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學會這十個方法就夠啦!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學會這十個方法就夠啦!

「身為父母,有很多的時刻我都希望時間能永遠停下來。但那並不對,那不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我們的職責是為他們指引前路。」

——壹壹

提到好奇心,大家能想到什麼?

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樹為什麼是綠的?為什麼太冷了,水就結冰了?我們可以去星星上嗎?......

父母們可能會覺得,啊,真是非常有趣,了解下就行了,孩子還是得學些正經八百的東西,語數外之類的。

但是有的孩子卻把這些好奇心,付諸了實踐。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果園裡,一個小男孩爬上了高大的櫻桃樹,準備修剪枯枝。看著遠處和天空,他頭腦中冒出一個念頭:

人要是能飛到星星上該多好,怎樣才能製造出飛上火星的裝置呢?

他開始沉思,想像著有種機器在草地上旋轉,急速上升,飛向天空,飛向遙遠未知的世界。

那天從果園回去以後,男孩的父母發現他幾乎變了一個人,整天在學習數學和做科學實驗,即使是生病了,也不放過一點時間。

這個小男孩就是美國物理學家和火箭技術的先驅者——羅伯特·戈達德。

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們,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好奇心非常重。只要是沒見過的,都想去試試,摸一摸,聞一聞之類的。

正因為孩子好奇,才會去嘗試,去觀察,去思考,隨之就會激發出孩子的學習慾望。有了學習慾望,就會從內在驅動自己,去學習,去求知。

而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有的時候因為自己太忙太累,懶得理;有的時候又覺得跟主流語數外沒什麼關係;還有的因為自己不知道也懶得去幫忙查找答案......

孩子會很敏感的感受到父母的態度,一次兩次,於是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漸漸埋沒了,孩子也很少再提問了。

父母們,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

在日劇《女王的教室》里,有這麼一段老師和學生的對白:

老師告訴孩子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理解的或者是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情,作為一個人,自然應該想要了解更多,學習更多,如果連自己生活的世界都不想了解還能做什麼呢?

而如果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麼就有無限可能。

好奇不會害死貓,它有很多好處。

研究發現,好奇心和工作愉悅、社交技巧,甚至快樂的性情有很多關係。在學習中,好奇心越多,學生越有可能成功。

舉例來說,密歇根大學幼兒科學副教授Prachi Shah四月發布了一項研究。對2600名孩子進行調查後,他發現在幼兒園中,好奇心越強,數學和讀寫能力就越強。而在水平相近的孩子中,好奇心越強,「努力控制」和集中精神的能力,以及注意力也越強。更令人驚喜的是,研究員發現,家庭條件懸殊的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是一樣的。

學生達到高水平好奇後,因貧困產生的成績差距不斷縮小。Shah說,這項研究暗指培養好奇心,可以減少因社會經濟因素造成的學習成績差距。在未來,他希望通過分析不同的家教風格,來解釋為什麼有些學生那麼愛學習。這項研究可能會正向幫助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

與此同時,神經科學家正在研究好奇心的源泉。當我們非常渴望得到答案時,大腦活動會發生變化,幫助我們獲得新知識。控制好奇心的大腦區域,會和獎勵相關的大腦區域產生過程上的鏈接。因為答案讓我們感到興奮,所以我們想要學更多。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方法1:

鼓勵孩子去感知環境

在天性和能動性的驅使下,孩子本身就有理解周遭事物的慾望。在目光所及的範圍內, 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來學習掌握各種知識(多數情況下的確是「掌」握,也就是靠手去感知)。

方法2:

想讓孩子學習歷史知識,

就要從身邊的問題入手

你為什麼要吃飯 / 穿衣服,你吃 / 穿的是什麼;對別的語言有什麼感受;聽一聽音樂傳達了什麼信息;看一看畫里有什麼抽象和具象的東西……

方法3:

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認知

大人要鼓勵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對文化現象、事件和人形成自己的看法,獨立辨清「起初」、「隨後」、「最終」這些詞的含義。

孩子也要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時間計劃,也就是小計劃,然後再將這種認知拓展到「年」、「世紀」、「時代」的概念上。

方法4:

搞清楚孩子是怎樣理解事物的

他首先要了解、體驗和討論概念。先是觀察和觸摸實物,然後問:「我能試試嗎?」「摁哪個是開機?」「開機後會出來什麼?」「人們什麼時候開始用電腦的?」……

之後再通過設想和研究, 獲得答案,最後是借用這類基本元素編成一個自己覺得合理的故事。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方法5:

教育有一條黃金法則,

那就是「所有問題都是好問題」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孩子可能會讓家長回答「古代人是怎麼上廁所的?」或者「為什麼富蘭克林在放風箏引雷電的時候沒被電死?」

遇到這種問題時,家長的最佳答案應該是,「問得好,我們來研究一下」。

然後和孩子一起,去翻閱資料。這樣一來,家長就為孩子樹立了榜樣,讓孩子知道該如何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或其他專業人士求助,以及如何從網上搜索信息。

方法6:

不要輕易讓孩子對一件事下定論,

同時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孩子有必要知道,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如果孩子嘗了一道新菜,試了一套新衣服,或者聽了一句方言,鼓勵他把這些看作有趣別緻的新事物,而不是出格、怪異的東西。

方法7:

孩子需要輕易掌握和他人打交道的策略,

這樣便能大膽明確地亮出立場,

同時禮貌地說出要求。

握手:對孩子來說,握手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以了解對方的習俗,可以向任何年齡段的人打招呼;能克服羞怯,還能應對過度親熱的成人。

合作,但也學會拒絕:孩子把玩具或手工作品拿到公共場合,想一塊兒玩就必須得到他的許可,要問:「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而孩子回答得也要有禮貌:「不能,但是我要謝謝你先徵求我的同意。我今天想自己做這個。」或者,「沒問題。你可以做這個部分......」

方法8:

愛護孩子的心

古時候有這麼一個人,他把自己做過或見到的事情講成了故事,於是他便成了古往今來的第一位歷史學家。

早期的畫家和音樂家也是一樣,他們把自己對世界的感受整理了出來,為他人解讀了世界。

所以,當孩子在描述一幅畫,或者講洋娃娃的故事的時候,大人要仔細傾聽。

方法9:

鼓勵孩子把眼前的事情編成故事。

「要是碰上了那種恐龍該怎麼辦?」

「走到洞穴里,看到了一幅千萬年沒人見過的岩畫,是什麼感受?」

任何美術、音樂和文學作品,都代表了一種聯繫,是生活的體現——和考古學家從地下挖掘出的遺迹同等重要,或者說更為重要。

因為前者可以表達人內心的想法,而不只是一件能摸到或看到的東西。

方法10:

鼓勵孩子有靈活的心態,

去接受世界的理論觀。

鼓勵孩子秉持開放、靈活的心態,讓歷史真正成為他自己的故事;鼓勵孩子去接受各種理念,去探索、揣摩這些理念;鼓勵他從中找到對自己最有意義、對地球上的其他人也最有意義的那一種。

過去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孩子,家長像做雕塑一樣把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然而現代的教育理念認為,對象應該是環境,家長應該做的是創造環境,讓孩子長成他自己的樣子。

每個孩子的好奇心就是發現財富最大的秘訣,而守護好這個秘訣,是家長們共同要做好的事。

推薦閱讀:

崩潰!孩子玩具扔一地,從來不懂得主動收拾
少兒時代藝術館——長時間玩手機已成鄉村少年的「流行病」
深度分享:李亞鵬教育女兒的方法獨家揭秘(精華收藏版)
如何應對不想學習(做作業)的孩子?其實對策可能很簡單~
【積木寶貝分享】兒童道路安全體驗中心:兒童交通安全知識手冊

TAG:幼兒 | 好奇心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