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

7 人贊了文章

《論語》中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這個意思。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少數民族自治區域多處於邊疆地區,需要照顧,那同樣生活在各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的漢族公民是不是也應該得到同等對待呢?筆者真的不希望在那個擁有幾千座富麗堂皇的清真寺、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小麥加」臨夏再出現當地貧困漢人楊改蘭因為貧困殺子並自殺的慘劇了,這種人為製造不公平造成的慘案不要再發生了。在慘案發生後,當地政府給楊改蘭一家修建了新房、明亮寬敞,但是楊改蘭夫妻、四個子女的生命卻再也救不回來了;只剩下她的父親楊滿堂和其祖母楊蘭芳兩位老人了。

而長期生活在內地發達地區、語言、習俗已與周邊漢族公民無異的少數民族公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不存在障礙的情況下,又何必需要照顧呢?舉例而言,寧夏,某些人總是借口回族整體受教育水準低,給回族學生加分是有必要的。那我就有疑問了,都是生活在一片地域,回族為什麼整體受教育水準比漢族低?難不成母語是漢語的回族學生學習漢語有障礙?還不是因為西部回族聚集區相當多回族家庭重教門輕教育的結果?從小送孩子進清真寺念經學習宗教、卻對培養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各方面教育重視不夠,比如音樂繪畫國學等等。每年有多少漢族考生因為動輒20、30分的加分被從高考、公務員考試中擠掉,無法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無法獲得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尤其是寧夏南部地區,以同心為例,漢族比例現在僅10%左右,考生比例就更低,但是同樣沒有加分,當地的回族考試卻可以高考加30分。如果按照這個理解的話,當地的漢族才是少數民族不應該被照顧嗎?不好意思,這個時候某些食利者、寄生蟲就會說了你這是大漢族主義。好吧,反正這個莫須有的罪名,漢族都背了幾十年了,目測也會繼續背下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為什麼寧夏近年根本不敢公布當地公務員考試的錄取名單的具體細節?因為他們怕外界對寧夏當地通過政策性歧視在公務員考試、高考中排擠其他民族公民的行為被徹底曝光!筆者(驚鴻)說一下自己身邊的事兒,筆者大學同窗、也是多年摯友,寧夏籍,在某一年的公務員考試中因為回族加分被淘汰了。

再者,在人為製造不公平的政策背景下,多民族通婚,尤其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通婚時,受某些趨利因素的影響,子女戶籍多數會選少數民族,但實質上,作為多民族通婚的產物,單純把他們只歸於特定民族, 在現行的強化對單一民族認同的民族教育下,只會教育出一群有單一少數民族認同、而無對漢族一方父母民族的認同。筆者在此說一點客觀事實,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族血脈傳承是很深厚的,子女的姓氏、民族屬性應當隨其父,這是中華千百年的文化傳統,畢竟現代是父系傳承的社會。(某些反婚反育、神志不清的田園女權可以來罵我)但事實上,現在卻出現了一種什麼情況呢?為了利用民族身份牟利,父親與子女之間的民族屬性往往不同。舉個例子,漢男娶回女,子女為回;子女一代還會記得自己有個漢族父親、孫輩會記得自己有個漢族爺爺;到曾孫輩呢?玄孫輩呢?根本不會記得自己一族的祖上本是漢人,直接把自己催眠成了祖傳的回民家族,進而再說什麼祖先是從阿拉伯波斯來的云云。這就把中國千百年的家族傳承文化破壞得一乾二淨。假如祖先有靈,會不會罵後世子孫數典忘祖?長此以往,作為中國民族意識最淡薄的漢族就會被徹底分化瓦解掉。但是,作為人口比例最大的漢族被消解掉就天下太平了嗎?就沒有所謂的民族矛盾、民族歧視了嗎?反正眾所周知的是,漢族的民族感情從來都沒被尊重過、破壞民族團結從來都是為漢族量身定做的罪名。有時,筆者感覺也蠻泄氣的,漢族背了幾十年莫須有「大漢族主義」的罪名,消亡了也好,一了百了……貴州省民宗委公示的308例公民變更民族成份審批合格名單公示,其中只有1例是由少數民族改成漢族、12例是少數民族改少數民族、其餘均是漢族改成少數民族,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差不多高考的年紀改的族,目的何在,一目了然。

優惠政策不應該以民族來區分與給予,而應該以所在地區的教育水平及家庭經濟水平來甄別和分配。按民族區分搞到現在,已經人為製造了太多太多的矛盾。現行的政策雖然表面上是不同民族通婚的子女民族屬性自由選擇,但實質上卻因為政策不平等,會產生個體趨利行為,子女屬性多為能獲取優惠的少數民族。只有當每個人不會因為所謂的民族歸屬而擁有特權或者歧視的時候,子女的民族屬性選擇才是真正自由的。

筆者認識的一個西部某省區的漢人就跟我說了一件事兒,至今讓筆者印象深刻:「省區內好處沒漢族的份,在省區外黑鍋卻要一起背。」筆者無意指責這些因為利益而讓子女選擇少數民族身份的人,因為這是趨利避害心理、人之常情。

長此以往,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很多民族自治區域的漢族公民(尤其是男性公民)為了子女免於被政策性歧視怎麼辦呢?與少數民族結婚,想辦法把子女的民族屬性改成能夠獲取利益的特定民族,或者乾脆逃離祖居的區域,去內地相對公平、政策性歧視少的地區生活工作。這也是無奈之舉,不能怪這些人不忠誠,更不能怪這些人沒有民族榮譽感。

微博歷史博主@在下古浪 講了一下自己家人的民族變遷,同一家族內自己的兩個侄子,就是因為自己的兄弟娶了其他民族,所以孩子一個是回族、一個是哈薩克族。根據他自己的陳述,他的兄弟跟他說,以後他兒子戶籍上民族就不填漢族了,理由是「漢族沒啥好的,啥照顧也沒有,你看我們從小上學,人家考試分又低、還有清真肉食補貼、開車到寺里弄個條子,高速路都不用掏錢……」,他的兄弟還笑話他「你看你一頭捲髮、眼珠也黃、要不也弄個少數民族身份,好考大學」。就是這樣,血濃於水、心心念念的同一家族,幾百年家譜不斷的漢族家族就被徹底顛覆了,幾代之後的後人根本不會記得自己的祖上是漢人,子女會被催眠成祖上是從中東、中亞外來的。現在不是魏晉南北朝,還要查家譜,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血緣上與阿拉伯、伊朗、中亞全無關係,卻一門心思認為自己是洋大人的後代的群體出現。

「漢族沒啥好的,啥照顧也沒有」這句話真是戳中要害,逼漢入少。人為製造不公平的政策活生生把中華千百年的宗族文化、父系社會傳承的根本給廢掉了,的確是世所罕見。

這種單一按照民族屬性、而不考慮其他因素進行利益分配的思維已經過時,極易造成多民族通婚之後子女的單一民族認同。尤其是多民族通婚情況相當普遍的情況下,從血緣上,可能某些基因型上與漢族基本趨同的公民卻會因為自己1/4、16/1、1/64的少數民族血統而感到自豪,卻對血脈里流淌的漢族血統毫無感覺,這就是問題。筆者要再說一次,只有當子女覺得民族填什麼都無所謂、當社交中不再以民族身份而有所區隔的時候,那官方一直提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也就基本形成了。而這一切,應從廢止人為製造不平等的政策開始。

最後說句題外話,既然現在政策變相鼓勵漢族全部改為少數民族,那乾脆再來一場大規模的民族識別好不好?與其這麼溫水煮青蛙,直接通過民族識別把漢族直接拆了不是更好嗎?

民族融合、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互相包容、理解、尊重的基礎上的,而非人為製造不平等、驅漢入少,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本篇文章轉載於

驅漢入少不能實現民族團結【晉王李定國吧】_百度貼吧?

tieba.baidu.com圖標
推薦閱讀:

漢族為什麼被稱為漢族?與這條河流有關,這裡是漢族的發源地嗎?
乾隆有漢族血統?
明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16位皇帝卻只有13座陵墓
漢族習俗
滿族人和漢族人的區別

TAG:公平 | 民族政策 |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