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父母比帶孩子,我們的差距在哪兒?看完你就明白了
許多人都知道日本家庭教育有優越之處,但具體到還不太懂事的低齡寶寶,日本家長是如何養育、教育孩子的呢?
日本孩子不僅獨立,而且非常有能力。
在日本,孩子們從進幼兒園開始便能幫大人分擔家務、達到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是再普通不過的事兒。
1、無論年齡大小都要參與集體活動,塑造良好家庭觀念
如果說國內的朋友圈裡都是「曬娃狂魔」,日本的街頭就都是「遛娃狂人」。不管多冷,溫度如何。本地人往往是全家集體出行,即使家有新生小寶寶也不例外。
日本人確實很重視家庭。對日本家長來說,一方面,無論寶寶多大,都希望孩子能夠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充分參與集體活動,所以你會看到他們往往不是迫不得已帶上孩子,而是計劃要全家一起做什麼事情;另一方面,爸爸媽媽無論多忙,在關鍵時刻也不能缺席(例如孩子的表演、學校運動會等),
哪怕你的出現只是做個觀眾,但那一刻,最重要的是你「在那裡」,你是「家人」。
相比之下,國內的爸媽有多少一提起帶孩子出門就嫌麻煩?有多少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何必折騰?又有多少人認識到「家庭是個集體」、「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性格塑造極為重要這件事呢?
我們重視孩子的吃、孩子的穿,恨不得樣樣都是最好的,但我們在行為處事中有營造最重要的「家庭」觀念嗎?一個缺乏「家庭集體」觀念的小朋友,會主動為家庭出力嗎?未來自己有了家庭,能夠維持幸福嗎?
2、不嬌慣孩子,「若要小兒安,須帶三分飢與寒」
看看日本街頭「遛娃」的家庭,大大小小的寶寶們沒有哪個是里三層外三層裹起來的,女孩子尤其明顯,從會走的一歲寶寶開始,都是穿著連褲襪、小裙子,萌得不要不要的。
二戰後日本一直著力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例如學校午餐強制喝牛奶、我們所熟知的日本幼兒園小朋友形象—男孩四季著短褲、小丸子動畫片中的「冬季露天浴」,都是一種體現。
事實上,「不嬌慣」孩子,除了提高身體抵抗力,
這種「不心疼、很捨得」的心態,也說明家長並沒有將孩子擺在一個過於寵愛的位置上,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為孩子謀幸福。
3、年輕父母獨立自強,孩子自覺以大帶小
在日本街頭,莫說一對父母帶兩個寶寶出門極為常見,一個媽媽獨自帶兩個寶寶上街也是尋常風景。在日本期間,我沒有見到任何需要老人陪伴出行負責帶孩子的情況。
為什麼外國人是一個人帶一團隊孩子,而中國人是一團隊人帶一個孩子」,除了社會安全程度、福利制度等客觀環境差異,主觀上,中外年輕父母的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式也確實不同。
日本父母雖然他們很年輕,甚至有些人的時尚風格「朋克」得很(看過日劇你懂的),但與孩子的互動中都表現得相當成熟,很有擔當。
孩子們也被父母言傳身教,早早有了獨立意識。
多孩家庭中孩子的年齡差在三歲左右比較常見,以大帶小是很常見的模式,幼稚園大小的孩子已經會主動照顧弟弟妹妹了。在這種家庭模式下,爸媽有了個小幫手,照顧二胎也可以輕鬆一些。
這其中,之前提到的「家庭集體」意識和不嬌慣的養育態度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家庭的一分子,當然不能只是索取,也要給予。為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幫父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孩子的責任感油然而生,甚至無需引導。
4、親近大自然 ,重視人文教育
日本人原本就是非常重視大自然的,說對自然抱有敬畏乃至信仰也不為過。
日本的家長大多鼓勵孩子從小接觸自然,與各種生物互動。
無論是春天萌生的花草、夏天飛舞的昆蟲,還是樹林中的野生動物,在安全監護的前提下都鼓勵去了解和探索。
說到寺廟、園林,在日本,帶孩子參觀歷史古迹、人文景點簡直是不分年齡的。
你不難看到家長對著話都講不清的小寶寶,認真轉述古迹中一段歷史事件的描述,或是某一種建築結構或精彩繪畫的解釋。
如今我再看日本父母在孩子人文感觀上的培養,覺得是同一個道理。在這樣氛圍中成長的孩子,你不用去解釋為什麼保護古建築如此重要,為什麼認識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如此重要,為什麼保護環境熱愛自然如此重要,這些都是他生命、生活、童年記憶中的一部分,他自然而然就會去繼承和捍衛。
不要總覺得孩子不懂,孩子懂不懂,看你怎麼教。
很容易能感受到日本家長對幼兒的言傳身教,例如小孩子說話大聲會遭到家長的制止,不能亂扔垃圾、闖紅燈這些就更不說了,只有能樹立榜樣的爸媽,才能教出行事規矩的小孩。當然,各國教育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沒必要盲目崇拜,但若能取其所長為我所用,豈不是最好?
養育孩子不只是看著孩子的背影,而是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我們也在不斷學習如果做更好的爸媽,如何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就讓我們與孩子一起進步,攜手並進吧。
①
suqqu粉霜發售第一天,日本商場被代購攻陷②
腳臭腳氣能治好?這款小神器讓你告別「香港腳」③
日本這家酒店全是機器人服務,你想住一晚嗎?推薦閱讀:
※我們都是天地的過客,一切隨緣
※我們要好好的
※8條至理良言,我們累,卻無從歇,我們苦,卻無從迴避
※我們只是比春風慢了一拍*
※中國兩億人單身 告訴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