫一部茶及茶事的百科全書《茶經》了。自班固《漢書》辟《食貨志》以來,從唐始,茶及茶課便一直是歷代《食貨志》的重要部分。《舊唐書/食貨志下》指出「貞元九年正月,初稅茶。」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也就是說,茶及茶稅進入正史的元年是公元793年。此後,茶課即榷茶法便一直為中央政府的官稅。貞元九年設茶課定「每十稅一」,自此「每歲得錢四十萬貫」。飲茶者從寺廟裡走出來,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特別是當茶可以易中原之外域的戰馬後,種茶、制茶、販茶,課茶稅,便從民間逐步納入和強行納入到官方,到宋,已禁止私茶。在唐一季,茶課為鹽鐵使代管,在宋一季便有專門管理茶課的機構。《宋史/食貨志》載:蜀茶「舊無榷禁,熙寧間,置提舉司,收歲課三十萬,至元豐中,增至百萬。」《東京夢華錄》記在外諸司專設「都茶場」。從《宋史》起,《食貨志》里便專辟「茶法」,與鹽法、酒法等共舉。由於「茶之為利甚博」且「利嘗至數倍」,嘉祐二年(1057)歲入一百二十八萬,政和元年(1111)茶產一千二百八十一萬五千六百餘斤,收息一千萬緡。到了明,茶事除了課稅即「諸產茶地設茶課司」之外,《明史/食貨志》還把種茶的戶數、茶樹植株數等,都列進《食貨志》里內容,可見茶在明一季何等的重要。洪武年間(十四世紀後期),茶作為易馬的重要貨物和稅科,茶業發展很快,漢中一地產茶三百萬餘斤(可易馬三萬匹)、四川產茶產一百萬餘斤。茶課為牙茶三錢、葉茶二錢,隆慶三年(1569),僅四川一地邊茶稅銀高達四千餘兩。當然,茶業的發展和茶稅的徵收並非一帆風順。嘉靖後期,由於陝西歲飢,茶戶無所資。嘉靖末年(1566)御使潘一潘奏「增中商茶,頗壅滯,宜裁減十四五」。

 

2

 

就在明王朝單方面依賴茶稅來支撐易馬興市和邊關餉銀時,再加上如陝西的歲飢,茶葉發展面臨困境與茶農的困頓(《明史/食貨志/茶法》記:嘉靖三十六年即1557年,「邊餉告急,國用大絀」)。但是,因世界格局變化、地理大發現時代的來臨,茶葉,本是中國的一種重要的經濟財政來源,嘩變成了中西貿易的主角,嘩變成了世界級的產品。

就在1557年兩年後即1559年,歐洲人(也許通過葡萄牙取得了居住權的澳門,或其他地方)首先提到了茶——中國的茶!從此,茶成了「第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真正的全球產品」(《綠色黃金》)!在此之前,茶葉已在公元八世紀(另一說為六世紀)以佛教的方式東渡日本伽藍,但那時的茶在日本還不是後來的茶於日本文化的重要構件,而只是作為藥用的引進。聞名於世、後來又返回中國,影響中國的「日本茶道」,要等到宋代(十二世紀後期)的「茶斗」傳入日本之後的十五世紀才形成和定型。茶到歐洲一個世紀之後,才姍姍登陸英倫三島。誰會預料道,這一登陸,不僅改變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改變了世界。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凱薩琳嫁妝的清單里,除了摩洛哥的軍事重鎮丹吉爾、印度大陸的明珠孟買外,還有價值80萬英鎊的財寶。這些財寶里就有中國的茶葉與中國的茶具。隨後,1689年第一船中國茶運抵英國。開始是貴族,很快便在新興的資產階層,以及工人、貧民中,茶葉成了英國人的日常必需品。2003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經濟史百科全書》(英文)有關茶的數字記錄是這樣的:茶葉作為貿易大宗貨物,1610年抵達阿姆斯特丹,1657年被英格蘭公眾所知道。從此,茶於英國與中國之間建立起了重要的關係。茶的消費高速增長:1678年4713磅、1725年370323磅、1775年5648000磅、1801年23730150磅。可以說在第一波全球化即地理大發現時代(十五世紀中後期至十八世紀),這個星球上,沒有任何一件商品,像中國茶如雷霆般席捲英國,也沒有任何一件商品有中國茶這般高利高稅。到了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期,英國的稅收每10鎊中,就有1鎊來自茶葉的進口與銷售。1711-1810年,英國政府從茶業貿易中獲得的稅收,高達7700萬英鎊。十九世紀中後期,英國每天要喝掉1.65億杯的茶,也就是說,英人每人每天至少要喝3杯茶,英國人每天攝入到人體內的液體有40%來自茶水。在英國,茶打敗了所有飲料,包括先前的酒精飲料和後來風靡歐洲大陸的咖啡。由於飲茶,英國人的生活發生了幾乎可以說得上天翻地覆的變化。《綠色黃金》轉引英國著名小說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喬治·奧威爾的文章:「一般來說,他們(英國人)連略微品嘗一點外國菜也不願意......但如果沒有茶和布丁,日子簡直沒法過。」1938年英國的《每日電訊報》的評論文章講:(英國人)「一星期不喝茶,世界就會亂成一片。」據說有一支英國民謠對於茶是這樣頌揚的:「當時鐘敲響四下,世上一切瞬間為茶而停了。」這就是直到今天還保留的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

由於飲茶,英國的文化傳統也發生了變化。英國人與日本人在研究茶的推廣、普及,以至於征服茶客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茶除了有藥用的鎮靜或有時的迷幻作用外,最重要的是茶飲的過程。茶的沖泡,端茶給客人,與客人對飲或幾人共飲。茶飲與酒飲有一個本質區別,在於茶飲的平凈,更在於茶飲的相互平等和相敬如賓。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單純」「清澄」「調和」「侘」和「寂」,尤其是「寂」,構成了日本人審美三大關鍵詞之一(見《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日]大西克禮,中譯王向遠)。茶飲,帶來了人的精神享受。同時,茶飲帶來的平民化,正符合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新興資產階層的崛起,也符合英國人的可以通過船堅炮利征服世界的另一種方式:紳士的方式。由此,茶飲的平民化又讓茶飲具有儀式的意義。這與英國人信奉的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與日本茶道里的禪宗精神和氣氛異曲同工。

 

3

茶,作為一種東方從未見過的商品進入英國,一開始是偶然,接著是必然。但無論偶然還是必然,茶進入英國時,原本只是作為一種飲料,並沒有立即賦予茶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價值。但英國人一開始便覺察到了來自中國的茶,有它的文化意義和文化符號。1686年,英國議員T·波特,通過一份中文資料,列出茶的20種益處。20種益處的前19種都與茶的藥用功用相關,如1、凈化血液,3、緩解抑鬱,8、疏通阻滯,9、明目等。但在最後一項即第20項時,T·波特給來自茶貼了這樣一個標籤:「讓人寬厚待人。」這一倫理的標籤,也許是英國人已經感受到了茶飲帶給茶客們相互間的平等,但這一標籤卻源於中國。

陸羽《茶經》第一句開門見山地寫道:「茶,南方嘉木也」。也就是說,茶天生麗質,非一般樹木可比,它表明唐人對茶樹的倫理性認定。接著陸羽《茶經》的第一章里又說: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如果說「茶,南方嘉木也」還只是對茶植株的美好評價,那麼「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則賦予了茶的儒家倫理現念和儒家理想。茶,能在中國生生不息,以及東渡日本、西越歐陸英倫和美洲生根發芽光大(包括茶的貿易和茶的本土化),除了茶是一種既有藥用功效且又便宜的飲料之外,與茶的儒釋道(特別是儒家)倫理的賦予與植入密不可分。《茶經》以降,關於茶的種植、製作和茶文化的著述,雖不如注「四書五經」那般的汗牛充棟,但茶事著述同樣巨富,如清人陸廷燦的《續茶經》里講中國茶書「不可枚舉」。僅《續茶經》第一章《茶之源》所搜羅和引證的書目,就多達一百餘種。茶書於中國,是國學的重要部分。

跳過宋代,說說明代,特別是進入中後期即萬曆以後,明一方面政治上似無所作為,但經濟特別是江南的一帶經濟,發展與繁榮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黃金年代。中晚明的文人、商人、士大夫,生活極為講究,茶就充當了這一閑雅且奢侈的媒介與文本。如屠隆的《考槃餘事》、高濂的《遵生八箋》等里記載描述的茶事,許多都嘆為觀止,如《遵生八箋》里記錄的一套茶具竟多達十六件(而且每件有每件的功用)!本文選擇兩個非專門的茶書文本,來看一看茶事在明一季的厲害。一個是虛構文本《金瓶梅》、一個是紀實文本《陶庵夢憶》。《金》成書於萬曆流行於崇禎(《陶庵夢憶》里就記有用北調演唱《金瓶梅》之事),《陶庵夢憶》成書於清初。茶到了明已經多樣化豐富化,《金》里就記有「土豆茶」「木樨金燈茶」「芫荽芝麻茶」「南風團雀舌牙茶」「六安雀舌牙茶」等多種茶品,而且記載了「甜水茶」。七十三回,潘金蓮吩咐下人:「你叫春梅來,教他另拿小銚兒頓些好甜水茶兒,多著些茶葉,頓的苦艷艷我吃。」中國茶引入英國後,有一個重要的改變,尤其是紅茶,英人會在茶湯里滲入奶和糖(至今,這是典型的英式茶)。十七世紀初成書的《金瓶梅》里所看到的「甜水茶」,也許是一種巧合——英人會知道這種「甜水茶」嗎?在中國,酒比茶先進入到人的生活和社會中,從遺存和後來發掘的上古青銅製品看,有酒具無茶具。那時的酒具一實用二祭祀用物。在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中,有一件大約公元四年的漢代漆杯。這隻漆杯,色彩對比強烈,據《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中文譯本中冊認定,這是一隻酒杯。中國的酒具從土陶(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商)再到瓷(宋元),中間還出現過漆制酒具(漆製品一般為木胎上漆)。

茶的進入是因為藥用和禪義,其場景是凈和閑,與酒的熱烈和祭祀,完全不一樣。《金瓶梅》凡寫酒的場景,無不熱鬧,許多時候還是胡鬧或者情色之前的暖場。寫到茶就不一樣了。凡是寫到茶時,都是平靜而且和諧的。二十一回「吳月娘掃雪烹茶/應伯爵替花勾使」里,吳月娘雪中烹茶寫得如詩一般意境:「端的好雪。但見:初如柳絮,漸似鵝毛。……襯瑤台,似玉龍翻甲繞空舞;飄粉額,如白鶴羽毛連地落。……吳月娘見雪下在粉壁間太湖石上甚厚。下席來,教小玉拿著茶罐,親自掃雪,烹江南鳳團雀舌牙茶與眾人吃。正是:白玉壺中翻碧浪,紫金杯內噴清香。」掃雪烹茶這一意象,是禪的意象,也是道家的意象,事實上它是儒家的意象。一個沒有詩書傳承的西門慶家,竟然出現吳月娘掃雪烹茶的場景,這不能不說哪怕對於一家暴發戶,茶,依然有著它的地位和力量。甚至可以在這裡嗅到茶「正能量」的象徵意味:吳月娘可以善終(西門慶則是酗酒後縱慾而亡)。

遺民張岱在明清季替時,感「國破家亡」而「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後寫成的《陶庵夢憶》,所寫之物,極盡晚明奢華。其中多次涉及到茶。卷四里提及二十四橋中的茶館酒肆的繁華為「紗燈百盞,諸妓掩映閃滅於其間」(此繁華,與宋人的《東京夢華錄》近似);卷三「禊泉」一節里提及,此泉水「試茶,茶香發」;卷八,張岱為一名「露兄」(典出宋人米芾「茶甘露有兄」)茶館撰寫了《鬥茶檄》,其檄最後一節為:「八功德水,無過甘滑香潔清涼;七家常事,管柴米油鹽醬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齊名;七碗吃不得了,盧仝茶不算知味。一壺揮塵,用暢清談;半榻焚香,共期白醉。」茶之功德文章幾於在此。卷三,張岱介紹了兩種茶,一是蘭雪茶一為閔老子茶。蘭雪茶,產于越王鑄劍之地。因此這茶「意不在雪芽」而在於「有金石之氣」。在張岱看來,吃這種茶,不是吃茶的清香而是吃的歷史和文化。在張岱眼裡,蘭雪茶就是作者國破家亡後試圖奮起(復明)的寄託。張岱在這一節里詳細地介紹了這種茶的製作方式和過程:「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蘿。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則香太濃郁。……取清妃白,傾向素瓷,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並瀉也。」這段話,在我看來,比所有專業的茶書,更專業更有文化。在介紹「閔老子茶」時,張岱則是一副東方朔的派頭:「……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暢飲汶老茶,決不去。』汶水喜,自起當爐。茶旋煮,速如風雨。導至一室,明窗淨几,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餘種,皆精絕。燈下視茶色與磁甌無別,而香氣逼人,余叫絕。余問汶水曰:『此茶何產?』汶水曰:『閬苑茶也。』……余問:『水何水?』曰:『惠泉。』余又曰:『莫紿余!惠泉走千里,水勞而圭角不動,何也?』」

僅從明人的這兩個非專門茶事的文本中,便可以看到中國茶事與茶文化的豐澹、滋潤、多姿、多彩!

 

4

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由於張騫偶然的發現,從太平洋到地中海長達約6500公里的橫跨歐亞的通道(先陸路後海路)漸次被打開。東漢時,希臘人用「賽兒(Ser)」即蠶代指中國,四世紀到八世紀,絲綢和蠶是中國的代名詞。十三到十四世紀,蒙元帝國恢復和拓展了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此時,瓷器(尤其是清花瓷)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大寫C,「China」成了中國,小寫c,「china」便是瓷器)。到了十七、十八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航運工具的現代化,大宗商品運輸成為可能,中國的代名詞不再是絲綢與磁器(事實上歐洲已不再需要這兩宗商品),而是茶葉(據說「Tea」是澳門廣東話「茶」的發音)。當茶成為中西貿易的主角時,中國的絲綢和磁器便退出了歷史舞台。這時的中國,西人稱之為「茶葉帝國(The Empire of Tea)」。

茶進入英國後,迅速成為英國各階層的新寵和必須品。而且,茶與英國的文化形態和正在崛起的世界霸權,幾乎一拍即合。在《綠色黃金》一書里,有一專章叫《著迷》。寫茶事與英國人、英國政治密不可分。如:「漂亮的女人在泡茶時最漂亮」「茶,讓男女老幼幾代人都聚會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下午的茶派對,讓人們更加禮貌和藹可親」「茶店和休閑公園非常契合英國中產階級以家庭為中心的伴侶式婚姻」「茶成為19世紀反對酗酒的禁酒重要符號和有力武器」「茶成為許多政治俱樂部的中心,為議會民主制的崛起貢獻巨大」……從個人到群體、從女性獨立到家庭和睦、從禁酒到催生議會民主,茶於英國無所不在!茶的影響和重要,此已遠勝於茶的故鄉。再就是,茶事引發的與茶相關的諸種器物、場所,獲得了更新和創造機遇。在英國進口中國茶壺的同時,英國開始了自己製作英國人趣味的茶具。當時中國的磁器出口僅僅作為茶業運輸的壓艙之物,而此時的英國茶具,已製作得美輪美奐。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中有一套維多利亞早期(十九世紀中期)英國製造的茶具「炻瓷鑲銀茶具」。《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中譯本下冊里,專章介紹了這一茶具。這套茶具共三件,呈紅棕色,一個約高14厘米壺嘴短的茶壺,一個糖罐,一個奶罐。茶具底部標有製造商的名字「伊特魯尼亞工廠」。伊特魯尼亞工廠位於斯塔福德郡斯托克城,而斯托克城是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制陶中心。中國的茶,如此影響和改變一個國家和民族,這是世界史從來沒有過的事(儘管,茶於日本文化中佔有相當的地位)。但也正是因為茶和茶的貿易,世界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

中國茶進口英國,從1678年4713磅,1801年一躍達到23730150磅。不到150年,茶的進口翻了5000多倍!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這個驚人數字的後面,則是一系列的故事。茶業貿易在1833年之前,一直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經營。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殖民印度和殖民整個亞洲的「全權代表」和重要力量,它有自己的軍隊、戰船、武器、商品貿易公司,以及傳教、文化傳播等。在經營茶業貿易過程中,東印度公司一是發現與中國政府不好打交道(如文前提及到的乾隆給英國國王的信中所講),一是太遠。於是在印度次大陸尋找與中國茶樹一樣的樹種,以便取代中國。東印度公司在1824年佔領了當時還不是印度領土的阿薩姆邦。按照中國茶園的建制,並請來了中國制茶工人,經過若干年的經營(最高時阿薩姆邦有420000英畝茶園),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茶已據相當可觀的水平。但是,這種茶依然達不到中國茶的質感與味道。再加上1833年,東印度公司失去了壟斷經營茶業貿易,需要某種機遇出來挽救這一頹勢。一個叫羅伯特·福鈞(Robert  Fortune)的植物獵人出現了。福鈞被東印度公司派到了福建。福鈞到中國的目的只有一個,選好的茶樹和茶種,偷運植株與茶種到印度或者歐洲種植。當時中國的茶樹植株和茶種,就如漢唐時的絲綢和蠶子一樣,絕不允許輸入他邦(儘管1728年荷蘭人已經把茶的植株帶到了好望角與錫蘭,但直到1828年才有了像樣的茶園)。福鈞,不辱使命,在1849年運出了13000植株和10000顆茶種(在此之前東印度公司花了十多年時間試圖運送中國茶種都告以失敗)。不幸得很,這批植株與茶種到了印度,植株只有1000株活著(種植後存活只有3%),10000顆茶種無一顆發芽!不過,英國人在大航海時代、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對於外部世界和自然界,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愛和冒險精神。通過改進運輸方法,1851年,福鈞再次成功運出10000多植株,到達目的地時,有大多數植株存活了下來(福鈞的故事見《茶業大盜》,[美]薩拉·羅斯,孟馳譯)。

這時的中國,茶葉依然是南方諸省的重要經濟作物,茶稅依然是財政的重要支撐。儘管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發出上諭「永禁出洋販運」,但是,茶葉的中西貿易並沒有因乾隆的禁運而中斷,反而是年盛一年。《清史稿/食貨志》把茶法僅排在鹽法、錢法之後,足見茶稅及在清一季開始的茶業中西貿易的重要。咸豐三年(1853)因茶正式在福建設置海關,同治元年(1862)洋商已深入內地,只要持有官府發予的「運照」,茶葉便可經營。《清史稿/食貨/五》說,「是時,泰西諸國嗜茶者眾」,每年大約輸往英國的茶業八十九萬八千石左右。而且茶質遠勝日本、印度、義大利、錫蘭、爪哇等國。雖然此時中國已經開始進口日本的茶(同治十二年已呈逆差),但中國茶業依然成為中國最大宗的出口貨物。就在這之前之後,整個東半球的地緣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且根本性的變化。

由於英國的茶業貿易,多年與中國處於一種逆差。綠色黃金茶進入英國,白銀流進中國。對於一個十九世紀的超級大國,顯然這不符合英國的利益。東印度公司一直在尋找替代茶業貿易逆差的商品。1758年東印度公司獲得製作鴉片的許可,1773年,英國把葡萄牙對中國的鴉片貿易權奪走,1776年,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輸入了60噸,至1830年,英國出口中國的鴉片已經高達1500噸(《茶葉大盜》講過,「英國一些最漂亮、血淋淋的功績就是東印度公司乾的」)。到了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便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從1793年到1840年,不到50年時間,清朝迅速步入到積貧積弱的時代。如果從這個角度觀察,茶(Tea),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了中國自己。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推薦閱讀:

墨菲:潛意識的奧妙和力量(10-20章)
核心力量訓練動作,每周抽出一個訓練日單獨完成!
時寒冰:謠言的力量
妻子禱告的力量(20)

TAG: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