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不支持直男演員飾演同性戀角色?| VICE
邁克爾·席加洛夫
▼
本文原載於 VICE UK。
「這個問題很複雜,」 Peppermint 嘆了口氣,「按理來說,優秀的演員、選角導演以及所有參與到藝術創作的人都應該有創作自由,依據他們的判斷來做決定。理想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演任何角色。」
Peppermint
是百老匯音樂劇《神魂顛倒》(Head Over
Heels)的演員,也是首位在百老匯音樂劇中擔任重要角色的跨性別女性。這次採訪她,是因為異性戀演員扮演 LGBTQ
角色的問題再次成為頭條。這次的爭議源於英國喜劇演員傑克·懷特霍爾(Jack Whitehall)被選中參演迪士尼新片《叢林探險》(Jungle
Cruise),而懷特霍爾要飾演的角色,是迪士尼的首個重要同性戀角色。但問題是,懷特霍爾本人是一個直男。
這已經不是好萊塢第一次做出這種決定了。就在上個月,新聞爆出斯嘉麗·約翰遜將在新片《Rub
&
Tug》中飾演一個跨性別男性,並鬧得滿城風雨(斯嘉麗已經宣布退出這部影片);2008年的電影《米爾克》是一部講述著名同性戀權利運動人士哈維·米爾克(Harvey
Milk)的傳記片,但片中的所有同性戀主角幾乎都是由直男演員飾演;《丹麥女孩》的主角是一位跨性別女性,但飾演這個角色的卻是直男演員埃迪·雷德梅恩。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
每次出現這樣的新聞,酷兒群體就會爆發抗議。但是對於外界人士來說,他們的憤怒似乎有些偏激。畢竟所謂
「表演」,本來就是把自己變成另一個角色,演員本人是什麼樣的人並不重要。輿論觀察網站 YouGov
在本周的民意調查顯示許多人都抱持這樣的觀點:70%的英國民眾認為讓一個直男演員來飾演迪士尼的首個同性戀主角並沒有什麼問題。
「我真的覺得,任何人都可以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
Peppermint
說,「但是現在,同性戀、跨性別者、以及酷兒人士急需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好萊塢歷來擅長拍攝邊緣人群的故事,並以此為賣點炒作賺錢,然而真正的邊緣人群卻並沒能參與到創作的過程當中。」
在
Peppermint
看來,真實性非常重要。誰來飾演這個酷兒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角色的塑造、發展、呈現和表演是否真實。「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社會對待邊緣人群的方法和態度,很容易受到藝術作品的影響。好萊塢雖然經常講述關於酷兒人士、跨性別人士以及弱勢群體的故事,但卻往往弄巧成拙。這些電影里充斥著令人不適的內容、悲劇的故事線以及膚淺、刻板印象化的角色,毫無深度可言。」(2015年的大爛片《石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魯保羅變裝派對上的 Peppermint。攝影:dvsross
演員尼克·維斯特拉特(Nick
Westrate)也表示贊同,他指出:「作為一個酷兒人士,我們了解酷兒的行為習慣、文化歷史、以及人生經歷。這些知識是直男演員很難全方位把握的,就算是多年的研究也無法讓你做好準備。」
尼克還表示,同性戀人群從小就要學會假扮異性戀,對他們來說,這種身份轉換是一種生存方式。「我們的一生可能都要假扮異性戀,」
他告訴我,「而為了飾演同性戀角色,異性戀演員固然可以去做研究,可以去看《魯保羅變裝秀》,但是他們對同性戀的了解絕不可能像我們這麼深。」
酷兒角色在舞台或者銀幕上的形象已經引發了很多擔憂,但是我採訪過的每個酷兒演員都明確表示他們的擔心還不只是塑造好角色的問題。LGBTQ 角色往往是媒體上可以看到的僅有的酷兒人群,既然如此,媒體平台就要肩負更重的責任。」
當蕾貝卡·魯特(Rebecca
Root)被選中參演 BBC 二台的情景喜劇《男孩遇見女孩》(Boy Meets
Girl)時,她和這部劇都創造了歷史。《男孩遇見女孩》於2015年首播,這是英國電視史上第一部以跨性別角色為主角、並由跨性別演員來飾演的喜劇。「我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我這樣的人做行為榜樣,」
蕾貝卡告訴我,「但是我並不介意這個標籤。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看到我,告訴大家:『這就是我,而且你也可以像我一樣。』」
真正的再現(representation)不只是看到一個能讓你獲得共鳴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看到我們在現實中也能獲得成功,在這個行業中走上前台。
「大部分人從來沒見過跨性別者,很多小孩見到同性戀人士也不知道對方的身份。」
Peppermint 說,「當你感到被排擠、被孤立,或者感覺自己是個另類時,你特別需要獲得鼓勵。」
看到像你一樣的人也能獲得成功,對於酷兒人士以及他們的朋友和家人來說都有著無比重大的意義。Peppermint
還補充說,讓一個直男來飾演跨性別女性,然後讓他在脫掉假髮蓄著鬍子現身影片首映禮,只會增強 「跨性別女性是男人,不是女人」
的誤解,這樣的誤解非常危險。
藉助像迪士尼電影這樣影響力巨大的平台,同性戀演員可以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爭取 LGBTQ 群體的平等權利,成為知名酷兒形象,為無數年輕人代言。我們不是針對傑克·懷特霍爾,但這些他確實做不到。
雖然讓酷兒演員來飾演酷兒角色聽起來合情合理,但電影行業的現實擺在那裡。選角導演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他們必須選擇他們心中最適合這個角色的演員。而且如果演員來試鏡,選角導演劈頭就問對方的性別身份,這也絕對不是什麼進步的做法。「我的工作就是為角色尋找正確的人選,」
來自倫敦的選角導演阿曼達·塔巴克(Amanda Tabak)說,「演員來試鏡時,我們從來都不會詢問對方的性別身份,因為這根本沒關係。」
阿曼達指出,如果他們要為一個中國角色找演員,那他們就不可能選擇一個非華裔角色(不過,選擇斯嘉麗·約翰遜來飾演真人版《攻殼機動隊》中的日本主角的那個人顯然沒有把這個問題太當一回事)。「但人們並不會把自己的性別身份寫在臉上,」
阿曼達說,「因為決定你能否拿到這個角色的關鍵並不是你的性別身份。」
演員工會
Equity 的 LGBT+委員會主席、演員喬瓦尼·貝恩(Giovanni
Bienne)對這個觀點並不完全認同。喬瓦尼覺得在試鏡過程中,片方對於 LGBTQ
演員的要求和對異性戀演員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他說:「我並不常和異性約會,但我的經紀人認為這麼做對我有幫助,因為這讓我在試鏡之後的聊天過程中繼續保持入戲狀態。」
喬瓦尼還聽說選角導演對他的試鏡很滿意,但是希望繼續保持這個狀態。「異性戀演員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肖恩·潘並沒有為《米爾克》試鏡,但如果他去試鏡了,選角團隊絕不會在為他的試鏡叫好之後,又介意他沒法保持同性戀狀態。」
如果演員名氣不大,選角導演可能就不知道他們的性別身份,對此喬瓦尼坦然接受,但是非
LGBTQ 演員也能幫助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我的一個朋友最近打電話給我,說他被選中飾演一個同性戀角色,但他覺得這樣不太好,」
他說,「我說沒事,去演吧,最重要的是機會平等。但最後為了支持我們,他還是決定放棄這個角色。」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懷特霍爾會激起眾怒,他們經常會提起的一個論點,是娛樂業歸根結底是一門生意。「一線大咖扮演
LGBTQ 角色能夠提升關注,也能吸引觀眾買票進電影院。」
阿曼達·塔巴克說。但是我們已經在艾滋危機中失去了一代同性戀演員,也許這個產業有責任幫助捧紅新人,並且把好萊塢變成一個對同性戀更加友好的環境。「如果一個異性戀演員拿到酷兒角色,只因為他是一個人氣明星,那我們又失去了一個讓酷兒人士成名的機會,」
尼克說,「就這麼簡單。」
很顯然,選擇傑克·懷特霍爾飾演迪士尼的首個同性戀角色,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不管浪費這個機會多麼可惜,或者這個決定多麼隨便。真正的問題在於選擇直男演員來飾演同性戀角色,我們失去了一個讓酷兒人士為酷兒角色注入真實體驗的機會,我們沒有讓酷兒群體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LGBTQ
人群在現實的好萊塢世界依然沒有存在感。
在我採訪的所有演員當中,沒有一個人認為只有非異性戀演員才能扮演 LGBTQ
角色,反之亦然。但是我們應該努力打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承認有些酷兒人士被異性戀角色拒之門外是一種不公平;意味著我們必須明白
LGBTQ
人群是少數群體,需要一些行為榜樣;意味著我們不能單純地指出沒有酷兒明星,而要幫助打造酷兒明星;也意味著如果迪士尼真的想要打造一個同性戀角色,那他們就應該好好考慮選擇一個同性戀演員。
// Translated by: 伽葉
// 編輯: 胡琛浩(Arvin Hu)
推薦閱讀:
※印度女同性戀的浪漫婚禮
※追憶張國榮唐鶴德那段凄美的「同性」愛情
※異性之間沒有純潔的友誼?同性之間可能也沒有......
※女子遭乾爹性侵尋死 乾爹稱女方是同性戀
※我是同性戀,可我不想成為 「gay 圈」 里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