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來自專欄《道德經》文始道版本8 人贊了文章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文始道版本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凥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知人:就是能夠認清他人的性格、品行、習慣、能力等等。

自知:就是認清自己的性格、品行、習慣、能力等等。

智:本義是知,認知、學習到的知識或道理。引申為智慧,就是明辨事物的能力。

明:明與迷是相對的概念。明的層次比智高。很多人能夠認清身外的萬事萬物,唯獨認不清自身。認清萬事萬物,叫做智;認清自身才叫明、不糊塗。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多處明確反對「智」,但從來不反對「明」,而是處處推崇「明」。只有達到「明」的層次,才算真正「悟道」。悟道,還不算「得道」。只有「行道」,才是真正「得道」。所謂行道,就是指把天道之理能夠付諸行動,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和思想上,通俗地說,就是「做到(道)」。做到,也是一種能力。做到了,才算真「得道」。

下面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以劉邦的行為為例。劉邦在逃跑過程中,曾經把老婆孩子一腳一個地踹下馬車,自己獨自逃跑。有人覺得這是一種無情,但如果你能站在劉邦的內心考慮問題,可能又是另一番打算。項羽是婦人之仁,老婆孩子落入他手,未必就是必死。但是如果自己落入項羽之手,恐怕不會再有鴻門宴的幸運了。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自己如果被擒被殺,妻兒也是難免一死。就算妻兒被殺,在古人看來也並非是什麼接受不了的事兒,大丈夫三寸氣在、再娶妻生子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我們不要拿今天的思想、尤其是拿儒家的思想來衡量秦漢時代及以前的人。

劉邦就屬於不但「知道」,還達到了「明道」的層次,更達到了「做到(道)」的層次;而項羽就屬於「知道」而不「明道」的層次。還有韓信,百戰百勝你能說韓信沒有「智」嗎?你能說他不「明道」嗎?他既「知道」、又「明道」,但他還沒達到「做到(道)」的層次,最終臣服於劉邦,以及後來被呂后一個女人所殺,這都是他的思想層次決定了的。

我們試想,假如換成蕭何和張良,在逃跑過程中,未必能夠做到劉邦那樣的行徑。正因為他們做不到,所以他們最終只能做臣,不能像劉邦那樣為君。

當然,我舉的這個例子,不是為了說明弱肉強食,只是為了說明對於「道」的認識和把握是有層次的。這就是「知道」和「明道」以及「做到(道)」的區別。光「知道」還不行,必須「明道」,更主要還得「做到(道)」。咱們在《前言》里曾經說過:文始道門把《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歸結為四個字「情、清、靜、凈」。知道是屬於「情」的範疇、明道是屬於「清」的範疇,而「靜和凈」才是「做到(道)」的境界。「靜」屬於下定決心層面的功夫,「凈」是下手清濁分明、毫不手軟的氣魄和膽識。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和聖人都是那種「做到」的層次,我們都看不見他們的思考過程。

熟悉咱們文始道文化的朋友都知道,咱們文始道修道分兩層功夫:一是修法,二是修行。所謂的修行,就是要把對於大道的感悟,實實在在地付諸於行動中。而不是心裡知道好,嘴裡也說好,就是做不到,你做不到還叫什麼修行?

知道抽煙有害健康,但是我就是戒不掉;知道酗酒不好,但是我就是改不了;很多朋友都認可咱們文始道的跪坐修法才是正宗的道家修道功法,但是很多人跪坐不了五分鐘就齜牙咧嘴,趕緊舒展舒展,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怎麼了?腿疼!有沒有仙丹呀,我來一顆,讓我馬上「嫦娥奔月」最好!

知道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我什麼都知道,大道理我比誰都能扯,但是一旦涉及到自身,我就是做不到,變成了空談、空想。試問,這樣的修行還有什麼意義?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引出下一句: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勝:不要簡單理解為「勝過」、「戰勝」。勝,是控制、約束、擺布、支配等意思。

有力:不單單指自身的氣力,還指背景資源賦予的影響力。

強:讀作qiǎng。具有勉強自己和勉強他人的能力。於己就是自控能力、自制能力,自己勉強、強迫自己(或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強,不要簡單理解為強大、有力、健壯等等這些非常表面性的東西,要看內在的實質。弱不禁風的書生可以指揮孔武有力的將軍,這不是強,這是「強qiǎng」,是一種綜合實力的體現。

富:有備用的,就叫富。與貧是反義詞,貧是沒有備用的,隨來隨去。那麼這個備用的量就看個人認為了,家裡有一石餘糧這也叫富、有十萬石也叫富。每個人的期許目標不一樣,所以富的標準就不一樣。當你覺得有一石餘糧時,你覺得這就夠「備用」了,這就叫「知足」。你有十萬石餘糧,但還是覺得不夠「備用」,這叫「不足」。

強行:這裡的「強」也讀「qiǎng」。「強行」一般指勉強自己去做事兒,做一些達到自己能力極限的事兒。

志:本義是意向目標,就是所謂的「志向」。引申為能夠堅定實現自己預計的意向目標的人。「志」也是一種想到就能做到的能力體現,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長立志」。有志,就是有「想到就能做到」的能力。

不失其凥者,久也。死不亡者,壽也:這兩句要一起理解。久和壽都是針對人來說的。

凥:同「處」,本義是「憑几(桌几)而坐」的人,引申為立場、根據地、屬於自己應有的應該的位置、自己的觀點等等。對於人來說,就是指軀體,靈魂的住所。通俗地講,就是靈魂不離開軀體,就能活得長久;有根據地才能更長久。

死:就是靈魂離開身體。

忘:丟失原有記憶。

壽:從後從久。比「久」更久。對於修道者而言,保持軀體的長存,這叫「久」;靈魂離開了軀體,整個天地就成了他的軀體,這樣就能保持靈魂長存,這叫「壽」。有人可能會說,我不相信靈魂的存在,那麼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壽」,那就是精神長存。老子思想傳承幾千年,可以說這就是老子「壽」的表現。

……

完整版,查閱「智者正道」微信公眾號,「國學百談」欄目。


推薦閱讀:

杞人憂天一
老子《道德經》思維導圖
前世的孽緣,今世如何切斷?
想知道自己五行屬什麼的嗎?
太上感應篇(二)

TAG:道德經書籍 | | 玄學 |