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宗羲定律的殘酷:無解的難題

黃宗羲定律的殘酷:無解的難題

來自專欄王陶陶496 人贊了文章

摘要:對於政治家來說,財政本身花的是別人的錢、明天的錢,卻可以為今天的自己帶來政治收益;相比之下,減少財政開支,則意味著通過損害政治家自己當前的政治利益,為別人的明天省錢。從利益邏輯上看,這必然帶來財政開銷的不斷擴大,此乃黃宗羲定律的真正實質

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歷史規律:歷史上的稅費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稅費改革後,由於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局限性,納稅人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漲到一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

黃宗羲定律乃是一個相當有價值的歷史規律,其在評估政策預期時具有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同時適用於東西方。本篇告訴你的,就是黃宗羲定律的實質:為什麼從長期來看,稅收總是不斷增加的。

黃宗羲定律之所以無解,主要有三個原因造成。

1、政治本能

統治者為了鞏固權力,要麼不斷擴大對各階層的福利,收買人心;要麼採取各種耗資巨大的擴張性戰略,提升自己威望;要麼熱衷於以政府債務推動龐大且缺乏現金回報的國家經濟建設,穩定統治。這些都容易加劇財政的崩潰。

蘇聯勃列日涅夫擴大福利,提升了對市民食品住房醫療的補貼,鞏固了他的統治,為戈爾巴喬夫留下了崩潰的財政體系;

註:勃列日涅夫,蘇共領袖,在任期間,大肆擴張市民福利,延攬人心,同時對外擴張,增強威望,到了臨死前,蘇聯財政瀕臨崩潰,蘇聯亦走向滅亡。

奧勒留、查士丁尼、隋煬帝、奧朗則布都採取了激進的軍事擴張性戰略,留下了崩潰的財政體系和衰敗的隱患;

註:奧勒留,號稱羅馬五賢帝,善於通過寫哲學文章鼓吹自己,愚弄人心,同時大肆對外軍事擴張,發放福利,提升自身威望,也使得羅馬財政破產,羅馬帝國也在其兒子康茂德的緊縮政策中邁向第一次大動蕩;

註:查士丁尼,東羅馬帝國的擴張君主,在其任期,東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峰,但死後卻給繼任者留下了空無一物的國庫,隨後的東羅馬帝國即是動蕩和內戰的歷史;

註:奧郎則布,印度莫卧兒帝國君主,征伐四方,竭盡國庫,將帝國的領土擴張到最大,但財政的崩潰和稅負的暴增,使得莫卧兒帝國隨即進入亂世;

卡隆男爵、拿破崙三世、清末新政、蘇聯勃列日涅夫都通過激進的財政負債擴張,推動經濟發展,最終在債務到期之後,留下了破產的財政;

註:卡隆男爵,路易十六的財政大臣,最早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通過透支國庫,推動了遍布全國的橋樑、工廠和運河建設,這些措施進一步加深了法國的財政困境;

註:拿破崙三世,法蘭西君主,為了維持自己的民意支持率,這位君主不惜代價透支財政借款擴張政府投資,當其下台之後,給法國留下了巨額的債務;

註:清末新政,1905年清廷實行新政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建設現代化工廠,形成了經濟繁榮,所需資金大多透支國庫,當債務到期後,引發了財政崩潰及大革命浪潮;

註:蘇聯勃列日涅夫建設,勃列日涅夫推動蘇聯全國範圍內的國有企業投資,不惜透支財政,加速了蘇俄財政的崩潰;

所謂史家筆下的盛極而衰,本質上是財政過度透支之後的體制崩潰。

只要有必要,除了斯托雷平等極少數大政治家,幾乎所有決策者都傾向於財政負債,因為這有利於其自身政治利益。總之,超出極限的福利、擴張和政府負債經濟,都可能加速財政體系的崩潰。而政治家的利益,也決定了擴張性財政乃是其本能,這點適用於東西方,這是政治的趨勢。

2、特權人群的擴大

任何政權都是建立在滿足特定階層利益之上的,由於特權階層享受著免稅等各種特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往往劇烈增長,進而形成足以壓垮財政的財政腐蝕劑。

明朝宗室人數的迅速擴張,加劇了明代財政的崩潰;建國後太祖時期城市職工福利階層的擴張,迫使政府採取知青下鄉政策;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享受福利市民階層人口的不斷攀升,摧毀了伊朗財政。

即時間總是站在人口增長和財政透支這一邊。

3、財政體系不適合

建國之初,天下財富重新洗盤,故而貧富分化不明顯。建國之財政往往以人頭徵稅,然而承平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分化日趨擴大,人頭徵稅將變得不合時宜。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為了增加財收盲目加徵人頭稅,往往會迫使納稅個體逃亡,如春秋時期,國人為了逃避高昂的公稅,紛紛投效徭役較輕的大夫家;漢唐兩代,納稅個體往往依附享有免稅權的豪門,寧可成為其奴僕,也不願成為國家的納稅人;明代,農民大量投入免稅士紳家為租戶,也是如此。最終反過來降低政府的財政收入。

這意味著政府的財政必須改為基於財產而非人頭,歷代財政改革大都基於此,這種改革往往意味著統治根基的動搖和重組,乃是一個王朝的生死劫。

打開中國歷史,你會發現,那些生存時間極長的王朝,其基於財政體系建立的權力結構往往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西周、東周,西漢、東漢,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以及初清、中清和晚清,財政體系的異化和權力結構的善變,乃是現實的選擇。

總之,無論如何改革,長期來看,財政支出只會增加,不會縮減;財政收入只能增加,不會縮減,直到財政徵收超出經濟體系容忍的範疇,那就是整個體系重新清盤之日。

總結

無論古希臘、古羅馬的共和議會,還是波斯、印度、中國的專制君主,其興亡都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黃宗羲定律,也是最無解的政治鐵律。

因為對於政治家來說,財政本身花的是別人的錢、明天的錢,卻可以為今天的自己帶來政治收益;相比之下,減少財政開支,則意味著省別人的錢、明天的錢,危及自己當前的政治利益(減支從來都是最不受歡迎的政策)。從利益邏輯上看,這必然帶來財政開銷的不斷擴大,此乃黃宗羲定律的真正實質——無論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翻開現代財政史,就會發現,無論東西方,各國政府的財政徵收比例實際上都在不斷擴大。

的確,減稅的理想很好,但在無情的長期歷史浪潮面前,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慰藉。所以,一個真正理解政治和歷史的人,從來不會期望有長久的減稅。


推薦閱讀:

貞德與主君查理七世之間的親昵關係記載二三則
男人層次越高,越會疼老婆
彝族歷史
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明代(一)
民主及其民主的歷史

TAG:歷史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