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 修復十八式
調試Bug有奇招,來看15年的老司機 Bug 調試經驗總結。
最近,我回顧了我所有的194個條目,看看有什麼經驗教訓是我可以學習的。下面是我總結的最重要的經驗教訓,包括編碼,測試和調試三個方面。
編碼
下面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會導致難點bug的問題:
1.時間順序
在處理事件時,提出下列問題會很有成效:事件可以以不同的順序到達嗎?如果我們沒有接收到此事件會怎麼樣?如果此事件接連發生兩次會怎麼樣?哪怕通常不會發生,但系統(或交互系統)其他部分的bug可能會導致事件發生呢。
2.過早
這是第一點「事件順序」的一個特例,但它確實會引起一些棘手的bug,因此我把它單獨拎出來說明。例如,如果信令消息在配置和啟動程序完成之前就被過早接收,那麼可能就會有很多奇怪的行為發生。另一個例子:連接在被放進空閑列表之前就被標記為down。在調試這類問題時,我們總是假定在空閑列表中的時候連接被設置為down(但當時為什麼不把它放到列表外面呢?)。這是我們思考的不足,沒有考慮到有時候事情會過早發生。
3.悄無聲息的故障
一些最難跟蹤的bug有部分是由那些靜靜失敗並擴展而不是拋出錯誤的代碼所導致的。例如,沒有檢查代碼卻返回錯誤的系統調用(如bind)。又如:解析代碼在它遇到錯誤元素的時候只是返回而非拋出錯誤。在錯誤狀態中持續了一段時間的調用,會使調試變得更難。最好一旦檢測到故障就返回錯誤。
4.If
有若干條件的if語句,if (a 或 b) ,特別是當有鏈接的時候, if (x) else if (y),都給我引發了很多bug。即使if語句在概念上很簡單,但當有多個條件要跟蹤的時候依然很容易出錯。這些天,我嘗試重寫代碼使之更簡單,以避免處理複雜的if語句。
5.Else
有一些bug是因為沒有正確考慮到如果條件為false時會發生什麼而引起的。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應該有一個else部分來應對每一條if語句。此外,如果你在if語句的分支中設置變數,那麼或許你在另一個分支中也要設置。與此種情況相關的是標記被設置的情況。只添加用於設置的標記的條件不難,但是很容易忘了添加當標記應該再次重置時的條件。留下一個永遠設置的標誌可能會導致之後接連不斷的bug。
6.改變假設
許多一開始最難預防的bug是因為改變了假設所造成的。例如,在開始時,可能每天只有一個客戶事件。於是很多代碼是在這樣的假設下寫下的。但是後來,設計改變了,允許每天有多個客戶事件了。發生這種情況時,很難改變新設計影響到的所有情況。找到關於改變的所有顯式依賴關係不難,難的是要找到所有隱性依賴於舊的設計的情況。例如,可能會有獲取給定某一天所有客戶事件的代碼。其中的隱含假設是結果集永遠不會超過客戶的數量。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也沒有很好的策略方法。
7.日誌記錄
可視化程序做什麼至關重要,特別是當邏輯很複雜的時候。確保補充足夠多的(但不要太多)日誌記錄,這樣你就可以說明為什麼程序要這麼做。如果一切正常,那也沒關係,但要是有問題發生,你會很慶幸自己添加了這些日誌。
測試
作為一個開發人員,直到要測試了我才會去處理功能。至少,這意味著每一行新的或改變了的代碼行至少已經被執行過一次。此外,單元測試和功能測試都很不錯,但還不夠。新的功能也必須進行測試,並在類似於產品的環境中探索。只有這樣,我才能說我完成了一個功能。下面是我經歷過的bug所教會我的關於測試的一些重要的經驗教訓:
8.零和null
如果可行的話,確保總是用零和null來測試。對於字元串,這意味著要測試長度為零的字元串以及字元串為null兩種情況。又如:測試TCP連接的斷開,要在發送數據給它發送之前。不使用這些組合方法測試是導致bug出現的首位原因。
9.添加和刪除
通常,新的功能包括能夠添加新的配置到系統中——例如,一個用於手機號碼轉換的新的配置文件。測試它能否添加新的配置文件是很自然的。但是,我發現我們很容易忘記去測試刪除配置文件是不是同樣ok。
10.錯誤處理
處理錯誤的代碼往往是難以測試的。最好有能檢查錯誤處理代碼的自動測試,但有時這是不可能的。我有時會使用的一招是臨時修改代碼,使得錯誤處理代碼運行起來。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方法是反轉if語句——例如,從if error_count > 0改成error_count == 0。另一個例子是拼錯資料庫列名,從而導致期望的錯誤處理代碼運行。
11.隨機輸入
通常,揭露bug測試的一種測試方法是使用隨機輸入。例如,H.323協議的ASN.1解碼使用二進位數據操作。通過發送隨機位元組去解碼,我們發現了解碼器中的幾個bug。另一個例子是用測試呼叫來生成腳本,此時呼叫持續時間,接聽延遲,第一方掛斷等等都是隨機生成的。這些測試腳本會暴露許多bug,特別是一起發生的事件會產生併攏干擾。
12.檢查不應該發生的動作
通常測試包括檢查期望動作是不是發生了。但我們很容易忽視相反的情況——忘記檢查不應該發生的動作是不是的確沒有發生。
13.擁有工具
我創建了自己的小工具,以使得測試更加簡單。例如,當我用VoIP SIP協議工作時,我寫了一個能夠用正是我想要的標題和值回復的小腳本。這個工具使得測試很多邊界情況變得容易起來。另一個例子是可以進行API調用的一個命令行工具。通過啟動逐漸添加所需小功能,我得到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工具。自己寫工具的好處是,我得到的正是我想要的。
在測試中發現所有的bug,那絕對是不可能的。有一個案例中,我更改了數字相關性的處理,數字由兩個部分組成:路由地址前綴(通常是不變的),以及從000到999動態分配的數字。問題在於當找到相關性時,動態分配的數字的第一個數字會在呈現在表格中之前遭到誤刪。也就是說637變成了37。這意味著,到100之前它都是可以工作的,因此,前面100個電話是正常的,但是接下來的900個都是失敗。所以,除非我在重新啟動之前能夠測試超過100次(事實是我沒有),否則我在測試時就不會發現這個問題。
調試
14.討論
幫助我最多的調試技術是與同事討論問題。通常情況下,只是和同事說明問題,就會讓我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此外,即使他們不是很熟悉有問題的代碼,他們也往往能提出一些好點子。與同事討論在處理最難的bug時特別有效。
15.密切關注
通常,如果調試問題花了很長時間,往往是因為我做了錯誤的假設。例如,我認為問題發生在某一方法中,但事實卻是它甚至從來沒有到達那個方法。或者,被拋出的異常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或者,我認為軟體的最新版本上正在運行,但其實是一個舊版本。因此,一定要核實細節,而不是假設。人們更容易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東西,而不是事實。
16.最近的變化
當曾經可以正常工作的東西停止工作,那麼這通常是因為最近改變的東西所導致的。在一個案例中,最近的改變只是日誌記錄,但是日誌中的錯誤卻導致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為了更容易找到這種回歸,承認不同的提交會導致不同的變化,以及清楚說明這些更改會有所裨益。
17.相信用戶
有時,當用戶報告問題的時候,我的本能反應是,「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他們做錯了什麼事」。但我學會了不再用這種方式去回應。更多的時間,事實往往證明,他們所報告的的確是實際發生的情況。因此,這些天,我開始接受他們所報告的內容的表明價值。當然,我依然會仔細檢查一切是否被正確地設置等等。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情況,讓我明白,因為不尋常的配置或意料之外的用法而導致不可思議的事情的發生,而我默認的假設是,他們是正確的,程序是錯誤的。
18.測試修復
如果bug修復已準備就緒,那就必須進行測試。首先在修復前運行代碼,並觀察該bug。然後應用修復並重複測試案例。到此為止錯誤行為應消失。遵循這些步驟可以確保它確實是一個bug,並且此次修復的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簡單而有必要。
推薦閱讀:
※SpringCloud分享俱樂部
※系統級程序設計筆記(中)
※印度大學的學生如何練習編程
※0基礎學Python之六:字元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