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不努力?
文字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01
這幾天各個省市陸續公布高考成績,又到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時候。早幾年,每到高考放榜後填志願,總有親友問小丫考哪個學校讀什麼專業更好,有的家長甚至直接了當問我:讀什麼專業好找工作?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是金融專業的。我們學校的這個專業,在省內都很有名氣。同學說她最喜歡的是文學專業,但填志願時爸媽覺得學金融容易找工作,在銀行上班也很穩定體面。大學四年,她幾乎每學期都要掛科、補考,單微積分就連掛了三次,最後差點延遲畢業。畢業後,她在深圳輾轉找工作多時,都無法順利就業。最後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回老家的一個地方支行做了大堂經理。
小丫是會計專業的,幾乎所有人公認這個專業容易就業而且越老越吃香。但我畢業後沒有從事這個專業的相關工作太久,這四五年時間一直在媒體行業,發展得還算順利。
說這個故事,並不是想表達「選什麼專業不重要」的觀點,只是想告訴大家:能把什麼事做專業,比選什麼專業更重要。
選一個好專業,就和考一所好大學一樣,能讓你在第一關就邁進更高門檻的領域,超越許多同齡人。卻無法保證你在踏入這個領域後,接下來的任何關卡都順利通關。
小丫這幾年面試錄用了不少年輕人,不乏專業不對口的。但做得好的年輕人,身上幾乎都有敢拼、敢堅持的韌勁,也有著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眼界。這些人即便從事著與自己專業不相符的工作,但幾年堅持下來,他們往往把工作變成了專業甚至興趣,完全不用發愁離開一家公司後沒有更高溢價。
可惜的是,有些學生和家長,在高考前十幾年拼盡全力,終於把未來的美好憧憬交棒給了一所好學校、一個好專業,就誤以為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從此鬆懈了。
02
父母的眼界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BBC有個很有名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片子選中了14個不同層級的英國孩子,跟蹤記錄他們從7歲到56歲的人生軌跡。
長達49年的研究最終揭開的,是一個無比殘酷的真相:
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幾乎沒有人跳出他們原有的階層。
- 7歲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上流社會的孩子,已經養成了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的習慣,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會去頂級的私立院校,會讀牛津劍橋,最後成為社會精英。
中層階級的孩子,擁有自己的理念,反對種族歧視,希望自己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則幻想長大後順利結婚生子。
底層階級的孩子,幾乎談不上夢想,有的希望可以當馴馬師賺錢,有的只求吃飽飯、少被打。
原生家庭對孩子未來想像和認知的影響,在這些7歲孩子的身上,完全凸顯出來。那麼在未來幾十年里,通過教育、福利水平的提升,能否為這些孩子帶來階層上的流動呢?
- 49年後,56歲的他們差距又有多大?
上流社會的孩子,49年後要麼已是知名企業家,要麼就是律所合伙人,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受著精英教育。
中層階級的孩子,49年後多數人依然是中產,有的人甚至滑落到了底層階級。
底層階級的孩子,49年後有人成為司機,有人成為泥瓦工,還生了一群兒女,兒女們繼續在底層以勞動力謀生。
現實比人們設想的更為殘酷,在這14個人中,大多數孩子的人生軌跡,就和他們小時候所想像的那樣發展,幾乎沒有人打破階層鴻溝。
家庭條件優渥的父母,除了在金錢上能讓孩子擁有更多接觸世界的機會,自身的眼界、格局、能力甚至人脈,更是給予了孩子足夠的人生指引,深遠的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軌跡。
就像馬化騰的父親是鹽田港公司上市董事,柳傳志的父親是人民銀行高層。
03
寒門還能出貴子么?
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不夠努力嗎?
我們很容易為那些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成功人士振奮鼓舞,因為他們身上寄託著我們對跨越階層鴻溝的美好願望:即便出身貧寒,也有機會進入名校就讀,然後進入更高的圈層。比如俞敏洪、劉強東。
但這樣的故事,好像越來越少。
1977年恢復高考後,有很多寒門學子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隨著時間推移,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2000年之後,考上北大清華的農家子弟越來越少,精英家庭的子弟迅速攀升。
不得不承認,寒門子弟的上升通道越來越窄了,哪怕他們已經很努力,一樣苦讀十幾年,原生環境帶給他們的烙印依然深刻。
就像求學過程中,最好的高中就是縣城的那所,這所高中的很多老師,曾是這所學校成績中下的學生,沒有考上重點大學讀了普通師範院校,最後回到老家教書。
就像填報志願時,父母會關心孩子選什麼專業好找工作,很多寒門子弟會聽從這樣的建議。畢業後努力的朝著升職加薪奮鬥,爭取早日還完助學貸款、在城市裡付得起首付,然後繼續努力工作還幾十年的房貸,讓農村的父母看得起病。
寒門家庭出身的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期盼,絲毫不比精英家庭出身的父母少;
縣城重點高中的老師,教育孩子的用心程度也不一定輸給大城市裡的老師;
寒門學子十幾年的苦讀、努力,也不見得就比精英家庭的學子少。
但不是因為不夠努力、不夠用心,所以寒門學子進入社會後依然貧窮。很大程度上,還因為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圈層、起點,他們的父母、老師、學校無法給他們更多的資源、更高的眼界。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的熊軒昂,曾經說過一段引入深思的話: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小丫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寒門學子何嘗不是這樣,奮鬥了十八年才能有機會謀得一份體面的工作開始攢首付,連能否在某個大城市順利安家也未可知。而身邊精英階層的同學、同事,或許家裡光靠收租就能年入N萬。至於學區房,也已經早早的準備好,他們的孩子將來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
04
對寒門學子來說,教育資源分配天然不公,家庭出身天然無法選擇,想要突破階層,努力已經成為底線。
而對新興中產階層來說,眼下所擁有的一切也可能「搖搖欲墜」——全款買下了大城市裡的一套房,終於體面的在大城市裡安家。但手中的資產基本壓在了這套房上面,每個月的收入還算體面,卻也要憂心持續上漲的物價,開始為孩子受更好的教育省吃儉用。
嘲笑底層人士的淺薄、無知很容易,理解底層人士的原生困境卻很難。
有的人終其一生努力,也不過是成為了一個在大城市辦公室里朝九晚九工作加班的普通人,本質上和在工廠流水線上加班的父母沒有太大區別,依然身處底層階層。
那為什麼還要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呢?
因為努力總會有一些希望,能讓自己看到更寬廣的世界,理解更高層的事物,思考解決更多現有的問題。而這些,也是你未來的孩子要生長的「原生環境」。數代人的努力疊加在一起,不斷提高下一代人的起點,或許某天就實現了階層躍遷。
孩子,需要足夠的努力也需要更好的教育;
父母,一樣需要足夠的努力和永不停息的自我學習。
我們無法保證一定能夠留給孩子物質上的足夠財富,但至少可以確定,一旦我們自身的努力和學習足夠,我們將有機會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眼界、格局。
讓他們從出生開始,就縮小和同齡人的落差。
或許某一天,越來越多的父母不需要把「選什麼專業更好找工作」的壓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問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你最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05
作為一個寒門出身,尚未成家的普通人,小丫從不擔心自己一生平凡,也沒有下一代教育方面的憂慮,但依然會擔心:自己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他人的期待,擁有自己的人生。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此路不通你還有許多別的道路可選。但怕就怕沒有辦法給到孩子充足的養分和指引,讓他們無法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
所以,無論有沒有孩子,我們都上進一點,哪怕只為讓自己做個快樂得體的平凡人。如果有了孩子,那就讓孩子有機會脫離他人的期待,勇敢找到自己的人生。
小丫一直這麼看待父母的職責:
並非指揮孩子按照既定路線完美走向終點,而是養育、陪伴、守護和解惑,讓孩子真正感受:原來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原來我正在實現這樣的人生!
但願選擇單身的你,能有幸過自己想要的一生,但願擁有家庭的你,未來的孩子也能過自己想要的一生。
歡迎給小丫留言交流,談談你對教育、原生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和故事。
推薦閱讀:
※富人憑什麼富,窮人到底缺什麼
※這三大生肖女旺夫力最強,有她能發家致富,註定是窮人家的珠寶盆
※窮人張富貴
※而立之年,你沒資格做一個窮人
※富人思維繫列(56):這3個習慣,決定你是窮人還是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