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為什麼都不愛上班?
來自專欄每個人都能看懂的心理學6 人贊了文章
我發現,現在在我身邊有很多年輕的小夥伴,離職率都很高。
就在前幾天,我和一位朋友出來聚會,聊到最近身邊的許多事情,她跟我說,最近她的咖啡店裡有好多90後剛畢業的大學生,工作都挺沒耐性的,不是嫌工資低,就是嫌活累,幹不了幾天就要走人。
來來回回三個月的時間,光是服務員就換了七八個。
我問她是什麼原因?
她說,現在的年輕人可不像原來了,非得聽你的指揮,她們有自己的想法,工作不是她們謀生的唯一手段。大多數人家境都挺好,乾的開心就會繼續干,如果不開心就會立馬走人。
而且討厭枯燥的工作方式,朝九晚五的工作讓她們覺得很壓抑。
不知從何時起,身邊這樣的人是越來越多,而且想法都很一致:
●一個月上這麼多天班,一周只休一天,還不休息,然後錢又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干?
●我一個人在網路搞直播,寫文章,一天就好幾百塊錢,我的稿費都比你工作的費用多,時間又短,憑什麼還要受苦受累?
●上班太浪費時間了,整天坐著,又枯燥,還得受領導的氣,天天過著這麼枯燥的日子,不如死了算了。
諸如此類的言論,層出不窮,而且據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應屆畢業生的離職率都在不斷飆升,已經接近30%。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不願意上班了?
這裡面一定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在裡面。
作為一個工作6年,從整天上班到自由職業,我對這個問題也充滿好奇。所以前段時間我也和很多人聊到了這方面的話題,得到了很多想法。
從中也有許多體會和感悟。
這裡有一個核心的問題,「上班」。很多人說的自己不想「上班」,而不是工作,這裡面還是有區別的。
所謂的上班,是一種訂立契約,付出勞動力的過程行為。你獻出自己的才華、知識與技能,然後與你的公司或者單位簽訂合同,按照公司的工作制度,完成相應的任務。
而「工作」就不同了,工作是維持自己生存的立足之本,在工作中獲取自己的收入和價值,讓別人欣賞你,從而提高自己的成就感。
相比較上班,更多人並不排斥「工作」本身。
曾經我看過一場節目,叫《職來職往》,是李響主持的職場真人秀的節目,目的是為了幫助求職者如何正確的對待自己的工作。
其中有一位嘉賓對上班的定義,我覺得很受啟發,他是這麼說的:
●上班是被動的,不是自願的行為,所有人上班的原因都只有一個,由於自己並無太大本事,很無能,找不到在社會的立足之地,不得已而選擇一家企業工作,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弱小。
●混日子是他們普遍的心態,收入不高,但是換了工作以後就沒有收入了,好死不如賴活著,奮鬥對於他們來說太過痛苦,習慣性地就開始墮落。
後來,他又說了一些鼓勵選手的話,說上班對於年輕人來說是暫時的,人們一開始缺乏經驗,可以先從上班的狀態找尋工作的意義,等到發現自己想要做什麼時,就可以脫離上班的狀態,成為職場上的自己。
工作是奮鬥的,出提升自己事業和價值的地方,並樂在其中,這才是職場的意義。
所以,在分析問題之前,我們一定要先認識一個概念,現在的人整天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不是說自己不想工作,只是沒有遇到自己做的事情罷了。
弄清楚了這個含義,我們才能明白現在大多數人的心態是怎麼樣的。
大部分人都是為賺錢而工作,這是毋庸置疑的。
心理學家將錢與其他刺激稱作外源性動機因素,當人們很享受工作帶來的新挑戰,有了自己的需求時,就被內源性動機驅動了。
更普遍地說,內部動機包括了不受外部獎勵或者威脅所影響,僅為了自己工作本身而去從事這個行為。
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猜想,人們描述一系列的兩可圖故事可以表明他們的動機,這個方法被稱為「主題統覺測驗」,由亨利·默里開發。
麥克利蘭發現,在人們講述關於兩可圖的故事時表現出某些特性,這些特性可以用來辨別一個人的高成就需求。與那些低成就需求的人相比,這些人不僅僅在工作上更加努力,更加成功,而且他們面對困難任務表現得更堅持。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高成就需求,也不是所有工作都能提供內源性的挑戰,至少有兩個動機驅動我們工作,只要工作能夠滿足親和需求,那麼這份工作就能夠維持下去。
除去成就、親和之外,還存在其他原因讓我們工作。如之前所說,工作是生存的一種方式,工作同樣是一種達成理想生活方式的工具。但最重要的是,工作同樣代表人們的身份:
我是一名老師,可以教育孩子,幫助他們成長;
我是一名醫生,能夠救助病人,讓他們恢復健康;
我是一名家裝設計師,能夠設計一個最完整的方案,讓你的家庭充滿溫馨。
這種為他人照顧的職場想法,是工作最大的驅動力和力量。
研究證明,滿足人們的需求可以讓工作本身的人更感到快樂,並且更有動力去工作。
回到上班的話題,從我觀察的情況來看,發現一個規律,職業倦怠的想法最初在應屆大學生當中其實並不多見,他們對於工作是充滿好奇的,很有新鮮感。
一想到上班,就覺得要在社會上生存,覺得都很興奮。
但是工作一段時間,就發現不對勁了。除了上班賺錢之外,找不到任何成就感,而且還要犧牲自己的自由活動。
每天上班大清早六七點鐘出門,擠上兩三個小時的地鐵公交,上班八九個小時,回家路上又又開始擠,給自己所剩的休閑時間寥寥無幾。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子過得異常苦悶。
犧牲時間,才能賺錢,為了生存,必須上班。
這成了大家共同的一個認識。
不過,誰又能認識一份自己不開心地工作,而且要長時間地去上班?先不說工資待遇如何,光是這份空虛和倦怠,又有誰能夠忍受?
於是,互聯網的出現又進一步地推波助瀾。
而且隨著網路的發展,社交平台的普及,大家能夠看到更多人的生活和狀態,各種媒體、廣告、軟文,鋪天蓋地的在你耳邊宣傳,朋友圈各個好友曬的精緻生活,去旅遊、創業、賺大錢……
不同階層的人相互比較,看到彼此的動態,同時社會評價的標準越來越單元化,就是金錢至上,唯有物質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根本。
有些人看到周圍的人比自己好,心裡很自卑,壓抑,開始變「喪」。
喪的群體覺得上班賺不了多少錢,自己沒能力;不上班吧,又沒錢,過不了幾天就是餓死的狀態。
除了上班,別無選擇。
然而對於工作無欲無求,混吃等死,坐吃山空,他們覺得「逃避可恥但有用」,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記得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找工作,屢次碰壁,但又不願意去上班,即便上了幾天,也總是抱怨上班的辛苦,最後回到家裡面一個人待。
既不去上班,也沒有賺錢的能力,最後一個人活活餓死在自己的家中。
這種不去上班,逃避厭世的狀態,應該說是不願上班的極端了。
當然,生活中還有更多的人,選擇的是積極面對的狀態,他們不去上班,選擇個人創業,把工作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很多是這樣的狀態:
1.自由職業。這裡的群體很多,自由撰稿、設計、導遊、攝影、自媒體……很多人把自己的工作地點,轉移到了自己的家裡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長,然後憑藉著自己的能力生活。
2.斜杠生活。一人身兼數職,我有一個夥伴,他是心理諮詢師,平時做心理諮詢,同時也是一名作家和畫家,一個人有好幾份工作,除卻本職工作以外,還有其他的事情。
每個月的工作狀態都很飽滿,生活很是多元化。
3.網店。經營網店的朋友也很多,有些是賣餐飲的,有些賣化妝品,通過一定的渠道,去打開市場做經營,收入也很可觀。
如今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個人化」的職場道路。
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我認為是兩個方面:
一是社會的不穩定性,大家再也無法相信通過自己勤勞的工作,去單位上班就能夠獲取理想的收入,從而實現內心的價值。
二是自我成長的緩慢。上班無法讓自己獲得理想的生活,也不能夠實現能力的提升。
想要通過朝九晚五的生活,然後實現財富增長,無疑杯水車薪。
就在前段時間,一條24歲的年輕程序員昏倒的消息,再一次觸痛到了人們脆弱的神經。冒著極高的風險,不分晝夜的工作,到最後失去健康,一無所有。
窮盡一生,連一套房子都買不起。
不讓自己多學點技能,多一個成長的渠道,獲得理想的價值與財富,必然無法在社會上生存。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去上班的緣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自己能力不足、一無所有的地步之時,迫於生活的壓力,會委曲求全地去上班。
一旦有了能力,就會想方設法地去突破自我,摒棄上班的局限性,而去開創自己的「工作」,去做一番事業。
在風雲變幻的時代面前,多學點技能壓身,合理應對職場的變化壓力,終究是應付職場危機的最好方式。
推薦閱讀:
※【面試攻略】克服網路學習心虛,彌補工作經驗不足的實戰技巧
※職場上,你為什麼事哭過?
※走到哪兒都受器重的職場人,有這4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